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西雅圖如何做到文化空間并未因租金上漲而被擠壓
放眼全球,倫敦的夜貓子們正哀嘆超過半數的夜店都關了門;香港的愛書人在為一座座消失的書店所發愁;紐約的戲劇迷所擔心的是那些“非百老匯”的小劇院因日益上漲的租金而紛紛倒閉。
全世界的大都市都正變得越來越繁榮,也變得越來越貴。城市里的文化場所——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些地方,還有諸如現場音樂演出館、舞蹈場地、藝術畫廊——都在面臨生存空間的擠壓。西雅圖自然也不能幸免。作為美國發展速度最快的大城市,西雅圖是電商亞馬遜的總部,而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進一步推高了當地房價。這些都使得文化場所的生存愈加艱難。
文化上看,西雅圖走出了邋遢搖滾(grunge music),這座城市也啟迪過知名科幻小說作家如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和奧克塔維婭·巴特勒(Octavia Butler)。這座城市決不能容忍文化空間被擠壓。因此,當地政府設立了專人崗位來確保西雅圖繼續充滿文化活力。

保留西雅圖文化空間的工作由馬修·瑞徹(Matthew Richter)主持。他的工作抬頭是“西雅圖文化空間聯絡官”( Seattle’s Cultural Space Liaison),隸屬于市政府的藝術與文化辦公室(Office of Arts & Culture)。據瑞徹說,其他美國城市里都找不到第二個這樣的崗位。
不過,其他城市還是能從瑞徹領導的工作團隊的新進展中受益。五月,西雅圖文化辦公室發布了一份報告,提出了三十條如何創建、啟動、保存文化空間的想法。盡管這份報告從西雅圖的文化空間出發,著眼于為文化機構拓展生存空間提供幫助,但其實這些想法在任何地方都可能被恰當地采用。
“你可能需要對西雅圖的想法稍作調整來滿足本地需求”,瑞徹在接受Citiscope采訪時說,“越來越多的想法,雖然來自于某個地區,卻能夠被應用到全美甚至全球的其他城市里去。”
簡單來說,瑞徹相信,這個報告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提醒大家要將文化置于一個更廣的范疇的中心,要讓城市文化同城市發展及城市融合產生對話。“城市規劃辦公室和藝術文化辦公室,本就服務于同一個城市,應當要牽上線,彼此間要搭起溝通的橋梁。”瑞徹還說,要將文化規劃置于更宏大的統籌層面,同分區規劃、人口密度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置于同一級。
以下,我們從報告里摘錄了三項最緊要的建議給感興趣的城市,來思考如何在發展建設的同時保持文化活力。

1、采取認證手段(certification tools)來保護文化
如同建筑行業有一系列認證工具來評判一幢樓房是否“綠色”環保,文化工作者也可考慮設計文化相關的認證標準。將一幢有文化功能的大樓進行文化認證,能為大樓帶來更有效的保護,使其免于破壞甚至拆除。現有的認定體系,比如就歷史性進行登記,并不能完全起到應有的保護功能——舉個例子,一間坐落在非歷史保護建筑里的有歷史意義的唱片店,現在并不能受到相關保護。
此外,開展文化認證活動的工作人員,應當持證上崗。在建筑行業,建筑師、房地產開發商、行業律師可以考取從事“綠色”建筑認證的從業資格。那么,認證建筑文化性的工作人員也應當有相關的從業資格證,以期專業有效地管理城市的文化空間。
城市規劃處應當在市內劃立專門的文化類地理區塊,使這些地區能夠吸收城市的專項基金。西雅圖已經設立了三個類似的區塊。設立文化區塊類似于將一整個區域進行文化認證,這樣能進一步增強該區域的文化保護、提升文化功能。同時,劃定文化區塊后,也能給房地產業提供風向標;當地產商準備開發某文化區塊時,要對該處的文化功能加以考量。
2、成立市屬的(city owned)房地產開發公司
許多文化機構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屋,而需要租賃辦公室。因此租金一旦上漲,他們受到的影響很大。只有大型的機構有能力購買辦公室——況且,要是這些機構真的買了辦公室,這很可能是這個機構唯一一筆大規模投資。
文化機構大都缺乏房產管理經驗,而另一方面,私營房產開發商更注重房屋租售的盈利性。所以相較之下,文化機構在房產事務上處于劣勢。因此,房產事務需要有一個專門的隸屬市政府的房產公司來介入。
市屬公立房產公司能夠代表文化機構去爭取政府的租賃基金,幫助打理相關房產事務。這樣一來,市屬公立房產公司就能夠牽頭一大批文化空間,集開發、購買、租賃等功能為一身,扮演起房東的角色,從而給文化機構以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在州立法律的規范下,西雅圖已有類似的機構存在,它們被稱作“公共開發權威機構”(public development authorities)。在其中一個機構的幫助下,著名的“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位于西雅圖市中心的派克街,于1907年開業,是全美國最老的農貿市場之一。該市場聚集著一大批私人農戶、手藝人和小商販,成為西雅圖最熱鬧的旅游景點。譯者注)得以保存,且持續開放和運營。
現在,西雅圖藝術與文化辦公室也在做著類似的工作。最近,該辦公室從西雅圖市中心的摩天市府大樓(Municipal Tower,62層高,為西雅圖第四高樓,有近5000名租客,是西雅圖人數最多的一幢大樓。譯者注),搬到了一個廢棄火車站內空置的三樓,并將此處改造成了一個超過1200平方米的社區文化空間。
3、將文化考察納入城市開發的“上游”
通常情況下,只有等到地產開發商同政府接洽之后,街坊鄰居才會知道某地塊的用途。即使從時間上說,這還算是項目開發的前期,但已經不太有機會在項目中加入文化的內容了。
要改變現狀,確保能對地產項目施加文化的影響,可以考慮在開發商剛提交地塊申請時,就開始討論項目的文化效應,規劃潛在的文化空間。將文化考察提到地產開發審核環節的“上游”,這樣才能確保文化元素融入項目規劃,在草案還未成型時就納入文化的考量。
文化倡議者和開發商之間有不小的討論空間。來自西雅圖市政府的數據和非政府機構咨詢師的數據都顯示,在一棟建筑內設置文化空間能給該地產項目帶來很多順理成章的收益。
舉例來說,現在有一處商業區設置了文化空間,比起其他沒有文化空間的同等商業區,如果要申請在該商業區的人行道上開放露天餐飲的許可證,成功幾率將翻倍;如果去看看Flickr上被曬出來的照片,該商業區的照片數可能有普通商業區的三倍之多。這些數據意味著,有文化空間的商業區能吸引更多顧客,帶來更多收入,在這里做生意機會更好。而且,這樣的商區營業時間能延長到工作日的晚上甚至周末全天。商鋪入住率也更高,租賃協議成交速度也更快。
開發商也許在一開始并不知道文化空間能帶來商業利益,但是將文化考察嵌入到審批流程中,能幫助他們了解到這兩者間的正向關聯。

以下為西雅圖文化辦公室發布的報告《The CAP Report》中,提出的30條如何創建、啟動、保存文化空間的創意想法。這些想法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為這份表單獻言獻策,包括:社區成員、房產業主和開發商、市政府公務人員、官員、藝術家、建筑設計師、房地產從業人員、法律專家和文化產業相關人士。
認證文化空間
1.認證建筑項目:向公眾公布那些致力于創建和保存文化空間的項目和開發商,并進行市場化推廣。
2.認證從業者:設計培訓項目,受眾為房地產從業者(設計師、律師、中介、開發商、代理人等),使他們了解西雅圖文化空間的市場需求、機會、和功能模塊。
3.品牌化運作文化空間:擴大文化空間品牌化的努力,作為“藝術文化區項目”的一部分,將西雅圖所有的文化空間都納入品牌運營。
促進變革
4.區別對待文化空間的建筑容積率(FAR):允許文化空間的面積不計入建筑容積率計算,在某些情況下將文化空間作為總體開發項目的額外獎勵。
5.區別對待文化空間的層高:在某些區域,允許有文化空間的項目可以建更高的層高。
6.允許文化空間有天臺:利用房屋結構本身的特性,允許在天臺上搭建藝術工作室等空間。
7.給予使用人行道區域的便利:在西雅圖建筑準則里單列上文化空間的定義,并將文化空間加入允許使用人行道區域的列表上。在制定的藝術區域里,考慮將文化空間進人行道列為新標準。
8.(重新)發放臨時搭建許可證:當流行藝術有空間上的需求時,允許其占用空間最多6個月而無需申請長期使用權。
9.將藝術畫廊重新評級:將藝術畫廊的建筑標準定為商業零售空間,新畫廊開張之初無需強制申請“大規模改建”的評估。
許可證流程
10.優化藝術空間項目的許可證發放:為重大文化空間項目的許可證辦理提供便利,便利程度等同于市政府已經開放便利流程的重要綠色項目。
11.邀請藝術文化工作人員參與項目前期討論:在合適的項目上,如大型項目或在藝術氛圍濃厚的社區進行開發的項目,審核初期就邀請藝術文化辦公室的工作代表參與預審會。
12.在SDCI(Seattl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Inspections,西雅圖建筑檢查局)和ARTS(藝術文化辦公室)之間構建網上橋梁:加強SDCI和ARTS兩個網站間的信息關聯,構建開發商和藝術空間需求人員之前的聯系。
13.任命一位SDCI聯絡官:疏導行政上的通路來支持非盈利文化機構,梳理申請許可證過程中的手續合規問題。
關于老建筑
14.對在老建筑中使用文化空間,增加激勵機制:增加財務上和技術上的激勵機制,鼓勵在老建筑中改造文化空間。
15.探索能源和管道設施上的準則:對老建筑里效率低下的能源和管道設施,提供補貼進行彌補。
16.為空間重大變更提供指導:允許文化空間在老建筑里進行更多的大型變更,而不即刻啟動“重大變更”審核流程。
技術支持
17.為資本資金信息建立一個清算所:將其他資本資金開放為文化空間的申請機會整合起來,統一放在一個線上平臺。主動為文化空間的資金申請提供信息和協調。
18.組織一個統籌性的但不局限于本地的專家會:將社區利益相關者、文化產業業內人士和開發商組織起來,確認新項目的需求和機會,為開發商建議文化空間的使用。
19.連結開發商和文化空間需求者:為對文化空間感興趣的地產商和沒有地產的文化空間需求者,提供信息、搭建橋梁。
20.搜集實踐案例并分享:創建一個在線平臺,面向文化空間項目開發商和實踐者,提供文化開發的新模型,為文化開發人士之間的對話提供支持。
21.倡議修改其他相關的建筑認證標準來支持文化空間:讓開發商意識到參與文化開發項目的優惠,以及如何通過引入文化開發來提高項目打分以通過達標,同相關認證系統的人士一起合作,將文化考量引入認證的打分項。
財政工具
22.補貼許可證申請費用:非盈利文化機構和申請文化空間的私人藝術家,因申請許可證而產生的費用,考慮給予財政補貼的可能性。
23.增加同文化空間有關的市政府資產基金數目:增加文化設施基金的總額度,探索如何進一步惠及到當前不在申請范圍內的項目(如更小型的或更獨立的那些組織)。
公共政策
24.成立一個文化空間管理的公共咨詢機構:撥款成立一個獨立的房產機構來租賃、開發、購買、管理和分包空間,提供給文化機構和藝術工作者。
25.要求一定規模的公共建筑內需設立文化空間:當市政府開發一定規模的地產時,要求地產項目內包含文化空間。比如,丹尼變電站項目就是一個例子。(譯者注:The Denny Substation Project位于西雅圖南湖聯合區,是沿丹尼路整個街區的改造項目,包含變電站、開放空間、社區中心和公共藝術,于2016年開工,預計于2018年完成)
26.將文化議題提上社區規劃:在未來的有關街道規劃的社區討論中,將文化空間的建造納入議題。
其他想法
27.規范商住兩用空間的管理:關于商住兩用空間,對那些正享受補貼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多功能使用的空間單位,考慮進行收費。
28.創建納稅工具:考慮把現有的多戶型建筑進行稅收減免優惠,擴大到設立藝術空間的項目。(譯者注:多戶型建筑稅收減免簡寫為MFTE, Multifamily Tax Exemption,為該類建筑項目提供稅收減免,作為交換條件,要求項目內20-25%的房屋的售價或租金不能過高)
29.允許在杜瓦米許(Duwamish)工業區域創建藝術空間:修改土地使用規則,允許部分類型的文化空間設立在西雅圖的工業區。而根據目前的準則,該區域空間不允許進行藝術和文化上的使用。
30.在私人建筑內被拆除的文化空間應當要求重建:一旦發現私人開發商直接拆除了建筑內的文化空間,應要求當事人立即原址原樣重建,以恢復原貌。
(本文有張曉茵編譯自citiscope)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