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南亞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原創 藍鉆編輯部 藍鉆故事

數字經濟,讓東南亞女性第一次走進了經濟生活的中心舞臺。
作者 | 左頁

“她是一位鋼鐵女人”
2020年9月,《福布斯》雜志公布了2020年亞洲最具權力的25位女企業家名單,其中有兩名越南的女性代表,分別是永環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主席張氏麗卿和FPT集團旗下數字零售股份公司(FPT Retail)董事長阮白蝶。
這兩位女性不是誰的夫人或女兒,都是白手起家的草根創業者。
尤其FPT Retail董事長阮白蝶,1972年生人,畢業于胡志明市開放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早年,她僅僅是FPT Retail的業務員,一步步摸爬滾打,從業務員到經理,最終升任董事長。

FPT Retail 董事長阮白蝶
她用了7年時間,把2012年只有17家門店的FPT Retail,發展成越南第二大手機電腦零售連鎖店,從北到南擁有630家門店。
有意思的是,對于阮白蝶的成功,越南的媒體不再用溫柔、美麗這些傳統的形容女性的詞匯,而改用“鋼鐵女人”、“女將軍”。
阮白蝶是越南乃至東南亞數字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時代女性代表,她與我們過去印象中的東南亞女性不同,獨立、自信,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不依賴外力,完全憑自身能力成為企業領袖。
過去,媒體或影視劇中的東南亞、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女性,給人的刻板印象,多以柔弱、自卑、溫順、重視家庭為主。
比如2010年大熱的泰國電影《初戀這件小事》中的小水:喜歡、暗戀帥哥,帶點自卑,未完全成長,內心藏著“丑小鴨變白天鵝”的夢幻想象,以及希望遇見白馬王子式的“灰姑娘情節”。

《初戀這件小事》劇照
但近些年來,類似阮白蝶這樣的東南亞女性,似乎成了東南亞女性新形象。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港交所二次上市,來自全球十位合作伙伴共同敲響了阿里港交所上市的鑼。
大家如果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這十位全球合作伙伴中女性占了一半,其中一位是來自泰國的女孩 Salisa Cheewapansri。

泰國女孩 Salisa Cheewapansri
這姑娘是90后,2014年進入美國著名的帕森設計學院深造,還未畢業就嘗試自創了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尚品牌。
最初,她請媽媽幫忙,通過社交媒體,小范圍售賣自己的設計產品。2018年后,她專注于在Lazada泰國平臺上經營,沒想到一炮而紅,得到大量消費者認可,銷售額迅速飆升,每每賣斷貨。如今她已是泰國頗有名氣的女性設計師。
這十年到底發生了什么,讓東南亞女性形象有了如此之大的轉變?
仔細審視阮白蝶和Salisa的經歷會發現,她們的成功,都離不開正在東南亞迅速增長的數字經濟。
最近一些年,東南亞這個地方,一直被外界看好,許多人把它視為“下沉版中國”,或叫“十年前的中國”。
原因是,這片區域人口超過6億,人口結構年輕,經濟增速非常快,尤其新興的數字經濟的增速,更是相當驚人。
去年年末,谷歌、淡馬錫與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21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報告》(e-Conomy SEA 2021)顯示,東南亞電子商務2021年的營收為 12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60%,并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2300億美元。相比之下,全球電商年均增速僅為12%左右。
如果增速依然維持高位,2-3年內,東南亞電商規模有望取代英國,位列世界第三。
馬來西亞的購物聚合網站iPrice,也出了一份東南亞電商報告,提到另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即東南亞女性網購激增了54%,遠遠高于25%不到的男性網購消費增長。
數字時代“她經濟”的崛起,是女性地位躍升的一個側面,它是女性掌握的可支配收入的反映。
我們不能把東南亞女性形象的轉變,完全歸功于新興的數字經濟在東南亞的迅速崛起。
但數字經濟的到來,的確讓東南亞女性第一次走進了經濟生活的中心舞臺。
原因也簡單:
數字技術優化了傳統的經濟結構,使得女性有機會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第二第三產業;
最重要的是,數字技術不需要拼體力,而主要仰賴智力、耐心和品格等要素,因此抹平了性別差異的影響;
再有,數字技術促成了知識民主化,大量免費的知識資源,可供過去在家庭中被犧牲教育機會的女性提升自己;
還有數字技術變革帶來的彈性工作制、“遠程工作 ”、靈活就業、在線招聘,也進一步為女性打開了更多機會的大門。
因此,有人把數字經濟視為“女性友好”經濟。
可以想見,隨著“友好經濟”不斷走強,東南亞女性地位會得到進一步提升。
而來自中國的科技企業,也已關注到正在東南亞發生的這一新趨勢,并試圖在其中助一臂之力。這也是東南亞數字經濟“握手”中國鮮為人知的故事。

“作為房間里唯一的女性,你要自己爭取說話的機會”
26歲的Palwasha Faizan,是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女孩,目前供職于該國老牌銀行HabibBank。她所在的部門叫數字化產品與平臺開發部,目的是把Habib Bank升級為一家擁抱創新的科技公司,并為更多無抵押的普通人提供金融支持。
巴基斯坦女性地位并不高,女性就業率不到30%。
但Palwasha比較幸運。四歲時,Palwasha的父親就送給她一只麥克風,讓她在一屋子的男性家庭成員面前練習演講。她一直記得父親說過的一句話:
“在我們國家,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有可能是房間里唯一的女性,你要自己爭取說話的機會。”

Palwasha Faizan
5年前,26歲的她在拿到了經濟學學士學位后,憑借流利的英語,性格外向、樂觀,善于溝通等長項,進入了Habib Bank。5年后,她不僅成為數字化產品與平臺開發部的負責人,還是部門里唯一的女性。
和許多東南亞女性一樣,Palwasha獲得了越來越多在房間里說話的機會。
2021年,她被銀行提名參與一個叫“10x1000”的培訓項目。這個項目是IFC(世界銀行成員國際金融公司)和支付寶聯合發起科技普惠計劃,顧名思義,就是在10年間每年為新興市場培訓1000名科技領軍者。
Palwasha非常興奮,不僅因為該培訓項目讓她有幸接受世界各地的數字經濟領域的頂尖人物的教導,如印度移動支付公司Paytm的創始人Vijay,印尼移動支付公司DANA的CEO Vincent,還因為她幾乎不用出家門,一個簡單的WhatsApp學習群組,就能讓她與其他學員共享學習資料、相互討論問題。
進入到“10x1000”項目后,Palwasha還發現,其中有30%的成員是女性。她說,這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單打獨斗,不再感覺到孤獨。
從中獲益良多的Palwasha,對中國導師教授的網商銀行線上小微貸款的310模式尤其感興趣,這讓她對推動金融的平民化有了新的理解,“想要在巴基斯坦推動普惠金融,需要運用技術把風險和成本降低,同時保證利潤,這樣才有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眼下,在巴基斯坦,數字支付的使用場景,老實說還是比較有限,大部分人還是習慣現金支付。
但接觸過外面世界的Palwasha相信,“數字支付在巴基斯坦進一步普及開來,越來越多普通人會感受到它的便利性。”
如今,Palwasha已經成為“10x1000”項目本地社區的志愿者,她已經辦了一次社區沙龍,主題是關于女性如何在金融科技領域脫穎而出。
Palwasha說,“很多公司之所以錯過了很多商業機會,是因為缺少了女性視角,因而忽略和錯過了女性真正需要的產品”。

她認為中國電商平臺的爆發式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我需要靈感時,我就去看中國是怎么做的”。
Palwasha Faizan的經歷,是眾多東南亞、南亞女性受惠于數字經濟的其中一個最微觀的案例之一,我們從中能清晰地感知到,數字經濟能跨越地域、語言,以及性別隔閡的能量。

乘風破浪的烏塔麗
來自印尼的烏塔麗,是另外一名“10x1000”科技普惠計劃的受益者。
印尼是由眾多島嶼組成的國家,漫長的海岸線,為印尼漁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遺憾的是,印尼的漁民并不富裕,大多掙扎在貧困線上。
原因為,魚貨收購價格不透明、中間環節過多,大多數的錢都被了解世界魚貨價格的中間商給賺走了。
烏塔麗從小在一個漁村長大,她的媽媽以賣漁具為生,因此非常能理解當地漁民的苦楚和痛點。2015年,她聯合大學同學,決定創辦一家電商平臺,幫助當地漁民繞過中間商,將魚貨直接售賣到世界各地,這就是Aruna網站。

烏塔麗
烏塔麗宣布要從事漁業時,她母親非常擔憂,她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學里學一門技術,未來可在技術公司工作。
但事實證明了烏塔麗眼光是對的,Aruna成立后,迅速吸引了大量漁民加入,目前有270萬漁民在使用該網站,并獲得了一輪又一輪的投資。
但烏塔麗并不滿足于此,她希望能幫到更多的漁民,只是規模化的過程困難重重,挑戰非常大。2019年,她報名參加了由支付寶、新加坡國立大學、世行IFC聯合主辦的“東南亞公益創新挑戰賽”,并一舉奪冠,成功入選“10x1000”培訓項目科。
跟Palwasha Faizan一樣,她獲得了與世界各地數字經濟創業者、行業領袖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同的是,在疫情還沒出現的2019年,她來到杭州,參加了“10 x1000”的線下課程。
導師們面對面“會診”了她的商業模式,提了很多建議。這段寶貴的學習經歷,大大拓寬了烏塔麗的視野。回國后,她升級了Aruna平臺,將線上與線下結合起來,并囊括捕魚、漁產品加工、質量控制和技術培訓等多個環節,建立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新市場。
即使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期,Aruna的收入也獲得了驚人的86倍增長。
據統計,2021年,來自66個國家和地區的1067位學員完成了“10x1000”的在線課程,其中近80%的學員來自于南亞和東南亞,如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學員中,中小微企業占了23%,其中女性企業家占比很高。
10x1000項目運營負責人楊東野說,他們注意到東南亞的女性在數字經濟領域正在越來越多嶄露頭角,比如印尼的中小微企業,60%的管理者是女性。
“這些曾經被隱藏的‘阿爾法’,正走向臺前。我們希望能幫她們獲得更多的機會。”
各種跡象表明,東南亞的烏塔麗們正在越來越多走向臺前。
2021年,Lazada首次頒布“Lazada先鋒女性獎”,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的6位Lazada平臺女性商家獲此殊榮。
這些獲獎者,都是各個行業的翹楚,包括烹飪、寵物護理、農具、鞋商、箱包等,個個都特別能“打”。

在越南,女性企業主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了30%,并在2020年升至35%。
這些曾經被隱藏的“阿爾法”們,反過來也會帶動更多的女性進入職場,站在數字科技的舞臺中心。

被隱藏的“阿爾法”們走向臺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代的新浪潮中,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科技企業的身影。
除了支付寶的“10x1000”項目,2021年3月,華為也宣布了面向全球的“女性開發者計劃”,目前已在愛爾蘭、阿根廷、孟加拉、肯尼亞、南非等多個國家實施。其中在阿根廷,華為就計劃為當地培訓1000名以上的女性科技人才。

在東南亞、南亞這些地區,人口紅利還遠未充分激發出來,而賦能女性的項目,又比僅僅抓住人口紅利還要更進一步,實際是在激發更為縱深的“第二次人口紅利”,即所謂的“性別紅利”。
事實證明,賦能女性,提供女性勞動參與程度,提高她們的技能,與經濟發展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當然話說回來,需要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盲目樂觀非上選。
目前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引入了硬性指標,要求企業增加高層領導者的多樣性,但許多企業無法跟上,執行層面滿足不了。
這是因為,一方面,造成性別鴻溝的傳統社會環境還在,比如要求女性當“好妻子”、照顧好家庭的傳統力量,又比如一些中小型企業,沒有太大動力執行政府要求的高層性別配額政策。
或許還因為,女性數字科技人才的確還遠遠不夠,能言善辯、具有管理才能的女性領袖型人才尤為稀缺。
提升女性地位,數字經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僅僅是可能性,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秉持著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越來越多,才能真正改善女性處境,縮小性別差距。
END
左頁 | 藍鉆故事主編
原標題:《東南亞乘風破浪的姐姐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