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17中國產業園區藍皮書發布,北京中關村位居百強榜首
12月3日,由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的“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論壇”在上海陸家嘴舉行。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完成的《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布,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單同時揭曉。藍皮書通過對2016年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進行分析,在充分肯定365家國家級產業園區的重要貢獻基礎上,提出了新時代百強榜產業園區發展的態勢。
365家國家級產業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2016年,全國共計365家國家經開區和高新區,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合計GDP為170946億元,超過全國GDP的1/5(22.97%);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上繳稅收為29327億元,超過全國上繳稅收的1/4(25.31%);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出口創匯為55254億元,大約占全國出口創匯的2/5(40%)。
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和國內經濟整體回暖的情況下,兩類國家級園區呈現回穩態勢,其中高新區相關經濟指標增幅略大于經開區。2016年,兩類國家級園區的GDP同比增加8%,高于全國GDP增速(6.7%)1.3個百分點,其中經開區增速為7.1%,高新區增速為8.9%;兩類國家級園區的上繳稅收同比增加7.4%,高于全國上繳稅收增速(4.8%)2.6個百分點,其中經開區的增速為7.3%,高新區增速為7.5%;兩類國家級園區的出口創匯同比下降2.1%,與全國出口增速(-2%)基本持平,其中經開區和高新區的下降速度相當。
百強榜產業園區在兩類國家級園區中占據重要位置。2016年,百強榜園區共上繳稅收19725億元,超過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上繳稅收的2/3(67.27%)。百強榜園區共貢獻出口創匯41798億元,超過兩類國家級園區合計出口創匯的3/4(75.65%)。
百強榜產業園區5年來總體情況穩定,但穩中有變。2016年,73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百強榜,7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前10強,14家產業園區連續5年進入前20強。5年來,連續進入10強的7家園區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入前20強的14家產業園區,除上述7家園區外,還有7家分別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百強榜園區綜合指數開始反彈,略高于2012、2014和2015年水平,但仍低于2013年水平。2016年,百強榜綜合排名得分均值為0.3124,同比上升2.29%。其中,經濟發展、創新發展、產業合作、公共服務四項指標平均得分均上升,是綜合平均得分反彈回升的主要原因,園區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創新集聚區、管理示范區和開放先導區的作用重新顯現。
百強榜東中西部園區入選數量分布基本穩定,但東部園區入選數量仍然占據絕對優勢。從入選數量來看,2016年,百強榜園區東部擁有64家、中部21家、西部15家,與2015年區域數量分布相同。從平均得分來看,2016年東中西部園區較2015年均有回升,東西部百強園區增速穩中趨好,中部園區增速緩中有降。
百強榜高新區數量和平均得分均略高于經開區,高新區相對于經開區仍有持續發展優勢。2016年,百強榜高新區數量領先經開區兩家,占據51席;從平均得分來看,高新區平均得分(0.3151)高于經開區平均得分(0.3096)近2個百分點。
百強榜中發達省市區的入選數量占據絕對優勢,5年來百強榜省域分布前三甲持續保持不變,江蘇省是入選百強榜園區數量最多的省份且發展強勁。按各省市區入選百強榜園區數量來看,2016年排名前4的省份為江蘇(20家)、山東(11家)、廣東(9家)、浙江(7家),安徽、遼寧、湖北和河南并列第五名(均為4家);按平均得分來看,排名前5的省市為北京(0.6166)、上海(0.4528)、天津(0.4031)、湖北(0.3597)和陜西(0.3512);江蘇、浙江、湖南、黑龍江、廣西和甘肅6省入選百強園區數量增加,遼寧、吉林、福建、陜西、云南和山西6省入選百強園區數量減少。5年來,江蘇、山東和廣東三省所含百強榜園區的數量均在7家以上;江蘇省發展勢頭最強,擁有百強榜園區的數量從2012年的13家持續上升到2016年的20家。
論壇上,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教授做了“新時代新探索:法制、體制、機制”的主旨報告。報告中,任浩教授首先闡釋和解讀了2017年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的七大態勢,提出新時代園區制度建設將有助于提高園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效率、技術創新驅動效率和持續發展管理效率。通過對園區主體間關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園區管委會、開發公司、企業等)和園區運營正式規則體系的分析,任浩教授提出法制、體制和機制建設將構成園區制度建設的關鍵三要素,并指出當前形勢下,園區在這三個方面建設存在的核心問題。即,園區法制建設方面有多部門的分類決策,缺中央層面的統籌協調;有國家部委的政策文件,缺國家人大的法律規范。園區體制建設方面,園區行政機構地位比較明確,但園區法定地位有待探索;園區管理體制比較明確,但園區所有制改革有待深化;園區“小政府 大服務”理念比較明確,但社會事權與經濟事權有待合理調整。園區機制建設方面,重招商機制,輕育商安商機制;重園區企業人才激勵機制,輕園區管理機構人才激勵機制;重規劃制定機制,輕規劃落實機制;重園區自建機制,輕園區合作機制。
任浩教授進一步指出了新時代中國產業園區制度建設的對策,提出在園區法制建設方面,應該建立統籌協調各類園區的中央非常設性機構,提升國家政策文件發文機構層級;在園區體制建設方面,應該明確園區法定地位,深化園區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安排園區經濟事權與社會事權平衡;在園區機制建設方面,應該在保持招商力度的前提下,重點培育育商、安商機制;在保持企業引進人才力度的前提下,重點解決園區管理機構人才的引進、使用和發展的機制;在保持園區規劃科學制定的前提下,重點明確園區規劃落實機制;在保持通過園區合作加快產業物理集聚的前提下,重點促進園區產業化學集聚發展機制。最后,基于主體與業務范圍視角提出園區管理創新的四個關鍵路徑,即園區服務管理創新、園區運營管理創新、園區招商管理創新、園區合作(共建)管理創新。
開幕儀式上,主辦方同濟大學黨委副書記徐建平教授和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董事長葉國標作開幕致辭,并與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浦東新區原黨工委書記)趙啟正、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國家發改委城市中心綜合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中國開發區協會特聘專家(上海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總顧問)陳青洲、上海儀電集團副總裁陳靖、上海魯班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寶明、華東政法大學中國自貿區法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賀小勇一同揭曉了2017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100強榜單。
在主題報告環節,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浦東新區原黨工委書記)趙啟正,科技部高新區管理處處長李志遠,商務部外資司開發區處處長陳凱杰,華東政法大學中國自貿區法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賀小勇,針對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前景、新時期高新區和經開區的創新發展以及自貿區法治建設等問題,從政策與實踐層面進行了主題演講。
本次論壇安排了以“園區法制”、“園區體制機制”、“智慧園區”和“園區創新創業”為主題的四個平行論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