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經濟痕跡︱中國人的“胃口”夠大嗎?
真的來了嗎?近期的兩個變化,的確顯示全球經濟已行至拐點:
變化一:從全球范圍來看,進入2016年四季度之后,政府杠桿率開始回落(已逐步退出反危機操作),同期實體企業和家庭杠桿率開始回升(重新開始信用擴張),表明非市場之手開始收斂,市場之手開始擴張,尤其是這種轉換是經濟自行調整的結果。
變化二:今年二季度,七國集團(G7)和金轉國家(BRICS)等主要經濟體恢復同步性增長,是時隔十年后全球經濟首次實現同步增長。
經濟恢復同步增長和微觀經濟主體重新擴張信用,恰恰就是經濟向好時的景象,由此判斷本次危機已結束(我自己的判斷是2016年三季度危機就已結束),應該也不為過。但目前持續低水平的通脹,又反映出總需求還不是很給力的。換而言之,當前全球經濟的實情為:危機結束了,但增長動力不強。
接下來很自然的一個問題就是:本次危機導致的疲弱總需求還能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嗎?由此,當前宏觀經濟分析的重點已經由反危機時的政策施力點轉為危機后總需求的復蘇。
既然是討論總需求,就不得不討論“山姆大叔的胃口”——美國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因為從1960年至今的近60年間——除了本次危機期間(2008-2015),美國消費占全球GDP的比重始終在20%以上,2016年比重為20.5%,最高還曾一度超過30%。
回顧過往的60年間全球經濟供需層面的變化,一條主線就是需求帶動下的全球產能的大擴張,而且這個擴張先后分為兩個階段,即美國消費拉動下的日本奇跡和中國奇跡。

第一階段: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國消費占其GDP比重由75%升至81%,美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的比重由11%升至17%。受此帶動,日本商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比重由不足4%升至10%,巧的是增幅均是6%。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1995年,日本開始進入長期失落期。
第二階段:1992年“南方講話”之后,中國的對外開放持續發力,對于全球經濟而言,就是一股巨大的潛在產能逐漸轉換為實際有效產能。中國不僅在1993年一舉結束短缺狀態,而且還承接了日本在全球供給端的空缺,中國商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的比重由2%提升至5%,加入WTO后,又快速升至14%。在這個階段,美國消費占GDP的比重也達到峰值的85%,美國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的比重也升至19%。
作為上述兩階段的重要背景還有兩個:
第一,日本和中國作為全球經濟重要供給端,其產能擴張以及在全球貿易中地位的上升,得益于兩國的人口紅利。
第二,1995年起日本人口紅利消失,進入長期失落。對全球經濟而言,這原本是個不小的沖擊,但隨著1994年世貿組織(WTO)成立,以及2001年中國加入WTO,全球供給端基本實現了從日本向中國的無縫對接。
所以,在美國消費需求帶動下,日本和中國供給的先后擴張,共同完成全球經濟長達幾十年的“大緩和”,這也是美國消費的外溢性擴大了數倍所釋放的正能量。
但變化又總是潛移默化的,例如,從2000年開始美國進口比重就進入了持續回落期,歐債危機前后(2011-2013)最低曾降至12%,之后逐漸回升至目前的14%;美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因本次危機沖擊,也從85%落至目前的83%。
正是這兩條回落的曲線,才讓特朗普認為美國并沒有從以WTO為首的多邊貿易機制中受益,所以他現在極力推行雙邊貿易機制。換而言之,為了確保美國的利益,他要和此前的貿易伙伴重新展開談判,而且是“一對一”的雙邊對談。與此同時,中國也著手“去產能”。中美經濟政策的變化,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全球供需矛盾的新變化。
說完歷史和現狀,未來怎么看?
整體而言,雖然危機已經結束,但總需求不足的癥結還沒有消除,因為“山姆大叔的胃口”已遠不及以前。至于說近年來中國人在海外的消費熱潮,是否預示著“中國人的胃口”已經能主宰全球消費需求了,看看中國人均GDP和還在擴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答案很顯然——不能。
結論也許略顯悲觀:缺乏美國消費外溢效應的全球經濟不會強到哪里。好的方面是,我們還有機會,只要能把握機會苦練“內功”,氣壯河山的一天也并非不可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