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造假頻發暴露日企管理弊病:管理體制已跟不上組織變化

深陷篡改產品數據丑聞的“百年老店”日本神戶制鋼所12月8日發表新聞公報說,公司直屬的一家工廠以及子公司一家工廠產品分別被暫停和吊銷日本工業標準(JIS)認證。神戶制鋼所在此次造假事件中已有4家工廠受到處罰。
神戶制鋼所上個月公開承認篡改鋁制品強度、尺寸數據。問題產品讓豐田、斯巴魯、馬自達、本田、日產等大約500家企業受到牽連。最近一段時間,日本多家知名企業接連陷入造假丑聞。日本主要汽車制造商日產和斯巴魯長期使用無資質質檢人員進行質量驗收。世界最大安全氣囊廠商高田公司更是因產品缺陷不得不破產轉讓。
日本有色金屬巨頭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近日連續發布公告,承認其子公司三菱電線工業、三菱伸銅、三菱鋁業存在篡改產品數據的造假行為,受影響的企業客戶達258家,不合格產品涉及日本自衛隊的艦船和飛機引擎。
據日本媒體報道,三菱這3家公司存在通過篡改產品數值,向客戶提供未達到合同要求產品的行為。而公司內部至少從數年前就知曉篡改數據一事。三菱電線工業社長村田博昭承認,在今年2月發現問題以后,仍持續出貨。
日本化工巨頭東麗株式會社11月下旬也承認,旗下子公司曾篡改輪胎增強材料等檢查數據。品質保證負責人未向客戶企業進行說明,而是篡改數據并瞞著客戶交貨,濫用了在獲得客戶信任的情況下提供不達標產品的名為“特別采用”的商業慣例。從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間,數據造假共計149例,波及13家企業客戶。輪胎行業巨頭普利司通和優科豪馬都曾使用問題產品。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會長榊原定征就自己在擔任東麗公司社長期間發生的不正當行為表示道歉,要求經團聯會員企業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查,以免對日本制造業的國際信譽產生影響。
素以“匠人精神”著稱的日本制造業何以集中爆發造假丑聞?專家表示,這反映出日本大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
日本現代文化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吳保寧告訴本報記者,日本制造一直沒能在市場需求、技術標準和經營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過高的技術標準對生產一線和經營目標造成壓力,最終企業選擇鋌而走險。關西經濟同友會代表干事鈴木博之認為,在歐美商業模式下,企業過多考慮股價和股東的收益,而對生產制造現場的關切較少。
日本大企業的管理體制已經跟不上組織變化。日本不少百年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匠人出身,對技術本身精益求精。而當年日本制造得以享譽世界,靠的是生產線上每個工人對產品質量的把控。一些公司甚至沒有專門的質檢程序,因為相信“缺陷會被消滅在出現的第一個環節”。隨著公司規模擴張和全球化,這種職業熱忱很難被一以貫之地執行。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和歐美靠天才推動創新相比,日本制造的成功長期以來依靠的是無數普通人一點一滴的改善和積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成功不僅要靠孜孜不倦埋頭苦干,更需要大膽的創想。
(本報東京12月8日電)
(原題為《造假頻發暴露日企管理弊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