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國家防總:今年雨情、汛情、災情有“三多三重一降”的特點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今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和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防汛救災工作情況,并答記者問。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兼水利部副部長周學文介紹防汛救災工作相關情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汛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四川考察時,對做好防汛救災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險、救大災,提前做好各種應急準備,抓細抓實各項防汛救災措施,迅速組織力量搶險救災,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李克強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6月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部署防汛救災工作。今年入汛時間早,暴雨的過程多,局地災害重,雨情、汛情、災情主要有“三多三重一降”的特點。
一是強降雨過程多,雨區高度重疊。入汛以來,我們國家共出現了18次區域性的暴雨過程,華南及福建等地偏多了兩成到一倍。廣東、廣西的降雨量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多,粵中、桂北、閩北降雨量超過了1200毫米。近日,今年首個登陸的臺風“暹芭”及其環流云系又給多地帶來了大范圍的強降雨。
二是超警的河流多,珠江流域汛情重。今年全國487條河流發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有40條河流超保證水位,13條河流發生了有實測記錄以來的最大洪水,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珠江發生了兩次流域性較大洪水,北江發生了特大洪水。
三是工程險情多,山洪地質災害重。湖南、廣東等地有11座中小水庫發生了險情,江西的樂安河、信江部分江段堤防漫頂、滑塌,廣東的韶關、英德等市受淹比較嚴重,山洪地質災害多發重發,僅6月份就發生了4000多起,地質災害的死亡人數占到自然災害的近一半。
四是災害損失重,人員傷亡大幅下降。今年以來,洪澇災害受災2180.5萬人次,直接經濟損失647.6億元,緊急轉移安置群眾123.9萬人次,洪澇災害造成死亡失蹤40人,跟近五年同期均值相比下降了7成多。
面對汛情災情,國家防總、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力以赴開展防汛救災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責任落實。國家防總汛前公布了2288名全國防汛抗旱的行政責任人,督促落實各級的包保責任,推動責任體系一直延伸到村、社區,要求各級防汛責任人熟知所承擔的防汛職責,深入到一線和管轄的責任區域,落實防汛救災的各項措施。
二是突出抓好隱患排查整改。國家防總對七大流域17個重點省份開展了“線上+線下”的督導檢查,督促解決風險隱患查不出和查出后整改不到位等問題。各個地方通過實地檢查堤防水庫、蓄滯洪區和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城市易澇區等重點部位,建立了問題整改的清單,實行動態銷號。
三是突出抓好預警和響應聯動。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及時組織各地修訂完善防汛抗旱應急預案,重點解決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不聯動、預案的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推動建立直達基層的臨災預警的“叫應”機制,重點解決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地問題。
四是突出抓好防洪工程的調度。水利部和各級水利部門科學調度2160座次大中型水庫,攔蓄洪水537億立方米,充分發揮了防洪減災的效益。在應對珠江流域洪水期間,調度西江、北江等骨干防洪工程,有效減輕下游的防洪壓力。
五是突出抓好搶險救援救災。國家防總啟動調整防汛防臺風應急響應10次,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啟動救災應急響應5次,派遣了31個工作組、專家組到一線協助指導,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向災區緊急調運約2479萬元中央防汛搶險救災物資。應急管理部門前置搶險救援力量,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有效地處置各類險情。出動消防救援隊伍5.62萬人次,營救疏散轉移被困群眾3.12萬人。
當前,全國防汛工作即將進入“七下八上”的關鍵期,預計7月到8月,我國北方地區和華南、西南等地降雨偏多,洪澇災害偏重,新疆、華東、華中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的氣象干旱,預計登陸臺風以西北行為主,同時北上登陸的可能性大。南方地區前期汛情較重,水毀工程多,后期仍然有較強的降雨和臺風的影響。北方地區防災基礎薄弱,多數沒有經受過大洪水的考驗,必須高度警惕。防汛工作面臨著南北雙重壓力,防汛形勢不容樂觀。
下一步,國家防總、應急管理部將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落實落細防汛救災的各項措施,進一步強化江河洪水的防御、山洪地質災害的防范、水庫的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澇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