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訊通去留之辯:江蘇徐州全面取締,鹽城表示不宜“一刀切”
關于校訊通去留問題的辯論和考量,還將持續下去。
據公開報道,今年9月,江蘇徐州在全市范圍內叫停了校訊通業務。徐州市教育局已下發相關文件,要求局直屬各學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費的家校信息溝通平臺。
此舉受到廣泛關注。有媒體發表社論直言:還需要等紅頭文件嗎?校訊通該結束使命了。
然而,也有地區對校訊通持不同態度。
10月底,針對有家長要求在鹽城范圍全面取締校訊通的訴求,鹽城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官網“市長信箱”一欄回復稱,鑒于校訊通仍有一定需求,不宜“一刀切”。
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定產物,校訊通究竟該如何存在?
鹽城:不宜“一刀切”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注意到,10月26日,鹽城市人民政府官網“市長信箱”中,市教育局針對市民有關取締校訊通的訴求進行了答復。
該市民在信件中稱,自己是鹽城某初中初一新生家長,開學季時,老師要求訂校訊通,“雖然沒有強制訂,但又怕影響孩子學習,家長左右為難”。
該市民提出,現在社交工具已非常發達,每個班級開學時都建了微信群、QQ群,校訊通的必要性已經不復存在。
關鍵問題是,校訊通每月收費10元。該市民質疑稱,如果每個學生都訂校訊通,鹽城幾十萬中小學生每年要掏上千萬元,“教育局和通訊公司的利益鏈讓人想入非非”。
公開資料顯示,校訊通類業務是利用智能IC卡、互聯網技術和手機短信相結合的科技產品,通過短信的方式,實現家庭與學校快捷、實時溝通。
校訊通類業務始于2007年左右。隨著社交媒體產品的飛速發展,校訊通類業務被普遍認為越來越不符合市場需求。
鹽城市教育局在信件中答復稱,當前,全市城鄉學校分布廣,留守兒童數量多,而留守兒童實際監護人的文化層次偏低、年齡偏大。
“因此,仍有部分學生家長、實際監護人對校訊通等家校聯系的信息化服務有一定需求”,鹽城市教育局表示,鑒于此,校訊通業務不宜“一刀切”取締。
鹽城市教育局表態稱,高度重視家校聯系工作,并嚴格要求所有學校及廣大教師尊重學生家長意愿,不得代替運營商辦理“校訊通”業務。
對強制學生家長辦理“校訊通”業務,接受社會監督和群眾舉報,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徐州已全市范圍叫停
相比鹽城,省內兄弟徐州則選擇了全面叫停。
據公開報道,今年2月,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在全市范圍內叫停“校訊通”。秋季開學后,鼓樓區、泉山區等也陸續停止使用“校訊通”。
徐州市教育局發文表態,要求局直屬各學校一律不得使用收費的家校信息溝通平臺。至此,校訊通業務在徐州全市范圍絕跡。
徐州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主任陳戈表示,教育主管部門態度很明確,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組織或變相組織學生和家長接受收費的家校溝通業務,更不得從中牟利。
陳戈稱,對此,教育主管部門也將加大監督力度。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事實上,在徐州之前,南京所有中小學校已于2016年初停用收費校訊通類業務,全部使用QQ群、微信群等免費家校溝通平臺。
而無錫早在2014年便提出,收費校訊通類業務的使用必須采用自愿原則,并鼓勵學校盡可能使用免費網絡信息平臺溝通。
只不過,到底是用還是不用,始終重口難調。據公開報道,不少基層學校的家長對校訊通情有獨鐘。而且,以短信形式通知的校訊通,一大優勢是能確保讓每位家長及時收到。
用或不用,都不該由家長買單
“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各類免費社交平臺、通訊工具的普及,校訊通類業務的存在價值正在消失。”
對于校訊通,有媒體發表社論稱,除了功能欠缺,校訊通歸根結底屬于第三方付費服務,不少學校往往提醒家長購買,客觀上難免讓人產生學校與服務方有利益牽扯的聯想。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9月底,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朱衛國在做客江蘇《政風熱線》時,曾談及校訊通話題。
節目中,有江蘇濱海網友反映,10元每月的校訊通沒有存在的必要,建議取締。
朱衛國在節目中答復稱,按照義務教育相關規定,校訊通不屬于收費項目,也就是說,學校向學生家長收校訊通費用沒有政策依據,也不可以收,這個是非常清楚的。
朱衛國表示,學校通過通訊技術跟家長溝通、布置一些作業,如果需要一定的投入,應當主要靠地方政府來支持,而不是向家長收取。
也就是說,校訊通并非不可用,但用或不用,都不該由家長買單。
鹽城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鄭英舜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校訊通的使用遵循自愿原則,但目前還只能維持現狀,全面停用還無法實現。
同時,鄭英舜也坦承,校訊通類業務的確顯得過于單一,將來徹底停用是大勢所趨。
關于溝通技術手段的討論,最終還是要回歸家校溝通的初衷。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有不少專家提出,高度依賴技術工具的交流模式,導致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變得簡化,甚至是淺表化和庸俗化。因此,應當從工具以來回歸家訪傳統,重申教師在學校與學生、家長溝通中的主導性地位和責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