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人類是怎么變壞的?

陳勝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
2022-07-04 16:58
翻書黨 >
字號

讀賈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種黑猩猩》,會不由自主產生一個認識:人類變壞了!于是,“人類是怎么變壞的?”就成了一個值得延伸思考的問題。戴蒙德是我非常喜歡的學者與作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提到的人生抱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戴蒙德可以說是實現了。戴德蒙屬于美國的“英雄一代”,也就是經歷二戰的這一代人。在這代人的成長時期,美國的國家實力達到了巔峰,更重要的可能是,相比現在,那個時代的美國有一種較好的價值觀,所以成就了一批優秀人物。

戴蒙德的家境頗為優越,父親是哈佛大學的教授,母親是語言學家、鋼琴家與教師。他上的是名牌中學,然后就讀于哈佛大學,成績優異,研究生進入英國的劍橋大學讀生理學,一路都是順風順水。青年時代的戴蒙德很有語言天賦,僅用一個月,他靠聽周圍人說話,就把歐洲最難學習的芬蘭語學會了,以至于他想改變人生目標,成為聯合國的同聲傳譯員。其實,這個時候他遭遇了一次學術上的危機,他的動手能力不太好,在實驗研究上遇到了難題,改變志向不過是在逃避問題而已。后來在他父親的勸說下,他還是回到了生理學研究領域。

賈雷德·戴蒙德

最終,戴蒙德成為一名優秀的生理學家。不可思議的是,他轉入大歷史的研究中,縱橫捭闔,完成了一系列的優秀著作,除了《第三種黑猩猩》,還有《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劇變》等,這些書都譯成了中文,我是這些書的忠實讀者。在這一系列的著作中,戴蒙德其實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注,他稱之為“人類史”。回顧人類的發展歷程,我們總是會追問:人類還有未來嗎?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憂慮呢?因為人類的發展歷程似乎告訴我們,人類在不斷變壞!

人類是怎么變壞的?也許我們首先需要確定好壞的標準,我們不會像兒童一樣,認為狼吃小羊就是壞。植物為了防止被動物吃掉,會產生一些有毒的化學物質,萬物相生相克,由此形成大自然,這里面無所謂好壞。但如果一個人或一群人自私傲慢、奢靡無度、殘酷好斗、嗜血成性,無論如何,我們不會將其視作好人。好壞是與道德聯系在一起的,而道德是與人的自我審視能力聯系起來的。審視的標準來自人對歷史的了解、對未來的預期。于是,我們可以說,讓人類迅速走向滅絕的做法肯定不是好的;讓與人類共生的物種都滅絕,同樣也算不上好,因為缺乏生態聯系的人類也難以保全;讓人類的許多群體消失,只留下一個所謂“優秀”的人群,這是同類相殘,怎么能夠說好呢?確定了好壞的標準,我們再來看人類的發展歷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不同社會的神話傳說中,似乎都有一個特別美好的過去,那個時候是人類的“黃金時代”。從考古學的視角來看,還真是如此。大約六七百萬年前,隨著氣候的變遷,人類祖先不得不離開久已適應的熱帶叢林,轉而適應稀樹草原環境。為了防范這里無所不在的捕獵者,他們發展出群體防衛,就像今天我們看到的狒狒群體一樣。當一個狒狒群體穿越開闊地時,強壯的雄性分布在四周,保衛整個群體的安全。在這樣的群體中,好逞能的個體可能會導致群體防線崩潰,個體必須嚴格遵循規則,以整體利益為重。從民族志材料來看,狩獵-采集社會有許多有趣的社會規范與禁忌,比如獵人不能吃自己打到的獵物,否則以后就打不到獵物了;獵物是見者有份,所有食物平均分配,等等。盡管不是每個社會都采用同樣的標準,但是基本原則還是一致的,所以學術界把這種類型的社會稱為平均社會或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人人平等,人人勞動,沒有剝削與壓迫,沒有等級與強制,這樣的社會在后世人的回憶中成為理想社會的典范。狩獵-采集社會純粹從自然中獲取食物,然而,由于自然界中食物資源分布稀疏且不均,人們需要不斷流動覓食,其人口規模嚴格受制于自然資源的供給,尤其是資源貧乏季節的供給。食物豐足的季節多獲取也沒有多少意義,人們的消費能力有限,儲備能力也有限,同時也缺乏搬運能力,頻繁流動的生活不能有太多需要攜帶的東西。因此,其生產、消費與人口進入一種穩態平衡之中。按照科幻小說《三體》的說法,這樣的社會實際上已經被“鎖死”了。

然而,禁錮總是要被打破的,在狩獵-采集階段的后期,準確地說,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突破的苗頭,那就是藝術品起源,在現代人的起源地非洲,藝術品的出現可以早到七八萬年前。藝術品中的個人裝飾品是個體對自身身份的強調——我與別人不一樣。這意味著在平均社會里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開啟了影響后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組辯證關系:個體與社會——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個體的創造性,同時又必須要限制個體對社會整體的破壞。

農業起源最終給舊石器時代畫上了句號,人類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不過,在戴蒙德看來,農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類演化史上的重大失誤,農業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并重塑了社會。農業的特點是控制動植物的繁育,從而擴大產量。農業極大地提高了單位面積土地所能支持人口的密度,是狩獵-采集所能支持的二三十倍。農業起源之后,人口暴增,人口增加之后又需要更多的土地,需要不斷開墾山林、排干沼澤、控制河流。谷物種植需要人們時時看護,以避免鳥獸的破壞,還需要灌溉、除草等活動,人類由此不得不定居下來,土地的所有權隨之更加清晰;暴增的人口也需要人們定居下來,以避免土地的爭奪。

定居的結果是,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只能留在人類居住地附近,水源污染,蚊蟲滋生,高密度的人口導致傳染病可以流行開來。定居生活與農業出現之后,人類的活動范圍減少,食物類型較之狩獵-采集時代更單調。相比于狩獵-采集,農業是更高強度的勞動,勞動的形式也更單調。從考古證據來看,轉向農業生活之后,因為跑步更少,人類股骨的骨壁變薄;又由于長年累月彎腰勞作、背負重物以及躬身研磨食物,腰椎病變多;食物單調,淀粉成分高,導致齲齒顯著增加……簡言之,農業讓人類的健康狀況惡化了。

除了人類身體健康狀況受損之外,更糟糕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惡化,有的人成了支配他人的人,他們開始有了高貴的血統。如果有人不服從的話,就會遭到暴力對待。農業本身就是一種控制性的活動,控制動植物、控制土地、控制環境,當然,它也需要控制勞動力(人),畢竟勞動力是農業生產活動的關鍵變量。控制了人,也就控制了農業活動所需要的其他一切因素。從這個角度說,農業社會出現支配權是一種必然。

社會等級的產生還與人口規模密切相關,并不是說狩獵-采集社會就完全沒有權力、等級、暴力,而是農業起源之后,社會等級顯著增強了。現在有研究說狩獵-采集時代的人類可能更加暴力,因為暴力導致的人口損失可能比20世紀還要高,這種說法的前提是狩獵-采集社會的人口基數太小。而農業帶來高密度的人口使得成規模的暴力成為可能,也就是戰爭的出現。農業能夠產生更多的生產剩余,能夠供養職業化的軍隊,專業化的生產武器的工匠,以及專門的管理階層。農業就像一個放大器,把一切都放大了二三十倍。

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也大幅度地惡化。狩獵-采集社會的人同樣干預自然,尤其是掌握用火技術之后。如澳大利亞的土著頻頻放火,焚燒土地,他們用火來控制植被,清理垃圾,不過規模都很小。還有研究者注意到,南美叢林的狩獵-采集者每到一地,都會砍伐樹木,建立營地,幾天或幾個星期后他們離開,吃剩下的果核與其他垃圾混在一起,砍伐后留出來的空地接受陽光的照射,有利于果核發芽,最后可能長成果樹。如果這樣的干預持續幾千年,叢林中就會長出許多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植物來。在這個意義上,狩獵-采集者就是“流動的生產者”。但是跟農業群體相比,他們的環境影響能力有限得多。農業社會是要控制環境,徹底地控制。只要一個地方變成田地,天然植被就會完全被取代或破壞。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農業人群不斷擴張,從只利用肥沃的土地,到開始利用農業邊緣環境的土地,比如土地瘠薄的草原,這類環境的生態極為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壞,就可能導致沙化。再比如小型的海島,其生態容量有限,一旦破壞,就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戴蒙德曾經描述過的復活節島,就是一個經典的悲劇。人口增長,導致資源緊張,群體之間惡性競爭,修建巨人像,最終耗盡森林,引發連鎖反應,出現人吃人的慘劇。

人類變壞了嗎?從部分結果上看好像是的,不過,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在農業時代,我們又看到人類的進步大大加速,出現了文明,有了文字、金屬冶煉、城市。從傳統農業社會到近現代工商業社會,我們看到了類似的進步,以及類似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人的異化,等等。回顧人類全部的歷史,不難看出,自從人類有了文化之后,就像游戲中開了外掛一般,人類的能力有了倍增器,從偶爾成功捕獵,到后來利用弓箭可以輕松捕獵,再到后來徹底控制動物,如今人類甚至掌握了可以瞬間毀滅自己的核武器。文化的進步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能力,不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都有了“乘數效應”。因此,對人類而言,當掌握了超強能力之后,需要對自身的能力有高度的節制,就像中國古人所說的,“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人類的福祉才能長久。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文化發展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文化是人類的本質特征,因為文化帶來的問題而懷疑文化本身,無疑是因噎廢食。當代人類社會科技能力日新月異,人文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謙虛謹慎。“人類變壞了”更像是盛世危言,的確,文化發展帶來了許多問題,而且風險似乎越來越大,在這個時候,聽一點如戴蒙德這般的警醒之言,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

本文為新版《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的推薦序,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英】賈雷德·戴蒙德/著 王道還/譯,中信出版集團,2022年6月版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泉市| 克拉玛依市| 尖扎县| 定远县| 云安县| 兰州市| 肥城市| 海宁市| 晋江市| 敦化市| 喜德县| 化州市| 巴马| 武汉市| 长丰县| 孝义市| 保定市| 婺源县| 资溪县| 金昌市| 无锡市| 兰州市| 舞阳县| 杭锦后旗| 宣武区| 棋牌| 革吉县| 贵州省| 沧源| 金乡县| 永嘉县| 湄潭县| 阳江市| 潞城市| 宁远县| 个旧市| 白朗县| 且末县| 从化市| 白沙| 宿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