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視力障礙:翻越“看不見”的藩籬
一、視力障礙,與你我有關
眼睛是人類最主要的感官之一。人從外界接收的信息中約有80%來自視覺。人們慣于用視覺去觀察世界,但卻時常忽略眼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視覺報告》的統計,全球約有超過22億人的視力受損人群,而至少10億人的視力損傷本可預防或能夠治愈。
視力障礙并非一定是先天性的或病理性的。眼睛是人體器官當中最早發生老化的器官,年輕時健康有神的眼睛,隨著年齡增長和器官老化會逐漸出現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問題。長時間加班、熬夜、或刷手機的人群會出現眼部干澀、腫痛、畏光等眼部癥狀。因此,幫助視力障礙群體,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中國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面臨著一定的視覺健康危機。目前我國視力問題人群有兩類:一類是兒童青少年,兒童青少年的總體近視率接近52.7%,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快速增長。高度近視是致盲性眼病之一,容易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

另一類人群則是老年群體。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各類老年性視力缺陷患病年齡提前。目前中國的主要致盲性眼病疾病譜已由過去的沙眼、白內障轉變為青光眼、眼底病等年齡相關、代謝相關性眼病。如按照目前中國約1.9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數推算,中國有近4000萬的眼底病患者。

此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脂等慢性病的病變也會在眼部體現。 我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以糖尿病為例,血糖高能引起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在內的血管病變,而這類病變則會導致視力下降、飛蚊癥或視物變形等癥狀,重者后期可能導致視力喪失。

二、幫“盲”,從消除誤解開始
大眾通常對盲人的生活有一些誤解。
· 誤解一:盲人的世界是一片黑的嗎?
實際上,盲人的世界更像是“空”。在知乎問題“盲人的世界是一片黑的嗎”的1781條回答中,大多數盲人描述自己的感覺是“虛無”,也有一些人描述為“被伸手不見五指的霧蒙住”。后天失明的人可能會“看”到不同顏色的零星火花或者光點等。

· 誤解二:盲人無法獨自出門?
依賴盲杖、導盲犬等的出行輔助工具,盲人也能夠獨立行走,但同時也會面對不少困難。我們爬取了“爭渡”“愛盲”兩個視障者論壇的126, 798條帖子,整理出質量最高、最有代表性的235條數據進行編碼。結果顯示:出行是盲人的熱門討論話題,大家會結合自己的出行經歷進行相關分享,主要涉及以下幾個主題大類。

事實上,仍有一大部分盲人并不經常出門。盲道占用以及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的情況,嚴重干擾著盲人的出行安全。我們需要更包容的環境,讓盲人能夠放心出門。

· 誤解三:盲人能夠從事的職業只有按摩?
實際上,盲人的就業路徑非常多元。他們也在從事咖啡師、計算機軟件開發、翻譯、鋼琴、教師等工作,以及在互聯網企業中從事銷售等崗位。借助讀屏軟件,他們能夠應付大部分辦公工作。

當然,按摩目前仍然是盲人就業的一大方向。盲人自然可以選擇按摩作為自己的職業,但不應該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經常容易被忽略的一點是:盲人對按摩的想法是什么?在從盲人論壇上爬取的帖子中,我們提取了1455條提及“按摩”的內容進行情感分析,其中69%呈現消極意見。
在呈現出消極情緒的帖子中,提及最多的是:被顧客性騷擾、顧客故意刁難、顧客不尊重盲人;按摩店管理制度不人性、老板壓榨盲人員工、環境惡劣,感到壓抑;盲人就業選擇單一、盲人按摩收入較低、疫情影響收入 盲人按摩不被認可。

三、平等參與,從隔離到融合
在谷歌的信息無障礙設計師、殘障人士權益倡導者夏冰瑩看來,“任何一個健全人都不可能接受一輩子只做一項工作,為什么放到盲人身上,我們就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為什么盲人就只能做按摩?”
解決盲人就業的多元性問題,需要依賴是育觀念的轉向——盲人高等教育與針灸按摩形成了高度匹配的現狀,隔離教育像無形的大網束縛住了視障者的發展。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合伙人蔡聰曾在采訪中稱:“視力殘疾者的教育平權在近年來才得到重視。在此之前,教育像是一種綁定,它深刻地束縛了就業選擇,將人們指向盲人按摩這條唯一的出路。”長此以往,盲人從事做按摩的理由僅僅是“盲人適合做按摩”。

社會對于視障人士的觀念也亟待改觀,從而使視障者能夠得到更多崗位的機會。當我們過于強調視障群體的特殊性時,便將其與普通大眾隔離開來,不知不覺中忽略了視障者也有像常人一樣的渴求。 中國殘疾人就業創業網絡平臺提供給殘疾人的2900份崗位信息中,視力殘疾人群的崗位僅有356份,占12.28%。

視障人士等待著一個“成為普通人”的機會。他們期待到更廣闊的平臺去工作、學習和交流。人們常以“特殊”之名的區隔,讓“按摩”抹去了視障者生命多元歷程的可能。視障者的疆域,不應只有一間按摩房的大小。 讓更多視障群體能夠被“看見”,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機會,他們才能過上像普通人一樣的平凡的一天。而普通背后代表著的平等,彌足珍貴。
四、結語
過往媒體報道中,視障人士是感動勵志的挑戰者,或是命運悲慘的失意者。特殊的刻畫,在引起社會對該群體的關注的同時,也無形中加深了對視障群體的誤解,讓他們顯得遙遠又神秘。事實上,有更多的視障者和普通人一樣在正常地過日子。只有當我們意識到了這個“看不見”卻區隔彼此的藩籬,真正了解視障群體的生活和想法,我們才能幫助他們跨越“看不見”帶來的限制,一起創造一個更加包容、友善的世界。
數據來源:
[1] 知乎社區
[2] 國家衛健委
[3] 愛爾眼科
[4] 中國盲人協會
[5] 感官之眼
[6] 爭渡論壇
[7] 愛盲論壇
[8] 幫盲社區
[9] 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視覺報告》
[10] 中國信息無障礙產品聯盟《視障者基本信息調查》
[1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12] 信息無障礙協會《關于視障人士保險需求的抽樣調查報告》
圖文制作:范詩琳、蔡楷
信息可視化:李綺雯、關梓瑩
數據挖掘:蔡楷、李綺雯
數據分析:關梓瑩、范詩琳
指導老師:趙甜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