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夢·申城美|救助站長李福強:用愛心改變流浪者生活軌跡
流浪乞討者出現的地方,正是李福強所熟悉的地方。
李福強是上海市楊浦區救助管理站站長,自1994年接觸救助工作以來,熬夜巡邏、爬橋洞、鉆綠化帶……已經成為他的家常便飯,即使如今身為管理者也不例外。
他曾連續三年救助流浪露宿人員大龍,此事經新聞聯播報道以后,大龍一家團圓。當了解到王朋因家庭變故,來到上??赐陱偷┐髮W和外灘之后準備自殺時,李福強勸導后,救助站的社工幾乎每月都與他聯系,關注他的成長。
“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未來還需要繼續摸索?!弊鳛?60后黨員,李福強說,“無論事情做得再多,都只是我們每一個救助工作人員的分內之事而已。”

幫助流浪三年的小伙回家
在如何救助流浪乞討人員上,李福強經歷了“角色的轉變”。
上世紀末,中國對于外來流浪乞討人員的處理還只停留在強制收容遣送的階段,這使得社會談收容遣送站而色變。
2003年,李福強所在的上海楊浦區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為楊浦區救助管理站,這意味著強制收容遣送轉變為人性化救助。
和當時救助管理隊伍中的人們一樣,面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變革,李福強感到迷茫,工作不知如何下手。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學習,李福強逐漸轉變工作理念和思路,由原來的“強勢者”角色轉變到“服務者”的角色上來。
救助站的救助對象主要為生活無著人員、流浪乞討露宿街頭人員、困境兒童、家庭暴力受害者和突發災難受災者。大多為弱勢群體,他們多少有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困難。但很多流浪乞討人員不愿進站接受救助,覺得在外面流浪比較自由。
流浪露宿人員大龍就不愿意進站接受救助。
三年前,李福強碰到大龍時,他沒有身份證,只能靠打零工度日。因自尊心較強,大龍一直不愿住進救助站,李福強尊重了他的意愿,把大龍的情況記在了心上。三年時間里,碰到極端天氣,李福強都會想辦法勸說大龍進站接受救助,哪怕住幾日,吃幾頓飯。
今年春節,楊浦救助站幫助大龍的事經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以后,當天晚上,大龍的表妹就打電話到救助站,聯系到李福強。原來,大龍出走三年杳無音訊,家里人都以為他已經不在了。經過李福強的努力,大龍的父親終于與離家三年的兒子重逢。后來,李福強給大龍推薦了一份工作,自食其力。
李福強稱,對外來無智力問題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自愿救助”,但碰到一些完全沒有生存能力的流浪者,如智力有障礙者、流浪兒童或者流浪老人,還是會勸他們來到救助站。
當寒冬和酷暑來臨之際,李福強會反復叮囑工作人員,在救助巡查車上備足御寒的棉被、大衣、防暑降溫的清涼油和水等等。他總說:“救助是為每一位受助者做好服務,即使對象不愿意到站里接受救助,我們送去一份溫暖和一絲清涼,也是好的。”
熬夜巡邏,爬橋洞、鉆綠化帶……一些流浪乞討人員經常過夜的地方,也是李福強很熟悉的地方,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很平常也很正常,自己的工作就要經常走在一線,哪怕現在已經是一個管理者,一旦離開了一線工作,服務將會變得不扎實,“我連我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和需求都不知道,我怎么指導全站員工開展服務工作,怎么提高救助站的服務水平呢”。
對所有寄養家庭進行評估和考察
在救助困境兒童方面,李福強一直身體力行。
2008年,李福強正式擔任楊浦區救助管理站站長后,率先在全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專業社工入站對受助人員開展服務。也是這一年,救助站幾乎同時接收的兩個孩子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這兩個孩子都在16歲左右,來自山東的王朋(化名),遭受到比較嚴重的家庭變故,千里迢迢來到上海,是為了看一眼夢寐以求的復旦大學和外灘,之后準備自殺。
張銘(化名)的父親是上海人,母親是浙江人。母親去世后,才2歲多的張銘,被父親帶往杭州,靠在火車站倒票謀生。16歲時,父親突然去世,因為在父親的遺物中發現一張幫張銘申請上海戶口的申報單,于是張銘就由杭州的救助站送來上海。
經多方走訪和溝通,救助站順利把王朋送回了家,把張銘寄養在浙江的外公外婆家。
事情的結局看似很圓滿。然而,兩年后,當李福強再次見到兩個孩子時,內心受到很大震動。
原來,救助站對接王朋的社工幾乎每月與王朋通訊,一直關注他的成長,并在小王考上大學后,繼續為其提供幫助,王朋也表示,畢業后會選擇社工類的工作,把自己受過的救助,回饋給社會。
而張銘,在被送往外婆家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就去往杭州,繼續他父親生前的營生,并未獲得很好的成長。
“當時心里感覺特別不是滋味?!崩罡娬f,相似的案例,用常規的手段和用心去做,結果截然不同。救助工作,如果真正用心去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從那時起,李福強下了決心,必須抱著一顆真正的愛心去做救助工作。
李福強一直把困境兒童服務作為全站的重點工作之一。他提出“站內救助”和“站外寄養”的困境兒童救助模式,對所有寄養家庭都要求站內社工進行評估和考察,做到對每一個孩子負責。
2011年,楊浦區救助管理站先后成立困境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反家庭暴力庇護救助中心和應急救災保護中心,功能逐步向多方位擴展,救助服務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專業化。
“站里的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
隨著救助人員的增多,救助站的救助機制也在不斷地完善。

2011年,救助管理站接收了一個很特殊的女孩樑音(化名),當時只有9歲,父親死亡,母親失蹤,沒有戶口,沒有家人。李福強心急如焚,帶著員工四處奔走,戶口還是沒著落,只能在街道幫助下找到一家寄養家庭,讓她暫時在正常家庭中生活。
通過跟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協調,樑音的小學、初中問題都能暫時解決,可考高中還是需要戶口。眼看孩子就要初三了,戶口依舊懸而未決,寄養家庭的奶奶又因身體原因無法再照顧樑音。李福強當即決定把孩子接到站里,安排工作人員照顧好樑音的日常起居。
對樑音而言,戶口一直是塊心病,中考在即沒有戶口不能考試?!翱粗钡臉幼樱冶人€急。”李福強一次次向街道、公安、法院和有關部門反映,聘請了專業律師共同辦理。雖然大多時候都失望而歸,但他從未放棄。后來,經多方協調幫助,樑音的戶口終于在中考前5個月辦下來了。

得知這一消息后,樑音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李福強也很興奮,他說:“這里就像自己的第二個家一樣,站里的孩子,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p>
為落實“積極救助”的工作方針,楊浦區救助管理站成立“三合一”聯動救助機制,全年不間斷在街面上展開巡查救助工作。同時,救助管理站也發動了全區12個街道(鎮),308個居委會的救助管理志愿者在各社區內開展巡查排摸救助工作。
日漸完善的救助機制和工作人員的用心付出,帶來的是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
去年一年,楊浦區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00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20人次,占11.94%;老年人205人次,占20.4%。
近5年來,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9500人次,困境兒童560人次,收治轉介棄嬰25人次,舉辦困境兒童夏令營4次,冬令營3次,救助被家暴婦女7人。救助站工作至今,全區未發生一起流浪乞討露宿街頭人員因災致死、致傷事件。
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李福強也不忘學習新的政策和理念,他設立“一周一學”、“一季一主題”的學習制度,帶領全站職工做好救助工作。在他的帶領下,楊浦區救助管理站先后獲得多個榮譽稱號。2017年,李福強完成了救助管理站的“國家三級救助管理機構”復審和搬遷工作。
“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未來還需要繼續摸索,”李福強說,“無論事情做得再多,都只是我們每一個救助工作人員的分內之事而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