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港回歸25周年,25座建筑看城市變遷
近日,恰逢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放,而在香港的城市街頭,還有更多的建筑存在于時間長河中。從鱗次櫛比的住宅樓與街頭巷尾的唐樓,到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與福斯特建筑事務所的香港國際機場,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構成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本文便通過25個建筑項目,以時間為序,從建筑視角呈現20世紀10年代以來,香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香港的建筑天生有一種公共性,“公共性”是本地生活有機的一部分。公共機構的建筑在城市的品質方面,佔據著中心、微妙和決定性的作用。在同一本書中,吳享洪解釋了香港公共建筑背后的獨特原因。在擁擠的城市中,市民渴望好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和建筑,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這也相當程度上促使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城市規劃和房屋設計過程中需要去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空間。公共建筑于是成了多用途、多價值和多層次的作品。混合用途的環境提高了空間的有效性和靈活性,優化了一年和一天不同時段的用途。

香港維多利亞港景觀 ?Chapman Chow
二戰以后,香港公營房屋、公共建筑,多是由當時工務署內政府建筑師設計或監造。建筑上的現代主義以“粗野主義”等形式出現,以適應當時的經濟環境。而香港的公共建筑,講究堅固、機器般的效率和機器美學,正與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不謀而合。工務署于1982年解散。1986年,政府成立建筑署,它是負責設計、監造和維修公共建筑的政府部門,有專屬的建筑師、工程師和測量師。本地專業人士日漸增多,他們以自己對本地生活方式的理解,來設計各種服務于大眾的工程項目。
1970年代以后,香港大學建筑系的早期畢業生多已進入成熟時期。負笈海外的本地學子也逐漸返回香港參與建設。而香港的經濟持續活躍,建設活動頻繁,為新進入的設計力量提供大量培訓和實踐的機會。在回歸祖國前的最后幾十年,香港建設的主要投資者是本地華人,社會上的尋根和本土意識高漲。這也促使建筑師思索香港問題、面對本地條件、創造真正屬于香港的建筑。在建設熱潮中,涌現出一些突出的個人和事務所。部分由于戰后的艱苦條件和昂貴地價,香港的建筑師普遍擁抱現代主義原則。他們的設計造就了香港建筑的一般面貌:實用、經濟、簡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愉悅的。
1990年代,全球化的理論響徹世界,香港躍升為亞洲的國際都市。全球化是跨國商業引領,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中環、灣仔的大型建筑,就是這個轉變過程的實體象征。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香港仍進行了一些大型及許多見縫插針的建設,完善了香港的基建設施。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坐標:中西區薄扶林道本部校園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建于1912年,是校園內最古老的建筑,為香港大學的設立定下基礎。建筑整體比例勻稱、布局工整,有著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形式。大樓由多條古典的愛奧尼式花崗石石柱支撐,以鐘樓為中心,兩邊各建兩座角樓。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中環舊最高法院大樓
坐標:中西區昃臣道8號
設計采用新古典主義派的建筑風格,地面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最具特色的是中央部分的三角形山墻,山墻頂部矗立著一座希臘泰米斯女神蒙眼雕像,用以代表公義。建筑在1985至2011年期間供立法會(1997年7月以前稱為立法局)使用。經修繕后,大樓自2015年開始由香港終審法院使用。

中環舊最高法院大樓 圖源:香港旅游發展局官網
舊大埔墟火車站
坐標:大埔墟崇德街13號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成于1913年,不同于過往九廣鐵路沿線的其他火車站的西式建筑風格,大埔墟火車站的立面、屋頂及裝飾等均具中國建筑特色,內部則按火車站運作需要而設計。該項目在1984年列為古跡,經全面修復后,現用作香港鐵路博物館。

香港舊大埔墟火車站
1920年代
藍屋建筑群
坐標:灣仔石水渠街72、72A、74、74A號(藍屋)/慶云街2、4、6、8號(黃屋)/景星街8號(橙屋)
藍屋建筑群由一組舊式住宅建筑組成,包括建于1920年代的藍屋和黃屋,以及建于1950年代的橙屋。其中藍屋被香港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筑”,它具有典型的嶺南建筑特征,是少數還有凸陽臺的唐樓。

藍屋建筑群 ?LWK + PARTNERS
香港益昌大廈
坐標:鲗魚涌英皇道1010-1056號
益昌大廈由五棟極其密集的住宅樓組成(海景樓、福昌樓、海山樓、益發大廈和益昌大廈),于1960年代興建,底層是商業空間,樓上是公寓。密集、擁擠是這里的標志性特征,向人們展現出舊香港的生活。

香港益昌大廈?jet dela cruz
香港大會堂
坐標: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
大會堂建于1962年,是香港少有且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筑之一。同時,它也是首個向香港所有市民開放的多用途文娛中心,自開幕以來一直是舉行多項重大歷史事件的場地,見證了香港的藝術及文化發展。

香港大會堂 圖源: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官網
匯豐銀行大廈
設計:Foster + Partners,1986
坐標:中環皇后大道中1號

匯豐銀行大廈 圖源:Foster + Partners
在結構設計上,福斯特采用了和蓬皮杜中心類似的處理方式,將結構由中心移到外部,使整個建筑由一個類似于外骨骼的結構體系支撐起來,賦予了內部寬敞開放的空間。
由于沒有內柱,整個辦公區域被設計成了無遮攔的開放式辦公區,這在當時世界上尚屬首創。參考香港本地氣候而設置的大面積的玻璃幕墻,配合巨大的中庭,給辦公區域帶來了舒適的采光。
力寶中心
設計:保羅 · 魯道夫、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1988
坐標:中西區金鐘道89號

力寶中心 ?The Estate of Paul Rudolph, The Paul Rudolph Heritage Foundation
力寶中心建于1988年,由美國建筑師保羅·魯道夫(Paul Rudolph)設計。由兩棟辦公樓組成,設計旨在打造一個如雕塑般條理分明蜿蜒上升的立面。
兩座塔樓都是六角形的平面布局,一座高36層,另一座高40層。外立面被分為三段,形成凹凸的視覺效果。這種與眾不同立面形式,讓人聯想到在爬樹的考拉。裙樓部分則包括銀行、零售店鋪、酒樓及電話機樓等空間。

力寶中心?The Estate of Paul Rudolph, The Paul Rudolph Heritage Foundation
香港中銀大廈
設計:貝考弗及合伙人事務所、龔書楷建筑師事務所有限公司,1989
坐標: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

香港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于1989年建成,到現在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筑之一。由貝聿銘設計,該項目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竹子“節節高升”的意象,象征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其建筑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筑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筑科技結合起來。建筑整體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棱柱組成,在陽光的照射下,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香港中銀大廈 ?Paul Warchol
太古廣場第一、二期
設計: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1990
坐標:中西區金鐘道88號

太古廣場第一、二期 圖源: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官網
本項目為香港最大的綜合發展項目之一,總面積超過490,000平方米。項目一期包括香港JW萬豪酒店、曦暹軒、太古廣場一座及商場一期部分。二期包括港島香格里拉大酒店、香港港麗酒店、栢舍、太古廣場二座及商場二期部分。
雖然項目分階段設計和建造,四棟高樓各具風格,但又展現出統一的建筑語言,例如幕墻系統、金屬掛板等元素的色彩協調,使整體性得以保留。
香港國際機場
設計:Foster + Partners,1992
坐標:新界大嶼山赤鱲角

香港國際機場 圖源:Foster + Partners
香港國際機場于1998年竣工,是香港唯一的民航機場,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機場之一。預計到2040年,這里每年可接待8000萬名乘客,相當于倫敦希思羅機場和紐約肯尼迪機場的總和。
Y形的設計,使機場整體線條流暢,交通流線簡單。同時,行李運送、配套服務設施和技術設備均布置在旅客大廳下方,也更便于旅客出行。輕質屋頂的設計,平靜又不失韻律感,為室內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戶,也允許旅客欣賞到周邊的景觀。

香港國際機場 圖源:Foster + Partners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設計: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師事務所、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本地合作單位),2004
坐標:中環金融街8號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圖源: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坐落于中環金融街,是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著名地標。建筑好似維多利亞港口入口的一座燈塔,豐富了港口天際線景觀。
建筑形式呈錐形,由下至上逐漸變細,仿佛在垂直向上攀升。辦公區域設計為開放式布局,外立面的玻璃幕墻,允許室內的人們在各個角度都能欣賞到港口和周邊城市的壯麗景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設計: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2011
坐標:金鐘添馬添美道2號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圖源: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
香港全新的政府總部,包括政府總部大樓、行政長官辦公室、立法會綜合大樓及市政公園,彼此互相連接。設計圍繞四個主題︰開放(門常開)、歡愉(地常綠)、持續(天復藍)、共處(民永系)。
項目還將市內分散的綠化空間連接,包括香港公園、夏愨花園,以及將來的海濱長廊。立法會綜合大樓和行政長官辦公室分別豎立在兩旁,與政府總部大樓的東座及西座并排,分立在市政公園兩側,眺望廣闊的維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圖源: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
香港啟德郵輪碼頭
設計:Foster + Partners,2013
坐標:九龍承豐道33號

香港啟德郵輪碼頭 圖源:Foster + Partners
該郵輪碼頭是在香港舊機場的原址上建造,也是該機場原址重建工程中首個已向公眾開放的項目。設計高度靈活,充分利用原有設施,使建筑物能夠全年使用。
設計核心在于位于舊機場跑道盡頭的天臺公園。這個公園建于碼頭平臺頂層,占地2.3萬平方米,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灣全景。同時,可持續設計也貫穿整個項目,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利用回收的雨水進行冷卻等。

香港啟德郵輪碼頭 圖源:Foster + Partners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設計: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2014
坐標:九龍紅磡育才道11號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Iwan Baan
項目位于校園一處狹窄且不規則的場地上,南面是足球場,背面是九龍走廊高速公路立交橋。建筑形式融合了塔/臺的特征,形成了一個更加流暢的組合線條。
室內外庭院為學校師生提供了非正式的交流活動場所,可以靈活使用。大樓延伸至校園中心,很好地促進了各院系之間開展跨學科合作,并加強了與社區、政府、工業、民間組織和學術界的交流。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Iwan Baan
香港西九龍站
設計:Aedas,2018
坐標:油尖旺區西九龍藝術公園以北

香港西九龍站 圖源:Aedas官網
香港西九龍站于2018年9月向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火車站之一。作為香港的“門戶”,車站不但要與周邊的城市環境互動聯系,還要讓抵港或離港的旅客都有“身處香港”的感覺。
大廳的內部仿佛一片森林,傾斜的鋼柱支撐著巨大的仿佛懸浮在空中的屋頂,架置4千塊玻璃面板,將自然光引入室內,允許旅客甚至從車站的下層也可以看到外面的城市景色。

香港西九龍站 圖源:Aedas官網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
設計: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Aedas,2018
坐標:大嶼山順暉路33號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旅檢大樓 圖源:Aedas官網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是由港珠澳大橋進入香港的邊界點,此橋梁對于推動珠三角周邊城市的進一步融合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旅客清關大樓的低層接收來自澳門和珠海需要辦理入境和清關手續的旅客,而高層用于處理香港出境旅客。波浪狀屋頂的方向性線條強化了設施中簡潔、清晰的動線,提高可識別性并提供路線指引。
大館古跡及藝術館
設計:赫爾佐格與德梅隆,2018
坐標:中環荷李活道10號

大館古跡及藝術館 新建筑與歷史建筑 ?Iwan Baan
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舊址,是香港商業中心內的歷史建筑群,由花崗巖墻體圍合。它曾高居山坡之上,以全覽的視角俯瞰港口,象征著法律和秩序的權威地位。
改造和激活遺址的關鍵策略之一,就是在建筑群中注入新的藝術文化活力。兩個新的建筑體量懸挑于周圍的花崗巖墻體上,對現有空間結構謹慎介入,但同時保有自身特色。

新的公共空間與交通流通空間被放置在地下 ?Iwan Baan
西九戲曲中心
設計: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Revery Architecture,2018
坐標:油尖旺區西九龍藝術公園

戲曲中心,香港西九龍首個落成的大型藝術表演場地
為保存、發展、推廣戲曲這項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耗時8年,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 + Revery Architecture與香港西九文化管理局攜手打造了“戲曲中心”這座世界級的演藝場地。
整體建筑設計糅合傳統與現代元素,借用中國傳統建筑 “亭” 的概念,四面開通入口,廣納各方觀眾入場;建筑幕墻如同舞臺帷幕,包裹著懸浮于30米高處的大劇場及地面寬闊的中庭空間。

中庭是24小時開放的公共場所,以現代空間承載傳統藝術,讓看戲或不看戲的民眾都有機會感受建筑的魅力
香港藝術館翻新及擴建
設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筑署,2019
坐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香港藝術館翻新及擴建 ?iMAGE28、Daniel Wong
香港藝術館創立于1962年,初設于香港大會堂,1991年遷至尖沙咀現址,是這座城市的第一座主要大型文化博物館。在無法應對周圍的城市設計變化之后,港府決定對舊建筑進行徹底翻新及針對性擴建。
原始建筑的立方體形式得到強調,并通過新置入的玻璃體塊與周圍環境相連。主入口上方設置了一個新的懸停天篷,并作為延伸部分設置了兩層凹進的樓層。原本內向的舊建筑許多早期添加物被拆除,在西側和南側建造了延伸穿過幾層樓的帶框玻璃外墻,向訪客開放港口和公共空間的景色。

香港藝術館翻新及擴建 ?iMAGE28、Daniel Wong
K11 MUSEA購物中心
設計:KPF等,2019
坐標: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

建筑濱海面 ?K11 MUSEA
項目以“海邊的靈感繆斯”(A Muse by the Sea)為構想意念,成為尖沙咀沿海藝術文化的全新地標。外觀設計充滿活力,流暢線條與維多利亞港互相輝映。墻身沿用稀有葡萄牙石灰巖,呈梯狀的外觀形成一幅面向九龍和維港、綠意盎然的自然風景。
在室內,KPF與多名國際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合作設計,以獨一無二的空間融匯創意、文化和創新精神,以不同的啟迪方式開啟社會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
M+博物館
設計:赫爾佐格與德梅隆、TFP Farrells(本地合作單位)、Arup(工程咨詢單位),2021
坐標:油尖旺區西九龍藝術公園

M+博物館 鳥瞰 ?Kevin Mak
M+是亞洲首座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也是全球最大的現當代視覺藝術博物館之一。大樓面朝維港的幕墻裝有LED屏幕,展出藝術家的流動影像作品,公眾在西九海濱長廊和對岸的香港島均可觀賞。
建筑師將地下樓層和地面打通,為訪客提供了一個跨樓層的開放區域。三層高的天頂讓人可以從不同的觀測點欣賞展品。極具質感的清水混凝土和外露的承重結構,亦使大樓保持其工業風格。

觀海長廊 ?Virgile Simon Bertrand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設計:許李嚴建筑師事務有限公司,2022
坐標:油尖旺區西九龍藝術公園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圖源: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博物館位于西九文化區,總建筑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約7,600平方米為展覽廳,其他博物館設施包括一個400個座位的演講廳、活動室、餐廳和商店等。
建筑展示了對傳統美學的全新闡釋,其靈感來自傳統建筑、藝術與香港城市景觀這三大元素。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紫禁城中軸水平遞進的空間布局,博物館中庭的空間垂直遞進,將不同樓連成一體。參觀者在中庭,可以享受博物館入口廣場、香港島天際線及大嶼山的景觀,體會大樓與周邊風光的和諧之美。
演藝綜合劇場(即將落成)
設計:UNStudio、AD+RG
坐標:油尖旺區西九龍藝術公園
演藝綜合劇場位于香港西九文化區,是一個表演和社交聚會的綜合空間。這個面積達40公頃的海濱文化區,將開放的公共空間與多元豐富的文化場所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香港充滿活力的文化場所,讓不同的藝術領域互動、協作、創新、共同發展。

效果圖 ?DBOX
香港美利道2號
設計: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務所
坐標:中環美利道2號
本項目位于香港中央商務區的心臟地帶,原址為一個多層停車場。項目高36層,將在遮打花園(Chater Garden)附近創造一個城市綠洲,從這里步行即可到達中環地鐵站和金鐘地鐵站。外觀的設計則重新詮釋了即將綻放的紫荊花花蕾的結構形式和層次感。

香港美利道2號
(本文根據《有方空間》以及《城境——香港建筑1946-2011》的相關內容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