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蝸居35m2,每月額外花8000元租別墅,擺滿古物
原創 搜索下載一條 一條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90后黃山小伙方月笙,
是一名舊物愛好者。
從動輒上萬的大師級中古家具,
野口勇、勒·柯布西耶,
到幾十、幾百塊的民間老物件,
藤條擔子、錢柜、鞋拔,
他都愛收藏,大大小小有好幾百件。


▲
方月笙租下4層別墅作收藏空間

▲
自住的35m?2;小家
農村出身的他
獨自到上海打工、創業,
因為經濟拮據開始淘舊物,
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尤其鐘愛古道具,即老舊的日常物件。
如今,他與妻子蝸居35m?2;的loft,
卻每月額外花8000元
租下上海外環外一棟250m?2;的別墅,
專門展陳收來的舊物,
供自己欣賞,也向大眾開放。
“通過將這些不起眼的古道具
與中古家具在空間中搭配布置,
希望更多人能發現它們的美感和價值?!?/p>
6月,一條探訪方月笙的收藏空間。
自述:方月笙
編輯:朱玉茹
責編:陳子文


最開始會去收舊物,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窮。
我是在安徽黃山的農村長大的。小時候,每天要走五公里山路去上學,也沒有錢可以買玩具之類的,都是我和小伙伴自己手作:彈弓、風箏、滑車……山上、水中、田里,自己到處溜達去感受。

▲
創業早期,在工作室
我從小喜歡畫畫,后來考出去讀藝術,算是我們村的“異類”。大學畢業后就來了上海,給別人打工,做訂單畫畫,每個月掙小幾千塊,勉強能交上房租、填飽肚子。
后面就出來自己創業,挺艱辛的,從前端到后端所有事情都是我一個人做,每天都得到凌晨才能休息。身體雖累,心里倒是特別開心,因為總歸是在為了自己的想法努力。
不過,經濟上還是拮據,就會去淘一些舊物在家中使用、擺設。最開始就是覺得舊的東西便宜,而且淘一淘總能找到些很有特色的,后來看得多了才慢慢知道了中古家具、古道具這些概念。


▲
受父親影響,方月笙很喜歡收木制品
老門板、老樹干(上)塞努福族神鳥雕塑、非洲分娩椅(下)
實際我從很早就很關注室內陳設的物件。我父親是我們當地有名的木匠,家里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是他親手做的。印象很深有一個轉角沙發,和一件一邊高一邊低的不對稱電視柜,在當時都是很少見的設計。
那時做手藝人都要上門現場制作,我經常會跟著我爸一起。到了別人家,我就喜歡觀察物件,經常會看到一些覺得很好看的家具、器物,也會羨慕、想要,但又不敢說出來,怕別人覺得異樣。大家是不能理解的,覺得東西實用就好了,不講究其他的。


▲
35m?2;的小家,被收的舊物堆得滿滿當當
2019年,經濟稍寬裕些,在上海買了套二手的公寓。雖然只是間35m?2;的loft,但好歹安了家,想好好布置一番,便開始按需求買一些中古家具。一件件搭配起來,整個家的感覺立馬就不一樣了,很上癮。
不過好的中古家具價格并不親民,家里小也擺不下太多大件,就開始關注更民間、更小、更多樣的舊物件——古道具。



▲
古道具藏品
古道具這個概念是在日本形成的,大概是70年代中期,其實就是指老舊的日常器物。
沒有名貴的出身,也沒有特別精細的設計、工藝,選擇古道具更多在于它們身上的質樸,和時光、歷史的痕跡。

▲
用古道具布置家
可能是和從小的經歷有關,我會覺得現在的東西生產出來都太容易了,而且高度同質化。而再尋常的老物件都是手藝人的心血,每一件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樣貌和故事。
在日本,古道具一直被視為一種室內陳設的風格,我很喜歡去看這樣的案例。當這些古老的物件失去它們原本的功能,甚至很多本來是做什么用的已經不可考后,每個人如何靠自己的創意和審美,去賦予它們新的生命——這件事其實能為生活帶去無限的可能和想象。
到現在,我收藏的大大小小的古道具已有幾百件,中古家具也有幾十件。35m?2;的小家完全放不下,堆得滿滿當當老婆也有意見,但我就是停不下來,渴望能有一個地方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想法。


2021年,我在上海外環外租了一棟250㎡的小別墅,8000元一個月,租了5年。
最主要是作為收藏空間來使用,去實驗不同的方式展陳這些老物件。同時也作為我的工作空間,接待客人、朋友,也做一些自己的原創和展覽。

整個空間一共4層,沒有按傳統收藏空間的展廳形式,而是以居家空間的標準,因為這些物件原本也都來自日常的生活場景。
最開始我也想過要不要直接搬過來住,后來還是作罷。一旦有了住家的需求,就勢必要有取舍。我希望這里完完全全是屬于這些舊物的,我只是一個觀賞者,一個“飼養員”,將它們的美完完全全地挖掘、展示出來是我唯一要考慮的事情。
硬裝都非常簡單,墻基本是自己隨意刷的,很多地方就保留著毛坯的狀態,更多的心思花在布置上。




▲
空間中隨處可見的混搭
我喜歡的東西很雜,從大師級中古家具,到明清家具,到非洲民間自制的木凳,到麗江的老門板、老布料,再到印度的燭臺、朝鮮王朝的瓷罐……無所謂種類、大小、地域、價格高低,我想把所有東西都調和到一起。

一樓是客廳和餐廚區域。兩塊空間有很大的高度差,不做隔擋視覺效果有些奇怪,但我又希望空間通透,就想到用作畫時常用的豆包布材料,輕盈透氣又有肌理感,造價也便宜。






▲
現代感十足的大師中古設計與民間古物的融合
走進客廳,一眼就能看到三件重量級中古家具:挪威后現代家具設計之父Terje Ekstrom的代表作Ekstrem扶手椅、野口勇的經典燈具,和勒·柯布西耶設計、被MoMA收藏的LC4躺椅。
與之搭配的則是一系列來自民間、不知名的老舊家具:清代的大漆錢柜、民國時期的柚木咖啡桌、埃塞俄比亞的皮鞭椅、印度的大燭臺……
這個空間我其實陸陸續續調整了好幾次,現在這個融合的狀態還是比較滿意的,不會太現代,也不會太有距離感。

▲
餐廳區域布置的前后對比
餐廳區域也是最近更換了一次,原先用的是一張印尼爪哇古董柚木餐桌,氛圍更復古一些,現在則是1960年代的丹麥橡木桌,是我收藏的第一件中古家具,更現代簡潔。
大的架構有了,接下來就是細節的布置,每一處臺面和角落我都會用大量小件的古道具裝點、造小景。

▲
天然風化的老樹干,意外與中古的habitat矮凳造型如出一轍
下方鋪上幾張幾十塊的老布做地毯搭配

▲
用老門板和火山石搭成的茶幾
非洲的古帳篷釘,安上支架變身一座精致的雕塑;殘缺的老門板墊上四塊火山石,搭成一張矮幾;云南花色各異的老布料幾匹疊在一起,當地毯用;
傈僳族用的犁反過來放置就成了很好的擺件,凹陷處還可以擱東西;一塊大漢磚,放到吧臺用作器皿臺……
這些物件其實都非常便宜,幾十、幾百塊就可以買到很不錯的,但大多數人不會去考慮它們。確實,如果就是這么一件物品放在那里,好像是有點破破爛爛、沒什么可看的。但當你用不同的視角去欣賞、搭配它,真的會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物非不美,是不在其位。






三樓的臥室其實也是一樣的思路。意大利國寶建筑設計大師Mario Bellini為C&B設計的沙發,與1960年代的丹麥產沙發床之間,放著一張國內農村來的鐵藝小椅子。由于三者造型極其和諧,不少人都誤以為這張小椅子也是哪位歐洲設計大師的中古作品。


1980年代的Amisco可變形茶幾旁,是一張非洲民間制的插板椅,這個結構其實非常經典,不少中古設計,甚至現代設計中都有使用。

國內老電影院的座椅,被放置在床邊當邊幾使用;以前工地里廢棄的現澆模版,被我清洗干凈做鞋架……
我希望通過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古道具與精致的中古家具在空間中搭配布置,讓更多人發現它們的美感和價值。

四樓挑高很高,是我的實驗空間,去嘗試各式各樣的古道具搭配,集中展現它們獨特的美感。
被燒焦的舊門板、廢棄的老印板可以上墻作“裝飾畫”,民國時的鐵質鞋撐、傈僳族被淘汰掉的木梯搖身一變成了擺件……

▲
舊門板上墻做“裝飾畫”,下方是風化后如假山一般的老石塊


▲
印尼古塑像臺(左上)民國時期鞋撐(右上)非洲民間整挖椅(下)
之所以說每一件古道具的造型都是獨一無二的,一來是因為它們很多都是就地取材。這點在非洲的一些老物件身上尤為明顯,像是這張埃塞俄比亞的木椅,歪歪扭扭的造型看起來設計感十足,但實際上這很可能就是當時的工匠找了附近的一棵樹隨手做的,樹本身就長歪了。
二來是歷經歲月的洗禮,不少古道具都有殘缺,或修補的痕跡。我收藏的很多瓷器、罐子都是被修過的,要么用鋼釘釘起來,要么用老瓷片補進去。我特別喜歡這種不可復制的痕跡,如果是完好無缺的反而沒什么意思。
一般布置好了,我都會拍照分享到社交網絡上,陸陸續續很多人關注,甚至專程找過來參觀,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第一次知道古道具這個概念。
不少人第一反應,覺得喜歡這種老物件的一定是個大叔,知道我是90后之后都特別詫異。但是實際過來看了,就發現其實舊物的很多造型元素,是很符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簡潔,不花里胡哨,但又有一些小巧思。



▲
清代劍腿平頭案(上)民間自制鐵燭臺(中)清代面條柜(下)
清代的平頭案,乍一看輪廓很簡單,細看發現桌腿都做成了劍鞘的模樣;民間自制的一對鐵燭臺,花俏的底,細長的主干上套一個小鐵球,點線面都有;清代的大漆面條柜,上窄下寬,遠看有種包豪斯的味道……
在我看來,古道具的室內陳設不是試圖把一樣平凡之物,藉由擺設變成藝術品,而是把一件本就是藝術的平凡之物,藉由擺設讓大家重新看到。


▲
馬球成為當下流行的裝飾品
這幾年,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入坑古道具,古道具店也漸漸涌現出來,尤其在福建、成都地區。像一些新潮的買手店、概念店也很喜歡用銅盤、木凳等古道具來做陳設背景,宋代的馬球,類似現在的高爾夫,也變成這類空間流行的裝飾品。
這個圈子里,大家也經常相互交流、學習、激勵。以前我是挺不愿意轉手藏品的,但現在我覺得沒有什么是舍不得的,只有不斷地經歷新的東西,才會有新的挑戰、新的突破。

現在空間的運營成本基本還是靠主業收入來補貼,確實也沒太考慮盈利的事情,更多還是興趣愛好。
但身邊還是會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你每個月花這些錢、做這個空間,有什么意義?

▲
每天習慣性來打理一番物件
我們好像習慣性要去找到一個什么意義或價值,才覺得做一件事是值得的、被認可的。我其實不這么認為。很多事情、甚至生活本身也許就是沒有意義的,但你努力去做了、去體驗了,自然會產生意義和價值。
通過做收藏空間,結識各行各業的新朋友,拓寬了自己的人脈和眼界,也因此收獲了一些新的發展機會,這些都是我不曾預料過的。


▲
拍攝前一天,方月笙靈機一動把四樓的墻新刷了顏色,整個布置也順著氛圍變化一番
現在我每天一有空就會過來,基本二三個月就要把整個布置全部換一次。搬上搬下調整擺放,給墻面刷漆換個顏色,或者就靜靜地欣賞物件、給它們拍拍照,就覺得做什么都特別開心,都是自己的心思。
我覺得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一些自己的儀式感:有的人喜歡養植物,每天定時要去澆水施肥;有的人喜歡養寵物,每天抱著擼一擼;我就喜歡“養舊物”,然后將它們在我的空間中布置起來。


▲
每一處細節都是心思
前幾個月上海疫情封城,居家隔離的日子就挺有感觸的。我老婆那時候還懷著孕,其實是很需要活動、呼吸新鮮空氣的。家里原本就小,這種時候更感覺擁擠、悶得慌。
唯一能透透氣的機會就是去做產檢。街道上空蕩蕩的,但是產檢中心人還是特別多,即使預約了也要排好久隊,很不容易。


▲
家中的趣味“景色”
幸虧我倆都愛倒騰物件,我喜歡舊物,她喜歡潮玩、手辦,家里就會出現一些很有趣的混搭。疫情期間我每天就喜歡收拾收拾、換換位置,也算是有件事情做,每天有點“新風景”。就這么熬了過來,我們的寶寶也在解封前3天順利出生。
后疫情時代,我覺得人們對居家空間的需求和關注越來越高。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從我這里汲取靈感,在自己的空間、生活中,用自己的審美、喜好去創造一些儀式感。這件事,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
▼
原標題:《他蝸居35m2,每月額外花8000元租別墅,擺滿古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