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打工記|在日本做書店店員:停不下來的每一分鐘
半工半讀是件幸福的事,至少對我來說是的。
在日本三年,經歷過長期短期約八段不同的打工經歷。長至兩年,短至一天。工種、環境多有較大差異,見聞、經驗也各不相同。每段經歷,引導我的人也都對我有著深遠的影響。
日本是個“打工大國”。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兒童在滿15周歲的第一個3月31日后即可開始打工。此外,初中畢業式結束后,4月1日起至高中開學前的春假也可以打工。日本的打工時給最低為6、700日元,普遍為800至1200日元,多則難定上限,完全可以靠打工充實自己的零錢包、清空購買LIST、積攢些旅游基金、認識新朋友等。在時間更為寬裕且更趨向獨立的大學生間,打工就更為普遍。不僅是為了異地求學的費用支撐、社交擴充,同時也是進入社會的一種訓練。應屆畢業生的入職申請表上永遠會有打工經歷的空欄,就職面試時無可避免的會被問及打工經驗,以及由此帶來的歷練與收獲。當然社會人士也可以選擇打工。手頭緊時利用下班后的時間打工、在未覓得理想工作時打工謀生……“打工”為日本社會提供了只要愿意付出勞力,就能緩解需求危機的基本保障。也為在日居民提供了更多可選擇的余地。
日本的雇傭形態較中國而言更為分層明顯,幾乎每個公司的職位分層都包含正社員、契約社員、派遣社員、打工等。每年定期面向應屆畢業生開放職位為“正社員”職位,需要通過層層選拔。因為日本企業多為終身制,雇傭形態相對類似于國內的國企、公務員。契約社員與派遣社員均為含期限的合約形式只是前者簽在就職公司,后者簽在派遣公司。契約社員因各公司規定不同,工作滿一定年限后有機會升職為正社員(契約社員和正社員間也有“準社員”這一過度評估階段)。而處在一家公司管理權責底端的,就是打工者了。打工者既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社會人士,視崗位需要而定(比如集英社的打工職就不允許學生應募)。上述幾種雇傭形態均有可能因在崗年限、個人能力、工作時間等因素而達到薪資均衡,差異多體現在福利上。
幾乎每家公司都有“打工者”的存在,也就是說可以憑借“打工者”的身份在學生時代接觸到各類型的公司、各類型的職業。更有打工時表現優異而優先入職的案例。較機會相對少的地方大學生來說,東京的大學生們在這一點上就非常令人羨慕了。
當然,打工與實習非常不同。打工是作為被雇傭方,完成公司需要打工者完成的“雜事瑣事”。而實習往往側重學習、培訓與實踐。很多大企業都會在假期提供實習機會,招募各地優秀的大學生們“合宿”學習、小組合作企劃方案。實習不僅可以切身體驗企業文化,學習專業知識、提高企劃能力,也能使自己在之后的就職活動中占據一定優勢。就職活動是一場應聘者與求職者相互匹配的“配對”活動,無論形式是打工還是實習,如果能事先了解對方、摸清相互的契合度,對彼此都是好事一樁。
我的第一份長期工開始于2014年7月,在北海道大學的廣報部(類似于宣傳部)當一名事務輔助員。任期為一年,是學校幫助留學生勤工儉學的項目之一。
地處札幌市中心且擁有“日本最美校園”美譽的北海道大學一直是市民、游客的青睞之地。因此作為面向外部、方便游客的窗口,學校在正門近旁建了一處兼咖啡館、商店與接待、問詢處為一體的場館。咖啡、簡餐以及學校周邊商品販賣處被稱為“Shop”,店員由契約社員與日本學生擔任。我所在之處稱為“Information Center”,由一名學校正社員(負責人,多為臨近退休的管理層)、一名契約社員、一名留學生坐鎮。除負責人固定為一人外,契約社員與留學生皆為輪崗。以周為單位,依照排班表輪班。工作職責包括接待、翻譯、展示物布置、清掃等。我沒有在飲食店的工作經驗,對日本服務行業的細致度就是在這第一份工中深刻體會到的。面對客人時的姿態、用語,清掃時的用具細分與消毒的重要性。無論是否在人前,“服務”都是一絲不茍。
因為是學校的支援政策,工作場所氛圍較為松散清閑,上司常常帶些既貴又好吃的甜點,教育我們在日本工作首要大事就是學會喝清咖。日常工作之余,還會教我們如何做烏冬,也會給常來院子里小憩的鳥類做木屋。需要的東西能手作時都用手作,辦公用具的使用也有很多的小訣竅。最重要的還是,在與日本員工的長期接觸、交談中,更深地了解了日本這個社會。

對于留學生來說,打工的意義也許較日本學生而言更為重大。除了可以自食其力賺取學費、生活費外,也是融入日本這個國家、磨合文化、提高自身語言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日本也有相關的對留學生勤工儉學的鼓勵政策,比如中國及其它部分國家的留學生在日本打工時無需繳納所得稅(日本稱“源泉征收稅”)。當然,外國人想要在日本打工,首先需要去當地入境管理局申請“資格外活動許可”。取得許可的留學生一周內打工時限為28小時,長假期間可寬限到40小時。
學校的勤工儉學政策多為高薪且時長短。利用剩余的時間以及逐漸累積起來的經驗,我也逐漸更新了自己的打工履歷與社會經驗。奢侈品店翻譯、社區大學(面向老年人)的中國成語故事講解教師……也混在日本藝術家與市民堆中,參與、策劃了有意義且有趣的市民活動。
2015年8月,我成為了丸善淳久堂書店札幌店的第一位外國籍書店員。

丸善淳久堂(MARUZEN&ジュンク堂)因丸善(建立于1869年的老字號書店集團)和淳久堂(創立于1963年,起步于神戶)共同設店得名,以書的種類齊全、“圖書館一般的書店”著稱。設于大阪梅田的分店是日本面積最大的書店(面積為2060坪)。在其連鎖店中,池袋本店面積第二(2000坪),札幌店第三(1800坪)。因丸善主文具類,淳久堂才為書店,所以書店員們都將自己工作的地方簡稱為“淳久(JUNKU)”。
丸善淳久堂位于札幌市市中心,占據了日本大型連鎖百貨店丸井今井南館地下二樓起至五樓。每層樓所置書籍皆有明確的分類,B2層為藝術類與實用類書籍,B1層為醫學與理工類,1F為文藝與雜志……每項類別中也皆有細分項,可配合書籍檢索端迅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書籍。2F設有咖啡區,各書架間也有可供小憩、閱讀的長椅。作為客人初到丸善淳久堂書店時,最印象深刻的是4F漫畫區,與一般只擺設少量近刊、話題作的書店相比,感覺自己是來到了漫畫圖書館。叢林般立起的層層書架,按年代/作者等細分陳列著各種漫畫類書籍,連久遠的“古董作品”都能很快找到,在心里直感嘆這里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圖書館式書店”。回國后見多了注重風格選書和浮夸設計的“極度挑選后”的書店,非常想念端正齊全的“有求必應”的淳久。
想要當書店員的理由很簡單。愛書,且一直以圖書編輯為目標,很希望能在學生時代站到離讀者最近的位置觀察、體驗圖書行業。只是聽聞日本的“書店員”門檻頗高,連研究室的日本人前輩都落選了,一度提不起勇氣提交應聘申請。幸好最后的最后,還是按下了申請鍵。
很快就接到了面試通知的電話。履歷通過,之前的打工經驗幫了不少忙,這點在面試時也得到了證實。書店員是服務行業的一條支線,也是圖書行業中距離讀者最近的一環,自然對待客能力有要求,而在奢侈品店長期的工作經驗減少了對方對我外國人身份的不安。面試我的是店長,年輕且略帶關西口音的男士。面試前做了日語漢字能力、算數能力以及對圖書了解度的筆試。然后在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店長的電話:“我們果然還是很想讓你來工作……”印象深刻。
上班的首日就接收到龐大的信息量。換上書店的制服、圍裙,佩戴好“研修生”的名牌(拿到正式名牌前的過度),被帶到了B1工作區(非書店營業區)。
對書店員的印象與圍裙密不可分,各大書店都有自己的圍裙設計。書店員在作業時需要用到的工具也非常多,因此通常圍裙上會有很多個口袋以便可以將工具隨身攜帶。最不可少的工具是膠帶、多色筆、美工刀、筆記本等。每天在面積很大的書店內來回奔波,很能感受到圍裙的重量。雖然我們店有自己的制服(長袖白色polo杉,綠色的衣領上印有書店的名字),但通常大家還是以白襯衣加牛仔褲為標配。
書店員都會有自己負責的領域。作為新人的我被安排在了相對客人較少的醫學區。醫學和理工類同在B1,所以常常會在一起工作。理工類的同事全員不在時,也需要幫忙做理工類的工作。在工作區見過我的上司小瀧(醫學區負責人)后,被帶到營業區的書店員用工作臺,收到一本很厚的工作手冊,詳盡地記載了各項工作的細則。小瀧為我詳細地解說了里面每一項細則,也帶我走遍了整個書店。上下七層,與所有當天在的同事打招呼。間隙看了醫學與理工類的工作交接簿,小瀧在前一日的筆記里寫著:“我們醫學終于要來新人啦!是個留學生,大家一定要多多教她多多幫助她啊!”很受感動。
在書店工作的日子都是分秒必爭,沒有一刻是停下來的。即使是只出勤三個小時的首日,下班后我也累得靠在地鐵站的墻上完全邁不開步子。
排班表根據出勤時段的不同分為A~X共24種排班形式。契約社員、打工者都有自己必須保證的一周出勤時間,在此之上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選擇排班形式。依照當日安排的值班時間,上司又會細分到每一個小時,為你安排滿當當的工作。也許書店員這個職業在很多人看來是個非常文藝又體面的職種,但其實只要用三個字就能概括書店員的工作性質——體 力 活。畢竟書是一種重量級物品,而紙有時又是劃開皮肉的利器。新書都是整箱整箱到,退換舊書也是整箱整箱運。整箱書搬上搬下,堆滿整車的書運往不同的七個樓層,回想起來就覺得自己當時肌肉緊實了不少。
細究下去就遠不止那么簡單。書店是圖書行業與讀者的紐帶,連系著整個圖書發行的終端,同時也是向讀者傳遞信息的最有效途徑。一個書店員身上所肩負的工作,一本厚厚的工作手冊都無法整理全面。學習完工作手冊后,每隔一段時期我都會被一位責任人領著學習新的工作內容。
可以試著想象一下。比如在與圖書行業的聯系方面,書店既有對接出版社,也有對接書籍流通中樞比如TOHAN。當然對接出版社與流通渠道都會非常多,返換舊書時就需要根據對接方不同,花大筆時間進行區分分類。有大分類還有細分的小分類。如果對各分類不甚熟悉,返換舊書的工作就足夠花掉你三個小時或以上。庫存補充也有很多種情況,有可以自動下單補充的書籍也有需要書店員手動下單的書籍,以及手動時下單的方式也根據書籍不同而有差異。雜志新刊到時的登記,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將新雜志上架,還要為訂閱雜志的客人寄送……總之有很多瑣碎又細致的活。與讀者的聯系方面工作就偏向服務性質,也需要對自己負責區域圖書與它所擺放的位置了如指掌。顧客常常會拜托書店員幫忙找書,雖然店里設有員工用檢索端口,但要記住那么多書架的分號也是難事。而前輩們總是能在林立的書架密集的書堆中迅速的找準那一本。當然還有宣傳方面,制作POP、和出版方一起策劃活動等。
新人也常常要負責結款處的工作。越新的新人,負責結款處的時間就越多,但最多不會連續超過兩個小時。在結款處站崗時不僅要負責收銀,還要幫忙包書皮、包裝禮品、幫忙辦圖書卡,也承接雜志訂閱、郵送服務、資格考試報名等。無人結款時也不能停下手中的活,要幫忙制作需要的工具、材料,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擔當區域的書寫類工作。當然,如果在關店前的最后一個小時正好被排在了結款處的話,還要看準時機關閉(好幾種)結款機器,結算當日盈虧。
曾經在結算清點時發現了自己的收銀失誤,多收了一張面值一萬的紙幣,自責愧疚了很久。寫了檢討遞交總公司,勞煩了上面的人幫忙調動監控找尋被多收了錢的客人。店長說,如果是少收了倒不要緊,多收了事態就很嚴峻,你要認真反思下不為例。

長時間浸泡在書店員的忙碌中就很能實感日本人對書籍與書店的熱愛。常客中有一位老爺爺,退休后幾乎每日都會來書店坐在長椅上閱讀,時不時也會向勤務中的書店員搭上幾句話。我負責的結款處是B2,正好是金額很高又很厚重的藝術、醫學等書聚集的地方,收銀時還是會經常被落在柜臺上的大摞大摞書堆驚到。一本一本的為大量異型開本的書包封皮,因為實在舉不過柜臺,只能走到讀者面前鞠躬遞過。看著讀者笑著說謝謝,感覺不到重量般的滿意接過,很有謎樣的感動。同事們也都非常愛書,休息室里擺著一排排“書店員的選擇”,正在休息的人坐姿端正翻著手中的文庫本,或者熱烈的交談著某某書籍某某漫畫的情節。也有同事在書店打工的同時,也在大學圖書館任職。總之圍繞著書,離不開書。
后來因學業太緊不得不辭去這份對時間和體力都要求很高的工作,也沒有真正很深入的了解到日本書店員的工作。因為非常不舍,從開始打算要辭職到付諸行動花了一個多月。
淳久歷代書店員中喜歡荒木飛呂彥老師的人非常多,副店長在line上對我說:“時間寬裕了再回來啊!我們一起辦JOJO(的奇妙冒險)之會!”
論文、畢業……失去了再回去的機會。但和同期一起打工的日本姑娘成了很好的朋友。
被研究發表追著跑的每日也不想放棄與日本社會多接觸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記憶里全是那段最拼的日子里自己吭哧吭哧努力的甜蜜。細致劃分的時間表、被有效利用的時間……“剝削為你付錢的每一秒”的日式工作風格反倒讓我很受用,完全成了一個“停不下來”的人。而已回國的我,也依然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學習、體驗更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