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直面北齊壁畫之美:上博拆門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畫展開幕
上海博物館拆門而迎的山西古代壁畫大展終于揭開面紗。
除了著名的北齊婁叡墓壁畫,復原墓室搭建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今天完美展現出其氣勢恢弘,觀眾進入其間仿佛身臨其境,充分領略北齊繪畫之美。
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在上海開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12組(89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表示,此次展覽雙方共同醞釀策劃三年,山西博物院將“心上的寶貝疙瘩”帶來上海。而壁畫這種文物載體在博物館的展示可謂是一種挑戰,如何將“不可移動”的文物呈現在“可移動”的博物館空間。此次壁畫的展出對于建構博物館的藝術體系和塑造能力也意義重大。
據悉,因展出《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的復原墓室較窄,為了減少排隊等待時間,上海博物館此次對復原墓室采取現場預約的參觀模式。參觀其他壁畫則不受影響。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在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是兩館合作的結果,作為游牧和農耕文化的交匯地山西擁有很多地上和地下的文物,其中寺觀壁畫24000多平米,山西博物院院藏1000多平米墓葬壁畫,此次來到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有180平米,這些壁畫比卷軸繪畫真實再現了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讓文物活起來,在壁畫保護、修復中山西博物院采取即可整體、又可分塊展示的方式,將八、九百年前的文化信息,通過展出呈現在大眾面前,也希望更多的公眾參與到文物保護中。
復原北朝墓室,當日預約取號觀展
“天似穹廬”部分展出的三組北朝壁畫分別來自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和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
在“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此前報道了11月8日子夜時分,此次展覽中單體面積最大的一件展品《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長3.2米,高3.5米)進入上博的場景,2013年,考古人員在考古現場取出這一壁畫時就沒舍得切割,而是整體揭取保護,并在山西博物館修復收藏。當日,為運送這幅巨幅壁畫進入展廳上博在閉館后拆除南側玻璃門。

在上海博物館的展覽現場,《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被安放在一個層高5米的獨立展廳中。上博提供了觀眾遠觀壁畫上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筑的足夠空間,通過這座兩側有廊相連的廡殿頂三開間門樓,今人可知北魏宮門之概,這也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木結構建筑。與此同時,觀眾更可以走進壁畫,看線條的韻味和門中顧盼相視的女子的形貌衣著細節。

除了“九原崗”外,此前探班布展時僅見復原墓室搭建雛形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如今完美展現出其氣勢恢弘,展覽期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走進墓葬內部參觀,但由于進入墓室的甬道較為狹窄,出于文保的考慮,展覽現場設計了一條通透的玻璃通道,頂部隱藏LED燈帶照明,以便呈現更好的觀展效果,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窯子頭鄉水泉梁村。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6月進行了考古發掘及壁畫搬遷保護,是國內復原較大型墓葬壁畫結構的一大成功案例。壁畫主要分布于甬道、墓頂與墓室。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據山西博物院發展部主任梁育軍介紹,《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發現時因為盜取嚴重,原地無法保存,采取了整體搬遷實驗室修復復原。在修復過程中對于如何復原也做了很多論證,最終制成了和原墓幾乎一樣的效果。

通過玻璃隔開的甬道進入“水泉梁”復原墓室,此時觀眾和壁畫之間沒有任何物理距離,周身被壁畫環繞。北壁的夫婦宴飲圖,東壁的鞍馬儀仗圖,西壁的牛車出行圖,以及南壁門洞左右兩側的鼓吹圖展現眼前,細心的觀眾甚至可以看到壁畫上盜墓者留下的割盜的線條,但夫婦宴飲圖上女主人已經缺失,但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并未做過多修復,這也體現了中國壁畫修復的理念,抬頭向上,墓頂壁畫的四神圖和十二生肖圖雖距離觀眾有些距離,但依稀可見。

然而,出于文物保護考慮,觀眾想要真正走入復原墓室并不容易,為了減少排隊等待時間,上海博物館此次采取了現場預約的參觀模式。每日9時和12時30分,預約在一樓指定地點預約當天上午和下午的參觀名額,并憑有效身份證件現場驗證,屆時需要觀眾嚴格按預約時間段,提前5分鐘排隊等候參觀。墓室的展覽空間約為7-8個平方,預計每次僅可容納6人參觀。
而展覽現場影音室內將播放一段對于壁畫發掘和研究情況的視頻,不僅排解了等待的時間,更幫助觀眾全方位的了解壁畫。
婁叡墓或為“畫圣”楊子華作品,體現北齊藝術造詣
當大眾目光聚集在“水泉梁”復原墓室時,對面玻璃展柜內展出的《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實則更不容錯過。東安王婁叡是北齊鮮卑族政權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墓室中宏偉壯觀的壁畫,堪稱古代繪畫藝術杰作,也為北朝繪畫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
婁叡墓壁畫內容豐富,涉及的事物眾多,充分體現東安王婁叡驕奢淫逸的生活。畫師技藝高超,善于繪畫鞍馬人物。此次上博展出的壁畫被推測為“鞍馬游騎圖”中的出行場面。畫面線條流暢,畫中人物或策馬揚鞭,或勒韁回首,或駐馬凝視.前后呼應.導從有序.人物形神畢肖.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塑造得富有個性。畫圖中馬匹轉側騰躍,揚首縮蹄,翹尾振纓,生機昂然,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風土人情,戎馬生涯。此次展出畫面中,有一匹馬在受驚的時候,邊奔跑邊排便的生動場景恰好可對照上海博物館一件“西漢八牛儲貝器”中馬的相似動態,而且此馬與韓干的《照夜白》相比,也不遜色,足見畫家深人生活.觀察人微,技藝精湛,畫出了濃厚生活氣息。


繪畫意義上,婁叡墓壁畫中包含了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構圖,把人物、馬匹刻畫得惟妙惟肖,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繪畫思想,此次展出中著白袍者棗紅坐騎,右腿前伸,左腿屈向后抬,胸部轉向左側,兩耳迎向后聽,似窺探動向,聽命待發,生動地描繪出一匹機警勁健的戰馬神態。

在此幅的人物表現上,棗紅坐騎上著白袍者駐馬回首的緊張神情,襯托了紅袍長者信馬徐行的態勢。畫家藝術修養的高深可見一斑。北齊國祚雖短,但繪畫卻頗有建樹。著名畫家就有楊子華、曹仲達、展子虔等多人,在北朝畫家中也占據優勢。其中善畫鞍馬者,也當首推楊子華,《歷代名畫記》記楊子華畫馬夜鳴也是其佐證。比較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宋摹本),婁叡墓壁畫體現了楊子華的繪畫風格,甚至被學者認為是楊子華所作。

無論婁叡墓壁畫出自誰之手,但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尤其是其單線勾勒、重彩填色的中國畫特點十分突出,凹凸明暗的暈染法的運用也相當純熟。而北齊的繪畫風格和藝術造詣傳入隋唐,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金元墓室壁畫,表現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山西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北朝時期山西由北方草原民族統治,這些壁畫中也體現出漢民族與北方草原民族的關系——兩者互相融合。經過唐代的大一統,北宋以后狼煙再起,女真族對中原虎視眈眈,入金以后山西不再成為邊關。為了逃避紛飛的戰亂,各民族又一次涌入山西。到了元代,“馬上民族”一統中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的農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這個部分的墓葬壁畫中大多都會有墓主人的形象出現,他們往往是當地的士紳、富戶。
但在墓室壁畫中,也可以窺見當時政治的走向,上海博物館展覽部此前金靖之特別向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提到了《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此次在展示的五塊壁畫中,有三幅是牡丹圖,兩幅為元代的詞:一幅是元好問的詞,另一幅是致敬元好問的一首《鷓鴣天》,里面用了張養浩(1270-1329)的名句“無窮名利無窮苦(恨),有限光陰有限身”,來抒發胸中的情感。“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的墓主人姓孟,但元好問是鮮卑族、拓跋氏,但他在金代做官,金代滅亡后他借詩抒發亡國之情。漢族人孟氏的墓葬中也借助了元好問的詞,來抒發復國無望的心情。

而有讀者提出,“在該墓葬是元代的,元之前山西屬于金朝。孟氏自然生活在元好問之后(元好問也是山西忻州人),雖然孟是漢族人,但他至多是金朝遺民,只能是抒發對金國的亡國之情,為什么會抒發‘宋代滅亡之后’的情呢?”的疑問,金靖之也特別給出了解答:
漢族人孟氏借鮮卑人元好問的詩懷念漢代統治的王朝也是正常的,就當時而言,民族界線并不如現在想象的激烈。就百姓的生活而言,皇城上掛什么旗,并不重要。但孟氏是文人,他的墓室想抒發當時的情感,但抒發之時他并沒有在意元好問的身份。

除此之外,在“人亦黃土”中,宋代《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的壁畫描繪了墓主人年少時離家謀求仕途,老來還鄉隱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時還營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來生世界。金代的《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和元代中期的《陽泉東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體壁畫經修復后共有八塊。這兩組壁畫作品內容較為世俗化,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夫婦對坐、備茶、雜劇表演、馱運、馬廄等日常畫面,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

金靖之在向“澎湃新聞·藝術評論”解析展覽理念時說,“天似穹廬”、“人亦黃土”兩部分的墓室壁畫皆表達了現實世界和虛幻世界,因為墓主人身份和墓葬風俗的不同,也似北朝和宋金元墓的規制和大小也不同。山西在北宋后并非政治中心,卻成為了經濟貿易的中心,所以其中有很多豪商,且因為民族的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墓葬習俗。相對北朝,宋金元時期多為薄葬。雖唐代的墓多為厚葬,但主要在陜西,山西并不多。所以此次展出的山西壁畫沒有唐代部分。而展覽的兩部分比較,清晰地展現出了漢文化融入了北方草原少數民族文化后的蛻變和融合。且比起北朝時期恢弘的壁畫,宋金元壁畫更像是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一些生活用具和食物,今天還在山西留存。

日常維護、線上展覽、講座研討,多維度呈現山西壁畫
壁畫經過了上千年歲月的洗禮,是一種脆弱易損的文物。雖然壁畫經揭取保護處理后初步達到了穩定狀態,但它們對環境變化依然非常敏感。為了保證此次展覽中壁畫的安全,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技術團隊從展柜的制作、溫濕度監控、照明調節等多方面進行了綜合保障。在保證展示效果的同時,根據不同展柜的需求,放置了調濕劑和調濕器,讓長期處于山西相對干燥氣候中的壁畫,到了上海也能安然無恙。
此外,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山西壁畫藝術,上海博物館官網(www.shanghaimuseum.net)還將推出網上展覽,虛擬還原相關墓葬壁畫的原狀,通過多媒體手段表現這些壁畫從發現、揭取到保護性修復的全過程,反映珍貴壁畫“重生”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

展覽期間,由上海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復旦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協辦的“空間、圖像、思想——壁畫研究的維度和方法”學術研討會暨《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新書發布會,將于?2017年12月27日至29日在復旦大學召開。此外,圍繞各地出土墓葬壁畫藝術及對壁畫材料的解讀,上博將邀請業內知名專家舉辦十幾場專題講座。為了全面展現山西之美,上博“博物館游藝”項目還將舉辦“山西古建攝影大賽”、“國寶山西”等各類主題活動,觀眾可通過上海博物館官方網站及上博官方微信平臺(公眾號:SH-Museum)了解活動詳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