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了看海,上海人“卷”了起來
7月到了,在家蟄伏了100多天的上海人呆不住了,他們聽到了來自遠方的大海的呼喚。
這事兒合情合理:想要自由,大海就是自由最貼切的象征。
海也有很多品種。三亞首先向上海人張開了雙臂,隨著不同地區政策的陸續松動,上海人看海的“鄙視鏈”完成了閉環。
去三亞的覺得青島的海不行,去青島的覺得威海的海不行,去威海的覺得舟山的海不行,去舟山的只能批判上海當地的海不行,“哪都是人,海還在,沙灘沒了?!?/p>
01
三亞——花錢花錢花錢
第一批坐不住的上海人,早在6月初就打開了旅游網站,線上選海。
23號,他們對海的渴望到達了頂點:那天三亞官方放出消息,全面取消北京、上海低風險旅居史隔離政策。
一張海報上赫然寫著:陽光重啟,大海想你。

上海人想大海,大海也想上海人。這8個字像一聲號角,上海飛三亞的機票隨之從六七百,高歌猛進到全價經濟艙的兩三千和全價公務艙的一萬五。
酒店間間漲價,嘉佩樂從3100漲到5000,艾美從1000漲到3000,搶房比炒股票還刺激。三亞的柏悅酒店,從6月23號開始每天滿房,能以平時近兩倍價格訂到,還要在內心歡呼一聲走運。

你琢磨不出來,到底是你去享受三亞了,還是三亞把你給享受了。從上海去三亞的黃女士告訴我,她的旅游中介忙到忘了自己老公30歲的生日。
三亞,前腳離開她的東北人可能曾和后腳抵達她的上海人在3000英尺高空錯身而過。
一位五星級酒店服務員告訴我,之前聽到的都是“你整啥”。如今,酒店吃早餐排的隊里,滿耳是“儂要吃茶還是吃咖啡?”
最近,一場典型的三亞之行是這樣的:出門前打開小紅書,前幾個帖子是上海游客寫的三亞咖啡館攻略。

圖片來源:小紅書@滬520
到了晚上,去路邊攤吃頓糟粕雞,臨街賣泳衣的小哥賣你一件480的比基尼。你想遠離人群,于是跟著攻略被領向“當地人最愛去的小眾夜市”。在那里你看到剛買的泳衣,標簽上寫著45元。

過去幾個月,上海人曾自己調笑:沒有買賣,就沒有上海。現在部分上海人卻想把三亞買下來了:即便狠狠被宰了一刀又怎樣呢?這可是海。同行有人嘀咕,這海比不上東南亞的,但大家心知肚明,這已經是最好的了——

這里的沙子最細、最白,像踩在云朵上;
這里玩兒的最多,只要錢到位,亞特蘭蒂斯能派一架直升機去機場接你;
這里的游客最光鮮亮麗,猛烈的陽光打下來,把他們鼻梁里的假體照得透亮。
什么值不值,值。

“亞特蘭蒂斯給我疊了小豬,真值!”
02
青島-拉練拉練拉練
“三亞的海像伏在你腳邊的牧羊犬,你在海上玩叫跟海嬉戲。青島的海有北方特有的冷酷,天也灰蒙蒙的,你在海里,感覺在跟海較勁。”

這里是青島,另一群看海上海人的朋友圈里出現了一張被海浪拍打的礁石。有人在不刺骨的海風里對著海浪發呆,還有人在剛剛退潮的沙灘上畫一顆心圈起自己與愛人的名字。
這里的海不夠溫馴,與海岸線連接的大多的是一座公園,走在石橋上苔蘚泛濫。天很陰,工人在清理,你抬頭看見一個深藍色的指示牌告訴你前方直通海水浴場。你知道這里是北方,海的野性是人為保留的。

“來青島看草原”,圖片來源:小紅書@琉璃
來這里學槳板的上海朋友告訴我,比起去三亞度假,來青島就像來了一個軍訓營地。
連著幾天,青島都下了雨,從海面往遠處望去,是城市大霧天里的天際線。風穿透泳衣,到了晚上格外的冷。
她沒法忘記自己哆哆嗦嗦地站在槳板上的那一刻,教練在一旁鼓勵她,只要站起來,就獎勵她免費沖水。
“最終,我用自己的努力賺了30塊錢沖水錢?!?/p>
她把照片發給去三亞玩的朋友,對方一句
“你在暴風雨中等救援嗎,好勵志啊”讓她破了防。
被海浪拍進大海時,她已經沒了脾氣,滿腦子只有一個問題,為什么這海不咸了?
回程時,司機告訴她,最近天氣實在不好,下雨下的,海都稀了。
不過不必在意,上海人的目的就是要接觸到與四大洋連接的海水,自由就是旅游的意義。這里的油潑大鮑魚只要40一盤,在高達369米云上海天的玻璃觀光臺上也可以隨意出片。

圖片來源:小紅書@星X
03
上海本地-趕(人)海
上海人經常會忘記,其實上海也能看海。
只是,光景好的時候,大家會下意識地把本地的海歸為打漁的海,而非觀賞的海。畢竟,上海的海景確實稍遜一籌。水邊沒有沙灘,只有泥,往泥深處蹚個500米才能蹚進海里。
比較嚴謹的上海人會告訴你,上海是沖積平原,所以這不叫海灘,叫灘涂。
所以現在,如果你沒趕上三亞漲價前的機票;朋友結伴去青島或者佘山索菲特的時候沒帶上你;你剛想啟程去舟山,卻看到了因疫情反復停運巴士的消息……
那,你就不得不放寬標準,帶著“有總比沒有強”的妥協心態,跟著所有留在上海的人,一起涌入了上海本地的奉賢漁人碼頭、金山城市海灘和南匯新城海灘。
但快樂會降臨在你終于降低了自己的期待之后——泥灘深處,幾個成年人正捧著一只指甲蓋大小的透明螃蟹驚嘆,“這就是寄居蟹嗎?!”
如果你去的是南匯新城海灘,想下海的話需要翻越護欄、山坡和人流,維護秩序的警察,擋不住人群對大海久別重逢的熱情。
住在周邊的本地趕海人在小紅書上哀求,“求求你們不要去了,我連螃蟹和黃泥螺都抓不到了?!?/p>
不過,從擁擠的入口翻進去,確實能看到一片相當開闊的黃泥灘。來這里的上海人,心情也從失望變得開闊,畢竟“來都來了”。

就是這個摩天輪,圖片來源:小紅書@熱心王友
實在不行,還是去金山城市沙灘吧,至少這里有沙灘——即使是人造的,一道大壩隔絕了東海的渾濁,像模像樣地圍出來一片內陸海。但美中不足在于,因為是人工圍出來的,潮汐掌管不了這兒,這片海根本沒有浪。
因此,到底是去全是泥的真海,還是去有沙子的假海,一度成為這段時間上海人心中的難題。
04
“媽媽,為什么上海沒有海???”
上海其實也不算一座海邊城市。上海大陸看不到海,市中心到東邊最近海岸線的直線距離超過20公里,實際行駛距離超過25公里。
確切來說,上海是長江口城市。上海東面是長江口,南邊是錢塘江口,被長江三角洲沖擊上來的淤泥很難建起一座度假村,但在其之上聚落而成的小漁村,卻是這座國際大都市的起點。
大概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上海人對海的情結自上海建成以來便一直存在。每個上海父母都會在被孩子問道“上海為什么沒有海”時,陷入失語和悵惘。
盡管從來沒得到過真海景的寬慰,但上海在對海曠日持久的追尋中也不是一無所獲。
百度搜索“上海填海”,你會發現,南匯新城是上海花了270億,填平91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金山區前兩年通過填海造陸,活生生地把一片海圈養成了湖;上海浦東在臨港地區填海133.3平方公里,相當于4個澳門……

一恢復日常生活就飛去各個海岸線的上海人,可能沒把自己的沖動,追溯到如此遙遠的情愫上。
他們此刻心里的念頭僅僅出于本能:
求求了,就想看眼海;
看眼海,還要坐在餐廳里吃飯;
對海鷗或者別的什么撲棱翅膀的鳥說句“儂好”,摘摘口罩,讓鳥清清楚楚看到我的嘴。
如果是這樣,上海人看海的勁頭可以再卷一點。
又一位剛從三亞回來的上海人告訴我:海是現在最要追求的。錢包?癟了再賺。

評論區聊聊:
你最近去看海了嗎?
作者 ? caicai
編輯 ? 阿聯
圖片? 互聯網、受訪者提供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