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發現東亞(四六)︱內戰,冷戰,熱戰

宋念申
2017-11-29 18:05
來源:澎湃新聞
? 澎湃研究所 >
字號

經由二戰,美國全面介入了東亞事務。戰后東亞,成為西方政治學界所謂“美國治下和平”(Pax Americana)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美國治下和平”這個詞匯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含義。

如果說,西半球大體上在美蘇爭霸格局下維持著“冷”戰的狀況,那么同一時代的東亞世界既沒有和平,其戰爭也絕非“冷”的。相反,冷戰東亞是由一系列殘酷的“熱”戰型塑的。這其中最具決定性、影響至今的幾場戰爭,是中國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這三場看似在不同時空下發生的沖突,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和一以貫之的脈絡。只不過不同立場的人對脈絡的理解大相徑庭。

美國的主流論述,是把二戰后到蘇聯解體的歷史演進,看作是美國主導的“自由世界”與蘇聯主導的“共產主義世界”的對抗。東亞的戰爭,就是這種兩極對抗的局部表現,因此有不少人認為它們不過是美蘇陣營在東亞進行的“代理人戰爭”。

但從東亞視角出發,這三場戰爭是20世紀全球反殖、反帝、反霸斗爭的組成部分,是東亞各民族尋求獨立自主、建設現代國家的過程。特別是,從1960年代起,中國就不再是蘇聯陣營的一份子,反而視蘇聯為霸權國家,完全超出了簡單的兩極框架。

不同歷史認知混雜于地緣角逐的表象下,就出現了美國歷史學家布魯斯?卡明斯所說的“視差”:冷戰時代美國當政者從來沒有理解東亞熱戰的真正意義。

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贏得內戰,把國民黨逐出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幾乎沒有人能夠料到,在二戰結束僅僅4年后,曾經獲得世界所有大國支持的國民黨政權,會敗給一支主要由農民組成的革命武裝。中國在二戰中是美國最堅定的盟友,美國正是以此為前提,來安排戰后東亞秩序的。中國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倒向社會主義陣營,對美國而言是極大的挫敗。1949年后“誰丟失中國”(Who Lost China)的指責聲浪高漲,成為很長時間內討論中國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在對“共產主義擴張”的恐懼中,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跳出來,大肆宣揚美國政府系統已經被共產黨滲透,并利用眾議院非美委員會等機構,在政府、學界、媒體以及文藝界大搞“忠誠”調查。19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成為一場獵巫行動,一場打著愛國旗號,對左翼人士、社會主義同情者、甚至同性戀人士的公開迫害。

在尋找“誰丟失中國”責任人時,許多中國研究者成了替罪羊。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是戰時曾擔任蔣介石顧問的歐文?拉鐵摩爾。麥卡錫宣稱這位著名的中國邊疆學家、蒙古學家是“蘇聯安插在美國的頭號間諜”,參議院內部安全委員會對他進行了長達17個月的調查,試圖證明他在中國為蘇聯利益服務。盡管這些莫須有罪名幾年后都被推翻,但造成美國東亞學界普遍的緊張和恐慌。1960年代,拉鐵摩爾離開他工作多年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遠赴英國。

1941年9月,蔣介石與拉鐵摩爾在重慶。

調查中給拉鐵摩爾最大打擊的,是好友卡爾?魏特夫的背叛。魏特夫是德國前共產黨員,他在遭納粹迫害后流亡美國,成了積極的反共人士。根據費正清的猜測,揭發檢舉拉鐵摩爾,是魏特夫不想再次忤逆當權者的意圖。

諷刺的是,魏特夫最著名的觀點,卻是將整個東方的歷史概括為“專制”。冷戰時代,他的“東方專制主義”學說在美國和日本影響巨大。該學說把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曲解并極端化,認為農業帝國出于大面積水利灌溉的需要,強化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造成“東方”國家(比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無可避免的專制性和停滯性。這個打著“社會科學”旗號,把種族主義與冷戰意識形態巧妙結合的理論,就像李約瑟所言,是“只能與冷戰時期具體情況相聯系才能理解的政治讀物”。

“誰丟失中國”與將日本“拉回文明”的思維是一致的,其前提即中國和日本都應該是(殖民現代)“文明”的一份子,只不過lost(“丟失”或者“迷失”)了。可是,“只有你曾經擁有過這個東西,才可能談什么丟失”(喬姆斯基語)。“丟失論”與其說是檢討,不如說延續了18世紀以來歐洲思想界對東方的偏見。美國把太平洋戰爭僅看作是自由世界戰勝法西斯主義,卻并未認識到,對中國人來說,這是百年來反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一個階段。

也因此,當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自然視之為共產主義對自由世界的進攻。朝鮮戰爭在美國常稱為“被遺忘的戰爭”。遺忘,并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毋寧說,對于那場至今沒有結束的慘烈沖突,美國從來沒有理解它的起因,所以更不清楚要如何表述。既然從未了解,又何談記憶?

1945年8月8日,廣島原爆兩天后,蘇聯對日宣戰,紅軍擊潰盤踞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兵鋒直指朝鮮半島。10日,日本通過中立國表示愿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在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當天,美軍迅速擬定了受降方案并提交蘇聯批準。在極為匆忙的情況下,來不及進軍朝鮮的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劃定蘇美在半島的受降區。

負責劃分工作的迪恩?臘斯克后來回憶說,他和查爾斯?邦尼斯蒂爾在14日深夜接到任務,當時手上只有《國家地理》雜志上的一張地圖。找不出半島上有什么天然界限,他們便隨手把漢城以北的38度線拿出來作為分割方案。16日,在接到美軍提交的受降方案后僅一天,蘇聯就批準了提議。一般認為,蘇聯之所以在攻勢正猛的情況下同意勒馬三八線,是想換取美國同意由蘇聯接管北海道。但共占日本的提議當時并未行諸文字,后被美國拒絕。

就這樣,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基本保全了傳統領土的完整;作為受害國的朝鮮,卻被莫名其妙地分割了。9月,美軍登陸半島,開始了在南方的統治。從一開始,占領軍就沒有把“朝鮮人希望什么”放在考慮范圍內。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是在東亞制衡蘇聯。因此和蘇聯在北方的做法相反,美軍政府拒絕承認朝鮮人自發組織的、主張自決的人民委員會,甚至為了鎮壓(在美國看來)有左翼傾向的人民委員會,大量任用曾為日本殖民機構效力的朝鮮人,并扶植長期在美居住、反共獨裁的李承晚。此舉在南方造成持續內亂。我們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在戰后的法國任用納粹扶植的維希政府官員來遏制抵抗組織,或者在中國任用原汪精衛政府的軍警鎮壓抗日一方,會是怎樣一番情景。

就這樣,三八線這條臨時劃定的受降分界線,在戰后四五年里,成了聚合朝鮮兩種敵對力量的政治分水嶺。北方由曾在滿洲從事武裝抗日的民族主義者領導,南方則充斥了曾參與絞殺他們的前日帝鷹犬。兩邊都認定只能以軍事手段統一全國。在朝鮮半島,殖民和反殖民的斗爭沒有隨著日本投降而結束,反而隨著分治而內化、激化。這種對立必然走向內戰,至于是誰開第一槍,根本不是評判是非的關鍵。

6月25日,朝鮮人民軍發動攻勢,迅速攻克南方大部分地區。美國宣稱北方“侵略”,率聯合國軍介入朝鮮內戰,將戰線推到鴨綠江畔。在此后三年中,美軍在朝鮮投下比二戰中更多的炸彈,對平民使用了比二戰殺傷力更大的常規性武器。也是在朝鮮,美軍與中國軍隊正面交戰,卻陷入膠著。1953年,交戰雙方宣布停火(韓國并未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三八線這條日本受降線,逐漸演變成將朝韓正式分裂的國境線,以及朝鮮一方與美韓一方的軍事對峙線。朝鮮戰爭是二戰后美國第一場沒有打贏的戰爭,但它刺激美國軍費猛增,促使國內軍工復合體系成型,成為日后影響美國政治的最大利益集團。

朝鮮戰爭中的兒童

從1950年代后期直到1990年代初,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朝鮮人在核陰影下生活了三十多年。我們當然應該反對今天朝鮮的核實驗,但正如卡明斯所說,這個國家的行為并非毫無理性、不可理解。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像朝鮮半島那樣,被一層疊一層早該解決卻并未解決的歷史問題糾結纏繞,同時展示著殖民、冷戰、后冷戰三個時代遺留的困境。直到今天,這場“被遺忘的戰爭”仍然被“遺忘”,甚至不僅僅是被美國人遺忘。

中國內戰和朝鮮戰爭,刺激了美國擔憂東亞“赤化”的神經。美國從此改變對日政策,將日本由敵人改造成東亞冷戰的排頭兵。華盛頓與東京簽署安保條約,建立了維持至今的區域安全機制;同時扶植在臺灣和東南亞的反共勢力,構筑圍堵中國的包圍圈。也正是為防范共產主義南下,美國的越南政策發生變化:盡管羅斯福總統曾表示不支持法國繼續殖民印度支那,但從杜魯門到尼克松,美國積極干涉越南的反殖抗爭,最終給越南(以及自己)帶來深重的創痛。

1945年,在二戰中曾受美國支持的越南獨立同盟發動八月革命,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撰寫的《獨立宣言》,開篇即引用了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宣言》,宣告越南人民和所有人一樣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但法、美卻似乎不認為越南人有權實踐法、美創制的公理,他們扶植日占時期的傀儡保大皇帝,先后軍事干涉越南的獨立運動。法國戰敗后,美國又復制在朝鮮的做法,在南越支持腐敗獨裁的天主教極端主義者吳庭琰,激化了南北矛盾。在蘇聯和中國的全力支援下,越盟在北方進行艱苦卓絕的抵抗,越盟支持的南方游擊隊也在農村展開人民戰爭,不斷打擊美軍和南越軍。

南越政府屢遭政變、虛弱不堪,于是美國親自上陣,逐步升級越戰,將自己拖入曠日持久的戰爭泥沼。美軍在南越開展“反叛亂作戰”,幾乎是在借鑒日寇對付華北游擊隊的戰術,為切斷游擊隊與地方的聯系,制造了多起震驚世界的屠殺。為了破壞作為南北運輸線的“胡志明小道”,美軍將戰火燃燒到毗鄰的柬埔寨和老撾。美軍還使用化學武器,在叢林和農田中撒下落葉劑(橙劑),其對人體和土壤的毒害至今難以消除。

以遏制共產主義為名的帝國擴張,最終讓美國在國內外的道義形象破產。1960年代后期,反戰運動全球涌動,在美國國內更與民權運動相呼應,促使越戰一代年輕人重新檢視美國20世紀以來的對外政策,強烈抨擊本國政府對亞洲人民的漠視。借由民權和反越戰運動,美國戰后進步主義力量取得長足發展。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越戰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徹底的一次軍事和政治雙重失敗。正是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尼克松政府最終選擇了對華接觸。

中國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蘇由同盟走向分裂,以及中美走向和解,大致勾勒出東亞介入冷戰的方式。中國內戰促發美國將遏制戰略引入東亞,中美在朝鮮直接交戰,在越南間接對抗。中美與中蘇的博弈、而非美蘇間博弈,恐怕才是東亞冷戰的主線。中國與美蘇的博弈并不純是意識形態沖突,也不是純是國家利益的爭奪,而是19世紀以來的殖民與反殖民、霸權與反霸抗爭的深化。1949年后中國國家建設的艱難和曲折、日韓臺經濟的借勢起飛,也只有放置在長期熱戰的背景下,才能被充分理解。

    校對:欒夢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源县| 灵寿县| 吉安县| 双江| 湛江市| 武川县| 抚州市| 镇远县| 台南市| 米易县| 宜良县| 宁蒗| 建平县| 都昌县| 新乡县| 舞阳县| 廉江市| 永定县| 柘荣县| 涿州市| 广西| 太保市| 贺兰县| 申扎县| 六盘水市| 广汉市| 南丰县| 星座| 顺义区| 综艺| 温宿县| 信阳市| 天台县| 太原市| 合山市| 奉化市| 梧州市| 教育| 长沙县| 邯郸县| 蒲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