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天書封祀的背后:宋真宗真的以澶淵之盟為恥嗎

林鵠
2022-06-22 16:52
翻書黨 >
字號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907年,伴隨著唐王朝的正式滅亡,天下再度分崩離析。中華大地上,北方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史稱“五代”,南方則先后誕生了前后蜀、吳、楚、南漢等一系列割據小政權,史稱“十國”。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重新開啟了統一進程。

不過,對宋朝統一大業真正構成威脅的,是同樣隨著唐王朝覆滅而迅速崛起的塞北契丹(遼)政權。公元936年,后唐太原守將石敬瑭與朝廷決裂,向契丹求援,最終借助遼朝的力量取代后唐,建立后晉,因此割讓燕云十六州于契丹。所謂燕云十六州,包括五臺山以北、以大同為中心的山西北部,以及雄安以北的京津冀地區。從此,河北地區失去了抵御游牧騎兵南下的天然屏障。這深刻影響了此后的中國歷史??梢哉f,沒有石敬瑭的這一舉動,兩百年后女真南下滅亡北宋,三百年后蒙古繼續女真的腳步南下滅亡南宋,都可能不會發生。

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對北方的強大對手遼朝非常重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將收復燕云放在計劃的最后,終其一生也沒能等到出師北伐的一天。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后,于公元979年親自率軍討伐北漢,消滅了長城以南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后,移師燕云,結果大敗而歸。七年后,宋軍再度北伐,同樣丟盔棄甲,鎩羽而返,從此太宗打消了收復故土的念想。

公元997年,宋太宗辭世,其子真宗趙恒繼位。此時宋遼兩國,關系頗為緊張。雖然真宗和其父晚年一樣,并無意強取燕云,但因為此前宋人兩度北伐造成的不信任感,契丹鐵騎頻頻南下河北,掃蕩擄掠,施以報復。不過,盡管遼朝在軍事上占有一定優勢,不時突破宋軍邊防,進入河北腹地,但始終無法摧毀河北宋遼邊界宋方防線,只能騷擾一番后退出了事。

宋真宗

公元1003年,宋真宗的心腹寵臣王繼忠在河北戰場被契丹俘獲,供出了宋軍在河北的軍事布置、應敵方案等重要情報。于是第二年秋天,契丹大軍在太后蕭氏、遼圣宗、權臣韓德讓統領下,不與宋朝主力糾纏,冒險深入,直奔黃河。一旦渡河,大宋首都東京汴梁就近在眼前了。這種情況下,頗有英氣的真宗御駕親征,也來到了黃河岸邊,踏上了前敵第一線。

兩軍對壘,是否決戰對雙方而言,都是生死存亡的抉擇。對宋朝來說,稍有閃失,皇上可能被擄,首都可能陷落。而就遼方而言,戰敗的結果同樣可怕,不但契丹大軍回不了塞北,政權的三個主要掌舵人也將淪為階下囚。就這樣,公元1005年初,冷靜的雙方終于走出了宋朝兩度北伐帶來的信任危機,締結了澶淵之盟,迎來了雙方都渴求的和平局面。

元·《契丹還獵圖》

一、天書封祀的意涵

北宋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真宗向文武百官宣布,去年十一月底,玉皇大帝曾派使者降臨,專門來見他這位人世間的主宰,告訴他,如果下個月在宮中正殿舉行一個月的祭祀,玉皇就會降下天書《大中祥符》。從十二月初一開始,真宗就遵照神靈的旨意行事。果不其然,今天在左承天門發現了掛在屋脊一角的天書!

于是,這一年的年號被改為大中祥符元年。一場延續十多年,直到真宗仙逝才告終結的盛大鬧劇就此在鑼鼓喧囂中開場。

同年,天書又兩次降臨人間,一次還是在宮中,一次則是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作為名山之首的泰山。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也就是祭祀天地,被認為是天下太平的標志、帝王最榮耀的盛事之一。秦始皇、漢武帝之后,有機會享受這一榮光的皇帝,僅有東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和開元盛世中的唐玄宗李隆基。如今,天書的到來,讓曠隔兩百多年的盛典變得順理成章。十月,宋真宗封禪泰山!寂寞的泰山終于又一次迎來了高光時刻——可惜,這是最后一次了。

從此,在當朝宰相帶領下,舉國若狂,各地紛紛出現奇花異草、一莖雙穗的所謂嘉禾、枝條長到一起的連理木,甚至黃河變清等種種祥瑞(象征吉祥的靈異事物)。

三年后,真宗又在國民的請求下,來到漢武帝修建了后土祠的山西汾陰(今萬榮縣),再一次仿效唐玄宗,以極其隆重的儀式親自祭祀后土地祇。

此后,一波又一波新的發現,不斷將運動推向新的高潮。

文獻中,對天書封祀(東封泰山,西祀汾陰)的緣起,有明確的說明:

契丹既和,朝廷無事,寇準頗矜其功,雖上亦以此待準極厚,王欽若深害之。一日會朝,準先退,上目送準,欽若因進曰:“陛下敬畏寇準,為其有社稷功耶?”上曰:“然。”欽若曰:“臣不意陛下出此言,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上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雖春秋時小國猶恥之,今以萬乘之貴而為澶淵之舉,是盟于城下也,其何恥如之!”上愀然不能答。

初,王欽若既以城下之盟毀寇準,上自是常怏怏。他日,問欽若曰:“今將奈何?”欽若度上厭兵,即繆曰:“陛下以兵取幽薊,乃可刷此恥也?!鄙显唬骸昂铀飞`,始得休息,吾不忍復驅之死地,卿盍思其次?!睔J若曰:“陛下茍不用兵,則當為大功業,庶可以鎮服四海,夸示戎狄也。”上曰:“何謂大功業?”欽若曰:“封禪是已。然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乃可為?!?/span>

寇準是北宋前期的名臣,澶淵之盟中立有大功。第一則記載是說,他的對頭王欽若為了排擠寇準,刻意在真宗面前貶低澶淵之盟,稱之為“城下之盟”,即被對手逼到墻角,不得已之下樹了白旗,換來的所謂和平條約。澶淵之盟能被比擬為城下之盟,是因為當時遼軍深入宋朝腹地,真宗以“萬乘之貴”親臨黃河岸邊的澶州時,契丹大軍就在城下。據說,在王欽若的提醒下,原本因澶淵之盟得意揚揚的真宗一下子變了臉色,話都說不出來了。

第二則記載是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王欽若為了掀翻政敵寇準,詆毀澶淵之盟,讓宋真宗陷入了長期的抑郁狀態。為了幫助皇上重新振作,王氏出了個主意,建議舉行封禪大典,以此“夸示戎狄”,洗刷恥辱,用盛典向契丹證明,宋朝才是真正獲得天命的正統所在。不過,封禪得有理由,最好是天降祥瑞,“希世絕倫之事”。就這樣,天書出爐了。

寇準

長期以來,學界一直相信以上記載,認為天書封祀是做給以遼朝為代表的四夷看的,是為了消解城下之盟的屈辱,重新樹立大宋的偉大形象。但近年來,不少學者針對這一看法,發表了修正意見。鄧小南指出,從天書記載的內容看,其意義“不僅在于懾服北使(鵠按:澶淵之盟后逢年過節來宋朝的契丹使者)乃至外夷,更是要告諭海內,宣示給自己的臣民”?!皩τ谮w恒來說,太祖建立的大宋皇權的權威,有必要再度向臣民隆重證明?!睆埦S玲則將這一事件放在五代宋初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有力地證明了天書封祀是宋初君主走出五代、重塑太平盛世的關鍵一環。這些研究事實上將天書封祀中的遼朝因素擠到了邊緣,為我們展現出這場運動的真正淵源與動力,從而為自北宋中期以來這段歷史閱讀者的普遍困惑——為何以宰相王旦為首的朝中君子不僅沒有阻止,反而積極參與其中——提供了較合理的答案。

不過,即便是被削弱的契丹角色,在天書封祀的闡釋中依然是個不諧之音。太平盛世并非可以任意塑造。張維玲指出,雖然宋太宗數度欲行封禪,終因時局不符合太平的條件而作罷,而真宗朝與遼國以及割據夏州(今陜北榆林)的黨項勢力達成了和平,才使封禪得以可能。那么,到底真宗朝宋人如何看待澶淵之盟?如果盟約被視為屈辱的城下之盟,天書封祀的目的之一(即便只是之一)是夸示四夷,以此為遮羞布,那所謂的太平無非自欺欺人而已。我們就仍然必須追問:王旦等君子為何如此全身心地投入這場曠日持久的追逐皇帝新衣的荒唐鬧???

筆者曾對澶淵之盟的過程做過詳細分析,指出真宗沒有畏懦怯戰,表現可圈可點,并無屈辱可言。本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盟約簽訂后宋朝君臣對盟約的看法。事實上,澶淵之盟后,北宋朝野上下,舉國歡騰,普遍相信安史之亂引發的混亂局面,經歷了二百五十多年,至此才真正終結,可與開元之治媲美的盛世已經到來。東封西祀并非粉飾太平,而是真心實意的慶典。

二、時人的認識——屈而不辱

為人深信的天書封祀起于城下之盟說的證據,除了上引記載外,在史料中找不到其他有分量的佐證。對于上引記載的真實性,杜樂已表示出疑慮。而筆者以為,此事斷不可信。

王欽若構陷寇準說要想成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澶淵之盟的主角是寇準,而非真宗本人。但筆者此前已揭示出,雖然一度出現過短暫且合情合理的猶疑,真宗表現相當果敢,從親征到盟約,都是他本人的主動決策??軠使倘涣⒂写蠊?,但也不過是輔助真宗而已。那么,王欽若詆毀澶淵之盟,就等于當面扇真宗一個大耳光。這,可能嗎?

再者,澶州城下,主動權在宋而不在遼,宋方可戰可和,形勢對契丹更為不利。是真宗主動選擇了求和,是雙方都有意求和,而非宋人在遼軍武力威脅下不情不愿地簽訂屈辱和約。即便和約已定,契丹仍不無惶恐,生怕退兵之際被宋軍圍堵追殺。當時也的確有武臣請求阻截遼兵,但真宗沒有采納其建議。此舉并非出于懦弱畏敵,而是顧全大局。事實上,對于退兵之際劫掠宋朝百姓的契丹部隊,真宗下令予以痛擊,并與遼方交涉,要求釋放所掠宋人。契丹因此約束部隊,規規矩矩退出了大宋疆土。

近四十年后,遼朝乘西夏叛亂之機要挾宋朝,名臣富弼為此出使契丹。面對遼主,富弼有這樣兩句話:“北朝(契丹)忘章圣皇帝(宋真宗謚號)之大德乎?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边@是說,如果當初真宗采納武將的建議,在澶州到宋遼邊境這近千里的路線上,層層設防,契丹大軍恐怕會全軍覆滅。要知道,這是談判的關鍵時刻,如果沒有一定的事實依據,豈不弄巧成拙?

又過了三十多年,宋神宗在位時,宋遼發生邊界糾紛,皇上向元老重臣征求意見。曾經擔任宰相的曾公亮認為不能讓步,如果因此談判破裂,契丹入侵,宋朝完全有能力抵抗侵略者。為了鼓起神宗的勇氣,曾氏舉澶淵之盟為例,稱當時遼軍“一遇(真宗)親征之師,狼狽請盟,若非真宗憐其投誠,許為罷兵,無遺類矣”。試想,如果澶淵之盟真是屈辱的城下之盟,而曾公亮顛倒黑白、編造謊言,他就不怕謊言一旦被戳穿,反而會提醒神宗契丹很可怕嗎?

隨后,宋朝派出大科學家沈括去遼朝談判。沈括當面斥責遼人不義,指出:“往歲北師薄我澶淵,河潰,我先君章圣皇帝不以師徇,而柔以大盟?!睆娬{當時形勢對契丹非常不利,如果不是真宗主動選擇了和平,遼軍命運會很悲慘。與富弼相似,沈氏在外交場合提及此事,若是無稽之談,豈非自取其辱?

要之,富弼、曾公亮、沈括三人的說法,容有夸張之嫌,但無疑是建立在這樣的事實基礎上的:澶淵一役,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并不差,遼方的處境更為兇險——孤軍深入千里,頓兵堅城之下——對宋而言,盟約的簽訂談不上屈辱。

而史書記載王欽若進讒言詆毀寇準之后,面對遼使時,宋真宗仍然表現得非常平和與自信。就在天書降臨的前夕,景德四年(1007)十一月,契丹使者耶律元在東京汴梁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中,每天都能聽到宋軍操練的戰鼓聲,宋方接待人員恐怕引發外交爭端,搪塞說,這是民間在演戲,在大擺宴席。消息傳到真宗耳中,他對宰相說:“不若以實諭之。諸軍比無征戰,閱習武藝,亦國家常事耳,且可以示無間于彼也?!被噬系囊馑际?,不妨實話實說,現在兩國和好,宋軍不用再出征打仗了,就必須保持演習,這是一個國家軍隊的正常狀態,并非是為進攻遼國而備戰。真宗認為,坦誠相待,反而能增進雙方的互信。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真宗不卑不亢,完全不像一個內心有濃重陰影、馬上要著手一項旨在挽回面子的自欺欺人的荒唐事業的人。

后來,在天書封祀運動如火如荼的大中祥符七年(1014),山東登州(今蓬萊)的地方官向朝廷報告,已經斷絕與宋朝朝貢關系多年的高麗,突然派遣使者跨海來到登州,聲稱要到宋廷朝貢。地方官不知所措,請求中央指示。宋真宗召集宰執商議。王旦說,高麗歷來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契丹崛起后被遼朝控制,與大宋斷了來往。現在宋遼和好,高麗主動來朝貢,應該允許使者到京城來朝見皇上,契丹方面一定不敢有什么非議。而且使者離開高麗時,遼朝一定已經獲知此事,如果契丹使者問起來,可以坦誠相告。

王欽若則有顧慮,高麗主動上門,恐怕是遼麗關系出現問題的緣故,如果允許高麗使者來京,時間上正好會撞上遼朝使節,難保不發生事端。但王旦堅持認為,四夷來中國朝貢,再正常不過,至于遼麗之間產生嫌隙,那是兩國自己的事,宋廷保持中立即可。

最后,真宗夸獎王旦“卿言深得大體”,在京城正式接待了高麗使者。如果真宗心虛,以澶淵之盟為恥,不大可能如此胸懷坦蕩,不在契丹面前遮掩宋朝與高麗的交往。

宋真宗

澶淵之盟的內容,主要可以歸結為兩點。其一,宋遼皇帝兄弟相稱,兩國遵循嚴格的平等禮儀進行交往。其二,宋朝每年交付遼方二十萬匹絹和十萬兩白銀,作為契丹放棄“關南”領土的補償。所謂關南,是指石敬瑭所割燕云十六州中,后周世宗柴榮于公元959年(即宋朝建立前一年)北伐時奪取的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

雖然宋方做出了巨大讓步,但在當時人看來,雖屈而不辱。堂堂天子,與北狄平起平坐,靠歲幣換取和平,固然不是榮耀,然征諸歷史,中原王朝稱臣外夷,不乏其例,大宋與契丹兄弟相稱,算不了什么。而中原與外夷交往,歷來是賠錢的買賣。漢初對匈奴,同樣靠歲幣買和平,劉邦死后主掌朝政、威風八面的呂后仍不得不忍受奇恥大辱。而澶淵之盟規定,三十萬金帛“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因為雙方遵循嚴格的對等原則,宋朝只負責將歲幣搬運到邊境雄州(宋遼河北邊境最重要的城邑,今河北雄縣),由遼方自己來取。也就是說,至少在形式上,歲幣的交納并沒有以弱事強的諂媚味道。

事實上,直至慶歷增幣發生之前,雙方使節往來嚴格遵循平等原則,雖然偶有斗法,但宋人有禮有節,契丹并沒有占到便宜。與漢唐初年向北狄屈膝相比,宋人沒有理由感到羞恥。更何況,歲幣并非無償付出,而是遼朝明確放棄關南故地的補償,對宋人而言,收獲不可謂不大。澶淵之盟后,宋朝下層官員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大臣普遍表示支持。

景德二年(1005)二月,曾于太宗、真宗兩朝三次出任宰相的呂蒙正,向真宗請求離開汴京,回老家洛陽養病。真宗召見慰問時,呂蒙正說:“北戎請和,從古以為上策。今先啟誠意,繼好息民,天下無事,惟愿以百姓為念?!彼纬捌?,三度拜相的,除了宋初名臣趙普外,就只有呂蒙正了。這樣一位元老重臣,對澶淵之盟評價很高。

景德四年十一月,天書降臨前夕,真宗與樞密使王欽若、樞密副使馬知節等談到外患,馬知節說:“西、北二方,久為外患。今契丹求盟,夏臺請吏,皆陛下威德所致?!彼^夏臺,即割據夏州的黨項李氏。宋遼澶淵之盟后,李氏也俯首稱臣。馬知節是王欽若的死對頭,他在王氏面前如此頌揚澶淵盟約,卻沒有見到王欽若反駁。

同年十二月,真宗對宰執談道:“比者,武將戎臣,多言與契丹和不便。”說武將對澶淵之盟頗有異議。而宰相王旦指出,文官中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但王旦同時強調,國家與契丹講和三年了,士兵不用再上戰場拼命,朝廷省下了巨額開支,而河北的老百姓也不用再為軍隊后勤疲于奔命了,對各方的好處都非常明顯。副宰相馮拯則說:“邊方不寧,武臣幸之以為利?!闭J為武將之所以反對和議,是因為邊境安寧了,武將們就缺少了立功的機會。

王欽若需要進讒言,才能打擊寇準,這種說法本身也暗示當時輿論并不以澶淵之盟為恥。相反,泰山封禪大典完成后,王旦評論說:“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昨陛下登封告成,天地助順,蓋人事和而天象應也?!泵磕杲唤o遼朝的歲幣,不過是和議前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一,而宋朝人民,尤其是河北老百姓,從此過上了安定的生活。王旦指出,封禪慶典能順利完成,沒有出現異常天氣或其他干擾性的異常事件,離不開老天的幫忙。而老天所以賜福,是因為“人事和”,即澶淵之盟的達成給大宋帶來了一片祥和。

張其凡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天書封祀)鬧劇的發生,與中唐以后二百多年內政治形勢的變化發展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澶淵之盟后,“困擾中原士民二百多年的內亂外患,均告消除,社會進入了二百多年來從所未有的和平安定時期”。太平盛世成了當時人的共識。

宋神宗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提到真宗封禪泰山時說:“蓋自天寶之末,宇內板蕩。及真人出,天下平,而西、北之虜,猶間入窺邊。至于景德二百五十余年,契丹始講和好,德明亦受約束,而天下銷鋒灌燧,無雞鳴犬吠之驚,以迄于今。故于是時,遂封泰山,禪社首,薦告功德。”意思是,天寶末年,天下大亂。真人(趙匡胤)建立宋朝,平定天下,但西、北兩方面還分別存在夏州割據勢力與契丹遼國,不時入侵。到景德元年離天寶末年二百五十多年了,才與契丹實現和平,黨項李德明也接受了宋朝臣屬的地位,從此不再有戰爭,天下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一直到今天。曾鞏認為,通過澶淵之盟,真宗為唐玄宗末年安祿山叛亂引發的長期動蕩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正是因為澶淵之盟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真宗才會去泰山封禪,向天地報告喜訊。

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真宗朝君臣上下,舉國若狂,最初都毫無保留地投身慶典。也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何真宗在天書封祀運動中,亦步亦趨地效仿唐玄宗。道教信仰固然是原因之一,宋真宗以此宣示天下,開元盛世再度降臨,也是關鍵。二百五十年紛亂,終于徹底結束了。對于澶淵之盟,真宗恐怕很得意。

但歷史的吊詭是,約四十年后,慶歷增幣打碎了盛世幻象。在契丹赤裸裸的落井下石、恐嚇要挾面前,宋人感到了屈辱。增幣之后,富弼因談判有功晉升翰林學士,但他堅決拒絕,理由是:“增金帛與敵和,非臣本志也。特以朝廷方討元昊(李德明的兒子、反叛的黨項首領),未暇與敵角,故不敢以死爭爾。功于何有,而遽敢受賞乎!愿陛下益修武備,無忘國恥?!彪m然一矢未發,一兵未交,慶歷增幣才是真正的城下之盟。

本文節選自《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的第一章,作者林鵠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員,原題為《狂歡:天書封祀的緣起》,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林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2年5月版

    責任編輯:顧明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页游| 西峡县| 临邑县| 福鼎市| 延庆县| 新郑市| 稻城县| 新干县| 台山市| 资中县| 秦安县| 肇源县| 高安市| 阳新县| 巫溪县| 都江堰市| 页游| 琼结县| 甘谷县| 河池市| 昭平县| 鄱阳县| 土默特左旗| 武冈市| 隆回县| 舒城县| 文成县| 桦川县| 乡宁县| 秦皇岛市| 高碑店市| 革吉县| 弋阳县| 图木舒克市| 龙岩市| 彰武县| 邢台县| 黄龙县| 万州区| 石门县| 葵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