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友社好書|痛苦不可能絕跡,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
作家艾偉的新作《鏡中》喜提當當新書熱賣周榜中國當代小說類第一名!自5月下旬上市以來,除了持續在網店新書排行榜與賈平凹、梁曉聲、孫甘露等作家的新書一同位列前茅、眾多媒體爭相報道之外,還入圍了5月華文好書榜單、探照燈好書榜5月十大中外小說以及騰訊好書5月十大文學好書等重要榜單。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評論來自著名文學評論家南帆,他向大家表明了《鏡中》尖銳的情節當中暗含的信念:“痛苦和災難不可能絕跡,抗拒厄運的恰恰是在煙火人間的人性光芒。”
內在的突圍,心靈的救贖
南帆
根據作家的自述,長篇小說《鏡中》的標題力圖表示:“任何藝術都是人間鏡像”。也可以借用“鏡像”形容艾偉的敘事風格:精準、清晰、犀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鏡中》交錯地顯現各種建筑的造型、光線、色調;眾多植物搖曳紛披、綠肥紅瘦;杭州的晚秋或者紐約的雪夜如同優美的鏡頭畫面。然而,如同一柄雙刃之劍,這種文字展示的災禍與苦難令人戰栗。
慘烈的車禍與破碎的身體,巨大痛楚猝不及防地降臨,內心的疼痛與分裂。即使閱讀一個虛構文本,尖銳的痛苦與殘酷仍然會喚起心理防御機制,這或許會形成故事情節的某種奇特的“慢熱”,讀者的反應無意之中會延緩半拍。

艾偉《鏡中》
《鏡中》的敘事設置了一個復雜的迷局。隨著懸念的陸續解除,傳奇意味緩緩衰減,情節的日常氣息逐漸恢復:一個單身女記者愛上了著名建筑師。建筑師沒有勇氣向妻子坦陳移情別戀,他們之間的激情與無望同時積累;這個情節背陰的另一面是,建筑師的妻子愛上建筑設計事務所主管,他是建筑師的助手與密友。
無論是輿論的壓力還是名人之妻的優越身份,她無法考慮解除婚姻與事務所主管重建家庭。然而,事情突然急轉直下:片刻之間,可怕的車禍奪走兩個可愛孩子的性命,駕車的建筑師妻子嚴重毀容……
《鏡中》的迷局設置絲絲入扣:建筑師的悔恨,女記者的委屈,監控的意外發現,所有的謎團最后由建筑師妻子自盡之前發出的郵件澄清。這種情節構造巧妙而自然地維持了建筑師內心的劇烈起伏——從悲傷、內疚、仇恨到釋然的人生頓悟。
情節演變的意義上,建筑師妻子與事務所主管之間的戀情構成更為纏繞的漩渦。除了危及夫妻關系,兩個男人的兄弟情誼遭到了不可挽回的褻瀆與打擊,最為堅固的人際關系突然脆弱不堪。
他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如此緊密地融為一體,以至于無法拒不相見;然而,從忠誠、信賴、依靠到背叛、嫉妒、報復,男人之間的對立可能付諸激烈的外在行動,從而產生嚴重后果。
小說的情節重演了一個事實:各種隱秘的激情很容易演變為焚毀一切的熊熊烈焰。愛情的無私與嫉妒時常一墻之隔,輕微的搖擺與失控就會造成對人生的重大考驗。
婚變始終是社會學聚焦的重要題目。多少婚姻危機源于激情的冷卻?應當收緊道德或者法律的限制?如何建立合理的善后措施,例如,妥善的財產分割或者后代撫養?如此等等。
《鏡中》將社會學的考量轉向了心理學,探尋著深陷迷局中的人物之間的彼此傷害,乃至摧毀著一個人內心曾經擁有的期盼。
艾偉更關注的是后續的主題:自我如何重新在心理創傷中站起來?除了潮水一般的悲傷與尖銳的仇恨,能否體察某些更為宏大的情懷,例如寬容、寬恕、慈悲、成人之美,立地成佛,并且在這種意義上解脫自己?

艾偉《鏡中》
相對于外部的社會學,《鏡中》開啟的是內心修為,內心的自我救贖。艾偉表示,他試圖“找尋屬于中國人的內心語言”,“打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并找到中國人的‘靈魂’。”
家毀人亡瞬間撕裂了建筑師的靈魂,內心的修復漫長而曲折。烈酒與藥物提供一時的麻醉,佛經的啟悟與建筑藝術之美是否有助于精神的脫胎換骨?
回到那一座自己設計的佛教禪院 ,他重新研習佛經,試圖獲得洞穿世事、擺脫紅塵的內心平靜;建筑藝術再度賦予新的啟迪——建筑內部光和暗的相互依賴讓他聯想到愛與恨不可分離。
正如建筑師意識到的那樣,“信仰哪里會有那么簡單,可以一個晚上種在人心里。”肉身的苦難往往顯現出蠻橫與暴虐,仇恨的沖動遽然涌現的時候,各種睿智而深邃的哲理名言是理性蘇醒之后的救援。
一些作家注重追溯精神與物質環境的關系:物質的匱乏可能腐蝕一個純潔的心靈,反之,高尚時常顯現為蔑視多種形式的利誘。諸如此類的故事比比皆是。
《鏡中》的主人公仿佛早就將為錢發愁的日子甩在后面。他們自如地穿梭于杭州、日本、紐約,出入各種酒店或者高尚人士社交圈,財務問題從未成為沖突的原因。
可是,純粹的愛情會不會隱藏比財務問題更為強大的占有欲?這時,建筑師妻子易蓉再度進入視野——她是《鏡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
相對于建筑師的單純,女記者的善良以及事務所主管的平穩,這個人物活色生香,性格復雜多變。她既保守賢惠又開放叛逆,既有母性的溫柔慈愛又擅長別有風情的誘惑;她既不能舍棄丈夫的名聲榮譽,又不能拋開戀人的溫柔體貼。
確實,她并沒有處心積慮的遠景規劃,得過且過,任性而行;另一方面,她恰恰是各種矛盾的軸心,或者說自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她的出身是一個謎,養母是一個單身名伶,對于她的性格形成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
沒有理由簡單地將這個動人的性格劃歸道德譴責的對象,但是,按照世俗邏輯,圍繞在她身邊的種種矛盾不可調和。妒嫉任何時候都會蘇醒過來,悲劇或遲或早總要發生。事實上,悲劇的幕布即是她親手掀起的。
作家細膩地敘述了建筑師悲劇之后的精神掙扎:左右回旋,或強或弱,形跡不定,種種內心軌跡遠比激烈的情節復雜微妙。他深入邊陲之地充當志愿者,照顧戰亂之中的難民既是一種自我贖罪,也是遺忘痛苦的一種方式。

作家艾偉|圖片來自網絡
復仇并不能修改歷史,理性可以阻斷冤冤相報的邏輯。盡管這是一個如此淺顯的結論,但是,仇恨的種子始終蟄伏在那里。當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仇恨迅速復活,“他想原諒,但仇恨已充斥他的全身,想要破殼而出。
不是堅硬的仇恨,而是無助的仇恨,他從而知道仇恨并非只有一種形狀,仇恨不一定如出離憤怒的箭,也可以像癌細胞一樣在體內吞噬自己的肉身還有情感。”
當然,持續的內心修為產生了潛移默化的效果。與事務所主管單獨相處的時候,建筑師曾經兩度心生惡念,但海上的“光芒”兩度阻止了他,富于象征意味的意象,加持著他內心的堅守。
然而,內心修為從未擁有一蹴而就的形式,漫長的修煉在逐漸瓦解惡念的內心基礎,如果建筑師與事務所主管沒有遭遇意外的火災,如果后者沒有拼死相救而是仍然存活了下來,建筑師內心的惡念是否永不復萌?如何構筑堅固的心靈堤壩?
當然小說不必為這類問題提供明確答案,作家的任務是為考驗人性的質地設計情節:建筑師與事務所主管遭遇的火災也許并不意外,一種深刻的啟悟同時降臨,主管不僅以拼死相救驅走建筑師內心的惡念,并且將內心修為從象征意味的意象,帶回煙火人間。
盡管種種典籍保存了眾多至理名言,而人間相濡以沫的無私之舉是驅走內心幽暗的真正力量。
痛苦和災難不可能絕跡,抗拒厄運的恰恰是在煙火人間的人性光芒。相信善與義終將成為更堅韌的后盾,這是小說的尖銳情節之中始終隱含的信念,同時呈現著作家直擊人心的提問能力。
家庭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的粘合劑是強大的“愛”:性別之愛與親子之愛。“愛”的特殊凝聚性往往源于無私,而性別之愛中的排他性讓人性面臨著種種考驗。
《鏡中》以敘事設置的建筑師家庭的情感迷局,直面人物遭遇的愛的挫折與困境,探尋著當代人精神歷程中的自我救贖。
本文首發于《文匯報》,2022年4月1日
《鏡中》
艾偉 著
KEY-可以文化 x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22年5月
《鏡中》是一部找尋屬于中國人的內心語言,打開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長篇小說。小說穿梭于中國、緬甸、美國和日本四個國度,巧妙地編織起一張愛恨交疊而疑竇重重的迷網。小說講述了一位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望的建筑設計師在突遭人生重大變故后,重新思索生命意義并尋求自身救贖的故事。艾偉以深厚的建筑美學功底,將對人生的思考融入小說中卓絕的建筑。
歡迎收聽我們的播客節目
跳島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檔文學播客,一份可以聽的文學雜志。節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選“蘋果播客2020年度編輯推薦”。
原標題:《友社好書|痛苦不可能絕跡,這本書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