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慶非遺亞亞戲唱了百余年,本是男人的戲因招不到人靠女人演

演出完,75歲的黃代財獨自走進房間,背對著門外的人,用紙輕輕擦拭嘴上的口紅。抿了抿嘴,側過身來,將一件件戲服折疊,依次放進行李包:先放入用廢舊窗簾剪裁的裙子墊底;再放去重慶主城演出時買的兩件綠色女衫和顏色鮮艷的腰帶,還有假發;再放師父傳下來的、已有百年歷史的面具;最后放入一頂黑色帽子,帽檐上用紅色、黃色布做的花,是他親手縫的。
黃代財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云陽亞亞戲屈指可數的演員,演戲62年,原本只是男人才能學的戲,因招不到徒弟,他開始教女人來演……

花旦
這種戲隱喻吉祥如意
幾天前,在云陽縣鳳鳴鎮黎明村6組楊建戶家的院壩,上演了一場亞亞戲。
黃代財扮演小生,從行李包中拿出戲服,紅色袍子、白色腰帶,一件件穿上,最后戴上掛滿裝飾的帽子。
兩名女演員,一個用口紅幫他涂唇,一個用紅口給他抹臉。
做完這些,黃代財對著停在院壩的拖拉機反光鏡,滿意地抿了下紅唇。
不一會兒,大人抱著小孩,老人拄著拐杖……很快把院壩圍滿?!疤K三妹我走進關王廟哎,見公子呀兩眼的淚長拋喲哎,你雙手還摟抱哎,你我是呀愛玩人吶,手呀手抱腰哎……”黃代財開唱了。
重慶晚報記者豎起耳朵仔細聽,大致能聽懂一些。
黃代財說,唱詞主要來自民間戲曲或民間故事綜合改編,目前流傳下來的完整戲目不多。亞亞戲原名亞戲,意為不是戲的戲?!皝唩啞眱勺?,在當地有隱喻吉祥如意的意思,為了順口,遂稱為亞亞戲,只有花旦、老生、丑角、小生4個角色,只需在院落、谷場、古鹽道驛站,就可劃地為臺表演。
黃代財認為,相對于川劇、京劇等,亞亞戲雖有角色、道具、唱腔等元素,但沒有過多舞臺藝術。

老生
以前在當地是搶手貨
亞亞戲,是重慶獨有民間戲種,距今有百余年歷史,主要流傳于云陽縣鳳鳴鎮,在當地鳳橋、寶坪、龍角等地也流傳些許,2012年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了解,即使居住在云陽縣城的不少人,壓根就沒聽說過這種戲。
黃代財是鳳鳴鎮馬軒村人,父親做生意,走南闖北,見過不少世面,對亞亞戲很感興趣。在黃代財十二三歲時,父親把他送到亞亞戲第二代傳人余啟望門下,最初學的是旦角。
黃代財說,亞亞戲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只傳男不傳女,角色只限學一種。后來,師兄弟相繼離開這個行當,實在沒人演,迫于無奈下,他把4個角色都學會了,還破例招收了女徒。學戲、唱戲60余年間,他跑完縣內江南各鄉鎮,遠至湖北利川。
黃代財說,以前,凡遇紅白喜事或節慶盛會,亞亞戲在當地是搶手貨。有一次,云陽鳳橋有一家做大壽,請他們去演出,但泥溪一家做白事的也來請,兩家爭執不下,哄搶道具。最后,戲組執行先來后到原則,這才平息了紛爭。

丑角
聽不懂的認為瞎鬧
亞亞戲自產生以來,到黃代財這里是第三代。作為云陽縣頗有名氣的非遺表演者,他把一生施展才華的夢想寄托在亞亞戲上。閑暇時哼一段唱詞,是他的最大享受,但這種享受往往讓他感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花旦和老生,主要是53歲的聶戴瓊和54歲的王立清扮演,都是黃代財帶出來的。
本來,花旦應當是男人頭戴鑲鉆花魁、臉施朱粉來扮,但幾年前男角成了空白,聶戴瓊自告奮勇把空填上了。王立清也因為相同原因,開始了頭梳螺髻、臉點黑痣的戲班生活。
聶戴瓊和王立清每天唱調,每天背詞,戲調子和山歌調子轉換著練,早起第一件事是練嗓,臨睡前還要溫習,家里的電視經常播放戲曲節目。聽不懂亞亞戲的鄰居,認為她們純粹是瞎鬧。
她倆還有個身份,鳳鳴鎮鳳凰嶺社區姐妹舞蹈隊成員,50個姐妹伙,由社區婦女主任余中會帶頭組建。“算是暫且接了班吧,能接多久接多久?!庇嘀袝f,比起專業唱戲的人,姐妹們的功底當然很業余,但是,只要把這段文化延續,就算對得起大家的付出。
余中會說,今年鳳鳴亞亞戲在云陽各地表演16場,深得村民歡迎?!耙贿吔∩?,一邊傳承,何樂而不為?”余中會是這樣理解的。

小生
聽得懂的掌聲雷動
黃代財說,亞亞戲里面最好耍的人物是丑角,戲服有多丑穿多丑,才符合唱戲的身份。
扮演丑角的楊建戶,從包里掏出一個紅色木面具戴在臉上,只留眼孔露出一雙眼睛。他扇了扇手中的爛蒲扇,說:“別小看這面具,哪個都不得賣!”這是黃代財給他的寶貝。
黃代財說,楊建戶身高1.5米多,演丑角剛好適合,如果讓人高馬大的人來扮,他還要數落一兩句:“不行,不夠丑,丑得不好看!”愿意教楊建戶的原因,也在這里。
53歲的楊建戶,在村里算是富人,演戲壩子正是他家的,這些年已經成為亞亞戲愛好者聚集地。
其實,楊建戶也是后來加入戲班子的,要不是老戲人去世,他不會這么快當上這個角。他組建了鳳鳴樂隊,把亞亞戲作為重頭,加入車車燈、打連廂、舞獅等民間節目。“我盡力嘛,盡量讓這出戲不要失傳?!睏罱☉粽f,只要有人肯拜他為師,絕對毫無保留地教。
3年前,黃代財收了46歲的蔣玉瓊為徒,專門負責敲小鼓,要是戲角有事脫不開身,她也頂得上去。
“小時候聽父親說,亞亞戲最早只在張飛廟演出,達官貴人才能聽,其他地方還欣賞不了?!笔Y玉瓊說,在她童年時,父親講的過往一直不忘,以至于對亞亞戲情結很深。
“現在鎮上、村上舉行紅白喜事,要是請我們去唱戲,那是相當體面的一件事?!笔Y玉瓊說,物以稀為貴,不是人人邀請都會去的,前提是唱給懂戲的人聽。通常這種人,一定是資格的老云陽人?!俺@種戲,也講運氣,遇緣的人聽,無緣的人散。”
對于黃代財來說,一場演出兩個多小時,平均每人得到200元左右報酬。但他最看重的,是觀眾雷動的掌聲,這足以說明,對民間戲的尊重,還在。

鏈接
重慶120余種儀式戲劇
去年,胡天成儀式戲劇陳列室對外開放,深埋于重慶崇山峻嶺間的神秘戲劇揭開面紗。通過30年實地走訪,如今年過八旬的胡天成在重慶鄉村找到120余種儀式戲劇,并形成4萬多頁手稿。其中,大部分面臨著傳承問題。
比如酉陽木臉戲,又稱鬼臉殼戲,曾盛行于酉秀黔彭土家寨民間,目前以小河鎮桃坡村最為正宗。一個戲班少則八九人,多則十五六人。不同場合唱不同曲牌和唱詞,祝壽時唱《大孝戲》,生小孩唱《子孫戲》,春節唱《耍戲》。木臉面具是當地木匠就地取材雕刻而成,表情夸張。這種戲曾被評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又如彭水儺戲,在元明時期形成成熟戲劇,在清代中期得到進一步發展,2009年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戲班,但隨著儺戲藝人年邁、離世,存續狀態仍舊堪憂。該戲最吸引觀眾的,是上刀山和火盆舞,因其悠久歷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原標題:重慶獨有亞亞戲,4個角唱了百多年)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