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放棄18萬年薪回鄉當村官,廣元一村支書把扶貧館子開進成都
秋風一掃,秦巴山林間回蕩起淡淡瓜果香。
11月14日清晨,山林深處的四川廣元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村民,又忙著在田地里收獲紅薯、南瓜。之后,這批帶著泥土香蔬果和雞鴨豬肉將一同搭上冷凍車,穿越300余公里端上成都人餐桌。而這趟超遠“外賣”市場的打開,離不開村支書李君。

2008年,24歲的李君放棄成都18萬年薪工作,回到村里幫著老鄉賣起農產品。幾年時間,他不僅為村民找到對口的“城里親戚”,還在成都鬧市開了一家扶貧體驗餐廳,讓岫云村源源不斷的農產品直供成都。
如今,在這位80后“村官”的帶動下,周邊70多個村的村民也把自家的米面糧油、禽蛋豬肉等農產品賣到成都,年銷售達2000余萬元。而李君本人則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
走紅
村支書成都開館子,直銷村里農產品
肉和尚、酸菜飯、老臘肉……11月14日中午,隨著成都天氣變冷,錦城大道旁的岫云村湯館的生意更火了。

在這家餐館里,蔬菜、豬肉、雞鴨大都來自幾百里外的岫云村,就連很多服務員、廚子也是村里人,原汁原味的山村風味征服了不少對味道挑剔的成都人。
除了地道的味道,餐館走紅還少不了一個人——村支書李君。這位人氣滿滿的網紅80后村官,在今年9月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脫貧事跡,也被全國多家媒體聚焦,在網上掀起一波點贊潮。
“這家餐館是今年3月開的?!迸c傳統村支書不同,他讓秦巴山里的岫云村人在成都開了特色扶貧體驗餐館,讓村里的米、面、蛋、禽、肉找到新銷路,解決村里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把傳統味道帶到了成都。
“大學畢業就過來了。”餐廳經理李釘生說,他學的是生物專業,但特別喜歡農業,“看到有這個機會,就一起去了岫云村,一開始工資只有2000元,但能幫著村民把優質農產品賣到該有的價值,就感到特別欣慰?!?/p>

轉折
從都市回歸鄉村,從辦公室到村委會
“想吃到岫云村味道,微信上也能下單?!痹陔娮涌拼笞x過計算機專業的李君,對于村里網店公眾號的操作和宣傳都得心應手。
2004年,從岫云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李君,開始在成都四處謀生活。“干過的行業比較多,最后還去嘗試創業。”他說,那時候,本可以在成都一家公司上班,拿著每年18萬薪水。
“但5·12地震后,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崩罹貞洠透改笀F聚在震后的岫云村,看到老實巴交的村民的無助,“我第一次有了‘要為村子做點什么’的想法?!?/p>
之后,他離開都市繁華,在村里找了份村主任助理的差事。“打小就在這個村長大?!崩罹r候常去放牛,對村里一草一木都很清楚,“跟很多的貧困村一樣,岫云村以小農戶居多,這里山地多,搞不了規?;N養,村里年輕人大多都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幼婦孺。”
2010年,這個80后的年輕娃在村上工作2年后,全票當選了岫云村村支書。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從村里特點與實際出發,規劃起一條新出路。

窘途
回鄉不被父母理解,工作還被村民質疑
“我回村里工作的事,家里人一開始是不支持的?!弊咴卺对拼宓奶锟采希粗鴴熘θ莸拇迕窀约捍蛘泻簦罹锌级?。
他說,就為了他的決定,母親哭了,“他們砸鍋賣鐵供我讀書,就是想我能出人頭地,不再在這個窮山溝里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連我女朋友的爺爺,聽到我要回農村時,也要求她跟我分手,那段時間我只想躲著家人?!?/p>
2年后,雖然當選村里的黨支部書記,但卻陷入另一個信任危機?!白焐蠠o毛,辦事不牢?!焙羁∫嬖卺对拼甯闪?0年的村委副主任,一開始,連他也懷疑李君的能力,“我帶著村民做過農業產業化嘗試,但都失敗了?!?987年,他帶著村里種柚子樹,但等到收獲時柚子卻難找銷路了,“村民把柚子背到我家,我自己背著柚子到鎮上賣。”
后來,村里又種桑樹、種梨樹,都遇到同樣問題,岫云村還能搞規模種養嗎?今后的出路怎么找?又該去哪兒找?村里長期面臨的困境,讓大伙兒很難相信年輕氣盛的李君,這讓他的工作寸步難行。

修路
跑了數千公里路,為村里籌到修路錢
要想富,還得先修路。李君腳下這條連接岫云村與外界的水泥路,得從他當上村支書那一年說起。
“修路是大家都關心的?!币郧暗尼对拼?,跟外界相連的僅有一條泥巴路,遇到下雨天就寸步難行,“路不通,村里的東西就賣不出,娃娃上學也惱火。”為了籌到這筆修路錢,2010年,向村民打下修路包票的李君,跑遍全國多地知名的富裕村“化緣”,并學經驗。
“有次,我跟著一家房地產老總屁股后面,軟磨硬泡了三天拉到部分捐款?!敝?,他靠著走路、坐火車、乘汽車,跑過華西村、寶山村等多地,行程8000多公里。最后,籌集到了85萬元,再加上國家配套資金,打通了三條長達6公里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民都高興了。“這個新書記還是靠譜。”在老干部侯俊益的眼中,李君這個在村里長大的小子,搞出了名堂。
如今,在朝夕相處下,侯俊益也從當初的不認可,變成了李君最好的工作伙伴,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

出路
建立合作社,為村民找城里“親戚”
路修好不久,李君接到成都一朋友的電話?!半娫捓铮f自己兒子吃了岫云村的土雞蛋,就不愿再吃其它蛋了。”李君說,朋友在電話里,一再央求他弄點來成都,“再貴都要買。”
打完電話,李君喜出望外?!按遄邮瞧胀?,但城里人追求的不就是生態、自然嗎?”他覺得,岫云村滿山的綠色產品和生態畜禽或許就是村子今后的脫貧突破點。很快,他發動村民成立了土雞合作社。
“有次在成都學習,發現城里人對農村的生態食材需求旺盛,但是沒有靠譜的渠道?!鼻『?,岫云村有好東西又賣不出去,“能不能在中間把搭條線,把岫云村的農產品賣到城里呢?”
之后,他們開始了“遠山結親”計劃。合作社跟村民簽協議,保證雞鴨豬不喂飼料,生產的生態農產品由合作社進行收購。另一方面,通過在成都走家串戶,推介村里農產品,“堅決不要捐款,只接受購買”。
“遭過不少白眼,還被人喊做騙子?!敝钡?014年3月,第一次“遠山結親 以購代捐”活動開展,10多家企業,50多個愛心家庭,現場認購了56萬多元岫云村農產品,“建立了渠道,給村民找到了‘親戚’?!?/p>

甜頭
肉價以時間來網絡搶拍,兩頭生態豬賣7600元
“以前在集市上,一個土雞蛋就七八毛?!?4日清晨5點過,49歲岫云村村民鄭秀榮亮起了院壩里的燈,給家里的豬和雞準備早餐。以前身體不好,她覺著隨便養點豬和雞,勉強糊口就行,“自從合作社建立起來,雞蛋收購價翻了一倍還多,我們家也開始擴大規模了?!?/p>
對鄭秀榮而言,對她觸動最大的,還是2015年的一場網絡拍賣。
“李書記把我家養的兩頭生態豬放到網上賣,竟然賣了7600元?!蹦玫藉X后,鄭秀榮發現吃紅薯、菜葉、麥麩長大的豬,雖然瘦一點,“但我們的豬、雞、鴨是以時間來賣,不以重量賣的,所以比飼料豬貴好幾倍。”
之后,務工的丈夫李遠志也回到家,一起幫忙養雞養豬。下一步,還要繼續擴建豬圈,多養幾頭豬,雞也要增加到80只,“之后再把房子重新修一下?!?/p>
李君說,初步估算,每戶村民僅土雞蛋一項就年均增收1800元,全村實現產業收入近500萬元,“2010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僅有2000元左右,現在可達上萬元,重要的是村民有了積極性,增收前景也會更大。”


進軍城市
線上線下全覆蓋,帶動70個村年賣農產品2000余萬元
2010年以前,一人一土房,再加兩條狗,是村民何正春寫照。但與其他村民不同,老何既是深度貧困戶,也是村里手藝人,從小就會編筲箕?!笆止ぞ幍眉氈?,產量自然提不上來。”一般在院子里坐一天,他只能編好一個,拿到場鎮上只能賣20元。
此外,村里趙大姐做的肉和尚、何大姐家的玉米饃饃,還有岫云村的土包子……在鄉鎮上也賣不上什么價,但在城里卻是供不應求。
“今年3月,我們在成都新開了一家扶貧體驗餐廳。”李君說,他們把岫云村特色生態農產品都送了過來,店里的服務員、廚子大多也是當地村民。
“餐廳主打生態產品。”店里的農產品價格也比其它餐廳要高,李君說,老何的手工筲箕可以賣到每個50元到100元,肉和尚、玉米饃饃也能賣4元一個,“這些生態產品得到了應有的價值?!?/p>
這些年,岫云村的脫貧步伐下,還帶動周邊5個鎮70多個村,3000多戶農民年銷農產品2000余萬元。其中,貧困戶占比近60%,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未來藍圖
打造品牌農業,讓岫云村模式走出去
如今的岫云村,已實現整村脫貧,已成為四川省省級四好村。村里的264戶人家,有153戶有了小汽車,每天有專人指導生產,收購產品。
“岫云村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李君說,接下來,村里還將繼續根據實際主抓“小農經濟”,保障生產出優質的生態農產品,結合線上線下運營,“進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要讓村子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
今年9月,李君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他在發言報告《青春無悔,農村有夢》中說道,岫云村只是很多山區農村的一個縮影,它的模式具備可復制性。
“就是因為這個村子的普通,我們走的脫貧線路也是基于村子實際。”李君認為,這樣從村實際,從每一戶人出發,讓岫云村農產品走出去的模式,還能推廣得更遠,也希望能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準扶貧做出更多貢獻。
數讀
農業產業扶貧見成效
近年來,四川農業一直注重培育產業抓發展。
據了解,2017年,我省在推進基地建設,新(改)建產業基地302萬畝,帶動20.1萬戶貧困戶,人均增收605元。推進品牌建設,累計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4422個,帶動貧困戶超過18萬戶,人均增收480元。建設現代農業融合示范園區140個,帶動21.6萬貧困戶,人均增收623元;打造省級農業主題公園26個,帶動1.87萬貧困戶,人均增收1496元。
此外,還累計培育農民合作社6.7萬個、家庭農場3.2萬家,發展4339個社會化服組織,帶動貧困戶39.3萬戶,人均增收1640元,實現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全覆蓋。
(原標題:放棄18萬年薪回鄉當村官,廣元80后村支書把扶貧館子開進成都鬧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