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項最新的調查研究,揭開多云發展的兩大秘密

當前,全球快速進入了ZB新數據時代,不少企業將多云作為了云發展戰略。為此,企業用戶對于數據上云的需求,也逐漸向多云進發。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業都會立刻選擇多云,因為業務場景與行業的不同,企業的多云成熟度到底如何了?
2022年6月15日希捷科技攜手全球專業調查與分析機構企業戰略集團(ESG)發布了最新的《多云成熟度報告》,給業界帶來了最新的答案,并揭開了企業多云發展的兩大秘密。
01
多云成熟度認知
關乎企業數字化轉型“興衰成敗”
針對來自全球各地500家不同類型企業的真實調查,ESG分析發現,發展到多云成熟度第三階段的最為成熟的企業僅占14%,在成本和創新方面都表現最好。處于多云成熟度第二階段的中等成熟企業占到了27%。而更大一部分企業還依然處于多云成熟度的第一階段,占到了59%,表現最不成熟。

真正發展到多云成熟度第三階段的企業占比才一成多一點,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多云不成熟的企業占了大多數,對于多云成熟度帶給企業價值變化需要進一步提高認知。
在行業數字化進程進入關鍵期之時,企業對于多云成熟度的認知提升顯得非常重要。毫不武斷地說,在一定程度上,多云成熟度認知,關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興衰成敗。

從該調查報告的整體來看,對于這些被調查的企業而言,多云的總成熟度越高,業務回報就越高。能夠最好地管理云成本和促進云創新的企業,在業務層面上的表現優于同行。在營收目標上,幾乎是多云模式不太成熟的同類機構的兩倍。在上市方面,提前數月或者數個季度上市的可能性是競爭對手的6.3倍。在商業地位上,多云模式成熟的機構處于強有力商業地位的可能性超出3倍。在公司估值上,多云模式成熟機構的估值預計在未來3年內增長5倍的可能性超過3倍。

由此可見,多云成熟度越高的企業,在多云環境中,成本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做得更好。并且,報告也揭示出了企業多云發展的兩大秘密,對管理云成本與云運營模式驅動創新兩者結合的認知,可以對業務的總體健康狀況產生重大影響。
02
伴隨多云發展
數據存儲挑戰在不斷加劇
之前,IDC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圈將接近180ZB。全球數據圈的規模每三年翻一番的增速,也備受業界矚目。然而,真正被企業利用上的數據發揮出價值的卻占比不高,希捷科技在2020年發布《數據新視界》報告顯示,有7成左右的企業數據未得到利用。

邁向多云發展階段,企業數字化創新也必然不斷加速,更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不應再接受只保存和利用其數據的一小部分。
數據作為企業的新資產,這個口號說了已有多年了。企業領導者真正將數據作為企業資產,并且能將數據視為重要商業貨幣,就越容易實現更大商業價值。
為此,在最新的《多云成熟度報告》中,希捷科技為企業數字化進程提供了多云邁進的數據視角。一方面,企業立足釋放數據價值為核心的業務發展模式,數據驅動帶給企業后續的規模發展將會越來越有利。另一方面,多云成熟度高的企業,在發展云戰略方面往往聚焦“以數據為中心”的策略。綜合來看,在多云環境中,企業降低數據成本與最大化數據驅動的創新至關重要,且極具可能。
當然,不少企業已經意識到,在多云中進行擴展也將面臨不少問題與困難,而且會加劇數據存儲挑戰。ESG的調查發現,其中四大數據存儲挑戰,是當前企業數字化轉型邁向多云不得不認真應對的問題。
其一,來自不同的云似乎是為鎖定數據而設計。高額遷移費用和現有承諾將數據鎖定在某一朵云上,并防止在多云環境之間輕松移動。必然使得數據更難到達需要它的地方,也更難到達可以洞察數據價值的地方。
其二,數據孤島突出。在云環境之間拆分或遷移數據,工作負載的遷移往往也受限,并進一步增加法規遵從的風險。
其三,數據相關成本波動較大。企業后期發展的數據爆發式增長,帶來更高成本和隱藏費用,大大增加了數據存儲的TCO。
其四,數據存儲彈性和安全性的挑戰增高。多云帶來系統分散,要求企業加倍增強數據存儲安全性和彈性,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薄弱環節,滿足業務需要。
應對這些數據存儲的多云發展挑戰,唯有堅持數據“存以致用”,才能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發揮出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03
聚焦數據成本
發揮多云成熟度更大價值
令人驚訝的是,在《多云成熟度報告》調查中,81%的領導者表示,他們經常會在遷移后產生與數據進出相關的意外云成本。79%的人表示,準確地進行時間安排和預算顯得非常困難。78%的人稱,他們經常會因遷移后應用程序API調用數量而產生意外的云成本。

要發揮出多云成熟度更大的價值,那么企業的領導與業務主管就必然需要聚焦數據驅動的成本考量,與云存儲成本管理相關的五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是,采用云成本估算軟件工具,來幫助建模,比較不同公有云提供商和私有云的成本。
二是,在決定將數據存儲在何處之前,需要明確工作量和數據要求。
三是,數據一旦上云,必須實現對數據和工作負載的監控觀測模式。
四是,需要考慮數據存儲相關專業人員及團隊組建,以及采用專業工具軟件。
五是,實現云存儲相關工作流的自動化管理。
這些方面的考慮與計劃,都將與云存儲的成本管理有著密切的關系。被調查的企業中認為限制他們最大化釋放數據價值的因素主要也包括了數據存儲本身,如存儲介質成本、遷移成本、API費用等。

更令人驚訝的是,近五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中,因為數據存儲成本的問題,導致他們不得不刪除了其他有價值的業務數據。
全球存儲觀察分析認為,對于上云企業而言,持續優化云成本,早已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上始終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針對那些將更多應用與數據遷移到云上的企業,或者全盤云化的企業,在優化云成本方面更為重視??梢姡S著企業多云成熟度的提升,優化云成本必然變得越來越重要。
早在2020年,希捷科技發布一份《數據新視界》調查報告顯示,企業的可用數據只有32%被使用。從中我們不難發現,未被釋放的數據價值必然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的。當然,要全面釋放數據價值,創造更多業務價值,必然圍繞數據成本實現更高的多云成熟度就十分有必要,也十分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多云成熟度報告》已經顯示了最新的情況,多云成熟度最高的企業,更能非常有效地管理云存儲成本,并將其云存儲成本降低了36%,對未來發展也更有信心。由此可見,發揮多云成熟度更大價值,聚焦數據成本是多么重要。
作為長期關注和降低存儲成本,推動云發展的全球存儲行業的老兵,希捷科技多年來致力于降低企業存儲整體成本,以此進一步幫助用戶構建低成本的高效存儲。為此,希捷科技長期在芯片領域深耕多年,將繼續加大投入存儲芯片和硬盤專用芯片。同時在大容量硬盤的應用與創新上得以不斷加強,不僅有著傳統PMR垂直磁記錄技術的長期積累,在HAMR熱磁輔助記錄技術、MACH·2技術創新上,也充分融入到了20TB、20TB+超大容量HDD硬盤。從而實現高密度存儲應用的門檻降低,為HDD硬盤帶來更好的存儲性能表現。在“存以致用”的同時,實現存儲的“降本增效”。
早在2020年9月,希捷科技就已經發布了數據管理創新解決方案,通過CORTX開源社區、開源對象存儲軟件CORTX幫助企業用戶構建一個穩定、安全、可靠的大規模數據存儲場景架構,便于平滑采用16TB、18TB、20TB、22TB以及更大容量的企業級HDD硬盤,持續降低云與數據中心整體應用成本看,為企業面向云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存儲創新支撐。
此外,在ZB新數據時代,面臨海量數據爆發式增長的趨勢,在標準4U機箱里面實現存儲密度最大化,成為眾多數據存儲廠商一直以來的不懈追求。之前希捷科技推出了Exos Corvault新一代PB級自修復存儲系統,在4U機箱空間中容納了106塊硬盤?;诖鎯γ芏茸畲蠡脑O計,同時采用希捷VelosCT芯片為系統提供雙存儲控制器,實現更高的存儲性能。還配備了能將數據重建效率提升10倍以上的分布式自動保護技術(ADAPT),實現高級數據保護。更值得一提的是自動磁盤再生(ADR)技術,支持磁盤即時自我糾正,無需手動更換,便可原位更新,進一步強化了存儲系統的智能化。

可見,希捷科技高密度PB級智能存儲系統,為企業搭建私有云架構奠定了新的基石,助力不同行業的用戶降本增效,打造更加高效穩定及多元化的智能應用場景,有助于驅動創新,加速提升企業的多云成熟度。
04
打造多云發展最佳路徑
最小化數據成本與最大化驅動創新“雙管齊下”
不過,在聚焦數據成本的同時,企業更需要聚焦數據驅動的創新,為業務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從而提升相關創新業務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入貢獻。
事實上,希捷科技攜手ESG在《多云成熟度報告》調查中發現,處于多云成熟度最高階段的企業,在數據驅動創新領域,與數據相關的收入增速比多云不太成熟的企業同行快57%。同時其產品創新也帶來了更高的客戶滿意度(CSAT),獲得更有力的市場競爭地位。另外,最具創新成熟度的企業比12個月前更容易將數據交到開發人員手中,其使用數據的速度明顯加快了3倍。為此,這類多云成熟度高的企業,對數據創新產品和服務的依賴度也十分高。

基于更優化的數據成本,釋放數據驅動的創新價值,必然對多云成熟度高的企業帶來更有現實意義的業務結果。由此,多云模式成熟的企業,其商業地位的強化更能實現。
對于企業數字化轉型而言,實現數據的簡化訪問、無縫流動、快速使用尤為重要,因為這對驅動數據的創新帶來最根本的支持。況且企業不能停留在數據存下來的階段,因為數據本身沒有洞察力,這就需要構建對數據的訪問、流動、使用的高效性,從而洞察數據價值,實現數據驅動的業務創新。
全球存儲觀察分析指出,從全球企業面向云的深入發展來看,多云已經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然而,對于已經上云企業的數字化進程而言,數據管理成本與數據驅動創新的結合將會越來越緊密。唯有最小化數據相關成本與最大化驅動數據的創新相結合,才是所有企業致力于多云可持續發展的最佳路徑。
(by Aming)
- END-
你
怎
么
看
?
歡迎文末評論補充!
【全球存儲觀察 | 科技明說】專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數據說話,帶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復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