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思踐悟十九大|直面挑戰反映出的政治自信、勇氣和力量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澎湃“學思踐悟十九大”專欄邀請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公方彬,深入解讀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新任務。本文為系列談之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在總結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報告也直面挑戰,指出了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并且認為這些矛盾和問題具有復雜性和深層次性。敢于直面挑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含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問題是工作的牽引,問題是時代的召喚。”同時也反映出黨和最高領導人的自信、勇氣和力量。
第一,“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
中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尤其是“中國方案”的提出,“一帶一路”的推進,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抑或文化軟實力。既然中國已經進入“世界的中央”,我們也為“強起來”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這種情況下,黨的最重要大會上仍作出“沒有變”的政治判斷,應當是更高奮斗目標與更嚴格要求下的產物。
因為,變與不變存在辯證關系,同時與參照物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較西方國家畢竟要短得多,因此,增量大,存量小。如果把中國的人口基數算進去,我們的人均還有很大的差距,“沒有變”就更屬于科學和理性之判斷。
可以肯定,有了這樣的判斷,中華民族騰飛的基礎才更穩固,更扎實。當我們黨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放在“三個牢牢”:牢牢把握“基本國情”,牢牢立足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那么,再經過較長時期的艱苦奮斗,就一定創造出更光輝的業績。
第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卻“更加突出”。還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屬于矛盾和問題的疊加,因而解決難度更大。
發展不平衡是一個歷史性問題,進入市場經濟后更加突出。因為先發優勢與“虹吸效應”,而導致資金、人才向發達地區傾斜,導致發展上的更加不平衡。不解決平衡問題,直接影響著社會穩定,同時削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至于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原因同樣復雜多樣。
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出路之一在找到新的發展動力,這就需要提高創新能力,并且創新不是單一方面的創新,即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而是包括理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經濟和社會管理創新。問題是我們的創新能力一直是軟肋。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創新能力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原創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距離。“有高原無高峰”還是現實,“錢學森之問”還不敢言找到了化解的路徑。因為,法治建設水平還不高(知識產權保護),科研管理能力還不強(科研資金使用、科學成果評價),支撐知識分子進行創造性研究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觀念還未有效確立,等等。所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
第三,“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主導的精準扶貧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但要徹底解決民生領域的多重矛盾和問題,同樣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每個社會問題的存在與發展,都有復雜成因,有效解決問題,不能線形思維,必須作為系統工程推進。
以農村的貧困為例,就有普遍原因和特殊原因。以歷史欠賬為例,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個較長時間,我國為了快速發展工業,加強城市建設,政策上采取了工農、城鄉“剪刀差”,導致工農和城鄉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雖然改革開放后農村經濟在一個時間里發展很快,但后勁不足,近十多年來政府采取了反哺農業的政策,但遠抵不過工業化、城市化浪潮而來的“虹吸效應”。致使那些沒有搭上新經濟模式快車的人們,難以實現脫貧。
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不解決,既帶來社會不穩定,也會削弱人們對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很多年前有西方記者對中國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后說,到中國的北上廣深看一看,和西方國家的大都市無二,再到西部看一看,你甚至懷疑人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國度里。這樣的話語既引發我們思考,同時折射解決問題之艱難,之復雜。
第四,“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
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大多是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新問題,正因為是新問題而決定了起點更高,新問題比老問題更復雜。正所謂,沒有飯吃的時候只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飯吃,有了飯吃后會生出許多事來,而新生出來的事大多涉及精神。還有人說,窮人的痛苦好解決,因為痛苦大多源自貧困,但富人的痛苦難解決,因為大多與財富無關,更多關乎精神,也就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間接說明著解決新問題新矛盾要比解決舊問題舊矛盾要難。
僅僅解決“文明程度還不夠高”這一問題,沒有一兩代人的艱苦努力而不能實現根本性改觀。因為人的文明程度,涉及的是民族的人文品質,大眾的人文修養,這是最艱難的事情。
再以文明范疇內的道德為例,世界范圍內很少有哪個國家在道德建設上花費了我們這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如何?不言而喻。為什么我們的道德建設步履維艱?就是因為成長于農業文明和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五倫”道德,與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錯位,再加上政治文化、革命文化的介入,使矛盾錯綜復雜,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特點,因而不是花點代價就能夠克服的。法治建設同樣如此,等等。
第五,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全黨要充分認識這場偉大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報告著重于黨的建設,貫穿于黨的建設。緣此,有人評價是歷史上“黨味最濃”的報告。
重視黨的建設合乎邏輯,因為黨的執政水平與能力來自于黨的建設,解決長期積累下來大量矛盾和問題,需要加強黨的建設,完成新使命,應對新挑戰需要加強黨的建設。所以,報告強調:“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
其實,上述矛盾和問題,早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已經明確提出,然而長期沒有解決,有些方面甚至進一步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畢竟自我革命是需要極大勇氣的,為什么全黨全國人民由衷稱贊習近平,很重要的是他的擔當和勇氣,是他的問題意識和“刀口向內”。此外,也有時代發展催生或帶來,舊的矛盾問題與時代發展交織在一起,解決起來難度自然增加。這也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根本原因。
僅以堅定信仰信念為例分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談及腐敗問題時說,很多領導干部甚至政治局委員、常委出了問題,根本是信仰信念缺失。為什么有那么多領導干部出問題都集中于此?有自身修養的原因,也有產生于革命基礎上的政治信仰信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邏輯問題。
正是上述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我們才會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視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進而有了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者系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網信辦十九大精神宣講團成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