- +1
世界屋脊上的“獎學金”:十九大代表巴珍自掏腰包獎勵學生
不久前,物理教師巴珍接到一個意外來電,對方自稱是她的學生,還是“巴珍物理獎學金”的第一批獲得者。這名學生畢業后考上了警校,當了警察,現在希望有機會能與老師再次見面。
“我沒聽出他的聲音,也沒叫出他的名字。”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中學的辦公室,這名身材瘦小的46歲女教師說,物理獎學金是2004年她自掏腰包設立的,轉眼已過13年,而最早那批獲獎的學生卻還記得她。
教育能脫貧,不能讓學生輕言放棄
說起當年設立獎學金的初衷,巴珍說,當地學生要學漢語、藏語和英語3門語言。物理是漢語授課,由于語言差異,講解一道題,一些藏族學生可能要多聽兩三遍。加之學生物理基礎薄弱,不少人沒興趣,教師也覺得物理太難教。
但物理是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教育又是藏區青年改變命運的關鍵通道。巴珍覺得,不能因為教學有難度,就讓孩子輕言放棄。
在西藏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陸華東看來,當地扶貧應打一套組合拳,其中就包括“靠教育脫貧一批”。
巴珍與學校一起開始了“長跑”。1994年巴珍從西藏大學畢業,正逢堆龍德慶區中學建校20周年。第二年,國家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這所海拔近4000米的中學很快進入扶助視野。教學設施不斷更新,一批批教師接受了培訓,30周年校慶時,巴珍已是從教10年的青年教師,也就是在這一年,物理獎學金辦了起來。
“學生考了好分數,老師對其進行獎勵,也算是一個促進學習的方法。”巴珍希望,這個舉措能幫助藏區學生培養對這門現代科學的興趣。
當地媒體曾報道稱,2007年9月,堆龍德慶區中學舉行教師節大會,除了表彰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之外,有個特殊的環節,就是為“巴珍物理獎學金”的獲得者頒發獎金。
這筆獎學金每年頒發兩次,一年有四五名學生獲獎。錢并不多,金額也不固定,每年巴珍會根據情況增減,例如,單是今年上半年,初三7班就有兩名學生分別獲得獎勵200元、150元。有教師記得,多的一年,巴珍花了大約1000元。
學生深知教育是打開未來的鑰匙
初三學生旦增拉姆是今年的獲獎者,在她看來,如今的物理課通俗易懂。巴珍老師時常舉一些生活案例,比如講解比熱容時,老師會引導大家回憶,在海邊光腳走路時,鵝卵石與沙子哪個溫度高、增溫快,從而記住哪個比熱容更低。
旦增拉姆是從西藏阿里地區搬到拉薩的??紤]到拉薩教育水平更高,父母特地帶她和兩個弟弟來此居住。
對她而言,知識是與一些同齡人的現實分野,也是打開未來的鑰匙。在阿里,周圍一些同齡女生已經嫁人,而在拉薩,她考了班上的物理第一名,也鐘愛著另一門現代科學——生物。明年中考,她的目標是考入上海的少數民族內地班,再沖刺復旦大學。
這已經十分難得了。熟悉當地情況的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家庭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會讓學生在農忙季節回家幫忙,“有的駐村工作隊,工作之一就是去地里找小孩回來上學,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而在堆龍德慶區中學,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都是100%。
巴珍也感受到獎學金激勵機制帶來的變化,“近年來,物理課的平均分比過去提高了二三十分”。巴珍說,這背后既有物理獎學金的功勞,也要歸功于雙語教育的普及,“學校每天中午都聽廣播,以提高學生漢語的解讀能力、聽力水平”。
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再上臺階
今年,巴珍當選中國共產黨十九大代表。在所有代表團中,西藏代表團是最早出發的,也是赴京路程、時間最長的。
路途遙遠,這是外界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印象。路途的遙遠也確實是孩子求學最大的障礙。在堆龍德慶區中學,學生主要來自周邊5個鄉鎮,每逢周末,各鄉鎮都派車接學生返程,到達最遠的鄉要兩個多小時車程,下車之后還要步行很長一段路。
到京開會的巴珍感到首都節奏很快。十九大結束后,繁忙延續到了拉薩,她在學校宣講了多回,在校外也分享了六七次,接下來最少還有4場。
堆龍德慶區中學的教師白瑪玉珍聽了巴珍的分享,感觸最深的是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這讓我們更有動力了”。
身邊最明顯的改變是,學生學費的自付部分越來越少了。白瑪玉珍以前上學的書本費、餐費都是自理的,現在,她的學生的書本費、學費全免了,學校還免費加餐。
初三7班的嘎瑪扎西,則收到了巴珍從北京帶回來的書簽。上個學期,嘎瑪扎西拿到了150元的“巴珍物理獎學金”,這枚書簽,讓從小在西藏長大的他更想到北京闖一闖、看一看。他說,未來的夢想,是考上名校,然后靠自己的能力創造事業。
對巴珍而言,她的夢想是把學生培養好,讓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原題為:《世界屋脊上的“物理獎學金”試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