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澎湃評論:營造創新生態,建設創新之城

圍繞制度創新這個核心,加強改革開放系統集成;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高科技企業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不斷提高創新的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提高創新濃度,形成創新的“場效應”……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近期在浦東、楊浦等地調研時,對創新的諸多新提法、新要求,引發上海干部、群眾熱議。
李強對創新的思考,可謂貫穿始終。一年前的江蘇省黨代會上,他曾對蘇州提出著名的“創新四問”:在全省創新格局中,怎樣發揮引領性作用?在推進自主創新中,怎樣追求原創性成果?在全面提升創新水平的基礎上,怎樣打造標志性品牌?在創新生態系統的打造上,怎樣更好地體現開放性包容性?彼時的“創新四問”,對當前上海的創新工作,一樣有追問、思考的意義。
如何在上海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不斷提高創新的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提高創新濃度,形成創新的“場效應”?上海的干部、群眾在思索。
毋庸諱言,上海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對外開放、自由貿易的悠久傳統。作為排頭兵、先行者,上海這座城市從來不缺乏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但也要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已經充分意識到創新的作用,著力提升自身創新能力。上海必須為創新注入新內涵、取得新實效,才能更好地凸顯“創新之城”的精神內涵。
在時下的語境中,“創新”一詞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其概念、外延極為寬廣,但如此一來,也存在一些誤區。舉例來說,以研發投入的單一指標來判斷創新能力,就是對創新體系的曲解。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創新包含了兩個不可分割的基本過程:一是發明, 二是把發明成果引入商業應用領域,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萍及l明固然屬于“創新”,但成果能否得到轉化更是關鍵。若不具備產業化條件,則各類“創新”終究停留在紙面上。
針對這一點,上海已經有了清醒的認識、切實的措施。楊浦區是上海最大的老工業基地,而舊有生產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今,曾經的中國紡織機械廠已華麗轉身為長陽創谷,而后者正是“老工業轉型+新經濟集聚”的老廠房改造典范,吸引了摩拜單車、智能云科、英語流利說、啟迪之星等眾多創新創業企業入駐。這些企業的共同點,就是能夠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投入產業,能夠對市場做出靈活反應。
今年11月9日,李強在調研浦東時指出,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突破制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制機制瓶頸,使科技成果盡早應用轉化。11月22日,李強書記走進位于長陽創谷的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企業和園區依托“互聯網+”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創新做法。可以想見,上海未來必將在創新成果轉化上加大力度,為全國創新發展設立新的標桿。
創新離不開人才這個決定性要素的支撐。在傳統觀念中,欲吸引人才,依靠的主要是優惠政策、提高工資待遇等手段。而上海已經在人才隊伍建設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探索嶄新的方式方法。李強在楊浦調研時指出,要打造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升創新的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在“放管服”上要下更大功夫,做好政府自身改革這篇大文章,以更好的環境增強吸引力、競爭力。
創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生態系統”,這在張江國際創新港、楊浦長陽創谷等地,已經看得很清楚。也可以說,一個地方創新創業越是活躍,就越能體現出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的力量。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放管服”,為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具體到實際工作,就是在更大范圍建立創新容錯機制。上海已出臺關于促進改革創新的決定,明確改革創新項目因客觀因素未實現預期目標,在考核評價和經濟職能審計時不作負面評價。唯有營造出寬松、自由的創新環境,才能讓更多人才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讓創新創業者安心定心。
在浦東調研時,李強要求提高創新“濃度”,形成創新的“場效應”。這兩個理科術語,被用來生動形象地闡釋創新的要義,值得深刻領會。眾所周知,濃度超過臨界值,才能進行很多化學反應;所有創新要素高度濃縮集聚到一定空間,就會形成“場效應”,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創新之路,永無止境。上海這座充滿活力、富有朝氣的城市,正在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我們一定能按照當好新時代排頭兵、先行者的要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走在前頭,把上海建成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