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本月豆瓣口碑第一,但我不想跟風吹
原創 毒Sir Sir電影
這片Sir說過。
但還想說。
一是它確實好。
不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公認過去一個月最好的電影(短片)之一。

二來。
這個月里,關于它爭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久不見這種外行內行集體下場,隔空斗嘴的奇觀。
只有我一個人看不懂??

別開生面,為之癡迷

這未免激起Sir的勝負欲。
不兜圈子。
《愛、死亡、機器人》第三季壓軸劇集:
Jibaro
(以下譯作 吉巴羅)

P.S.
首先聲明,以下這篇解讀完全主觀,不是“標準答案”。
Sir常說——
好電影沒有標準答案。
01
有必要先捋一下大概劇情(看過的可自行跳過這部分)。
一片寧靜的原始森林。
山高、水沃、林深、湖謐。
層林盡染、疊翠流金,那些關于自然之美的形容,都在此時此地一一映照。


來了一支騎兵。
不是什么苦行軍。
氣焰囂張,兵甲锃亮,“嚓、嚓、嚓”,馬匹身上的金絲、金箔一聲聲、非常聒噪地磨花了這寧靜。
好電影就是有這種本事。
一句臺詞沒有,就用兩個對比:靜VS動,原始VS現代(武器),開門見山給人物定性:
這是一群闖入者、掠奪者。
也千萬不要忽視,多次出現這種偷窺視角。

角度比一般人眼低,顯然暗示,這不是人。
來。
見見我們的女主。
同樣不發一語。
同樣穿金帶銀。
但與士兵不同,她身上的珠寶更多,而且不是穿,是嵌入身體,連舌口都華貴富麗。


突然。
河妖舞之蹈之、唱之吟之。
士兵或束手自斃,或自相殘殺。
“歌喉”如割喉。


一番操作下來,倒還……有一個活口。
是我們男主。
伏筆早已埋下。
開場馬蹄嗒嗒,馬鎧嚓嚓,特寫適時框定男主的耳朵,此時,音效全無。
——他是聾的。

因禍得福。
在這場屠殺中,他成了活口。
后面Sir就不贅述了。
簡單講。
本以為是一個《倩女幽魂》式的凄美人鬼戀,卻不然,畫風突轉,血滴、血漿、血浪,暗黑指數逐步升級。
毫無一滴浪漫可言。
02
很多人在這故事讀出了“殺戮與侵略”。
女主身上的珠寶等同于資源;女主歌喉喚起的是人類的貪欲;士兵(男人)對她的一系列動作是對資源(財富)的攫取。
最最明顯:
片名《吉巴羅》,原意就是“波多黎各森林山地中的人”,導演阿爾貝托·米爾戈又是西班牙人。
這不就是殖民者對過去骯臟歷史的反思?
這種解讀當然有他的理由。
但你若問Sir。
Sir會打掉政治先行的立場,以一種更切近的目光去審視《吉巴羅》。
對。
男主并非良人。
他在湖里撈到金子,一個下意識的反應,四下盼顧,速速藏起。
戰馬被樹干砸倒,當機立斷,扛著最最值錢的馬鎧打溜。
妥妥財迷。


問題是,女主亦非良配。
仔細把影片拉上幾遍,你會發現,女主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全然的無辜者、受害者。
設定上,河妖的形象應該脫胎于希臘神話的塞壬。


塞壬是河神??肆_厄斯之女,是從他的血液里誕生的妖精,也是冥界引路人。
相傳,她出沒于水面,以天籟般的歌喉引誘水手迷惑、失神、丟掉性命。
經年累月,水底白骨皚皚。
支持她是“妖”的另一個細節,是她藏不住的自戀。
看這段。
女主化濃妝、著華服、獻舞、炫富……叫人神魂顛倒、忘乎所以,與其說“復仇”,不如說“表演”。
人們覬覦她的珠寶,她亦以珠寶為餌。
粉絲越多、越為之癲狂,越能滿足她的自戀。


直到男主出現,她第一次被喝了倒彩。
女主:我顏粉無數。
男主:……
女主:我一舞驚鴻。
男主:……
女主:我最是風流。
男主:……
女主:攤手,只好用的歌聲送你一程。
男主:Sorry啊,我聾。
女主的魔法不靈了。
這大大挫傷了她過剩的自尊心。
當場陷入自我懷疑。

放大這個表情。
難道不更像是對自我陶醉的魅力(性魅力)失效的失望。

這才是女主之死的起因。
按心理學說法:
自戀的本質,是個體還沒有客觀認識自我的能力,既容易過分看重自己,也容易過分輕視自己。
此時,女主的心理OS大概是:
他好特別,當所有人為了我狂亂迷倒,唯有他不為所動。
——引起一個自戀者注意的最好辦法,不是捧,不是踩,是無視。
——而對自戀者,排解這種自我懷疑的最好辦法就是:打動他。
好一個行動派。
男主逃進山林的當晚,女主悄然而至,一把扯去男主身上的毯子,以腿相纏,又合衣共眠。



這一段的“勾引”意味很重很重了。
她向水涯,要男主追她;露出利齒,逼男主吻她……她要他為她暴露自己,冒險、流血、搞壞身子——獻上愛的投名狀。
因為她急于確認,男主對她同樣渴望。


在Sir看。
兩人自始至終,既為獵手,又為獵物。
注意影片最大特點——
從頭到尾,沒有一句臺詞,只有鳥叫、馬蹄、金屬碰撞聲與金屬般尖利的歌聲。
男主是聾啞人。
耳聾為他量身打造了一個自閉的牢籠。
女主又何嘗不活在自己世界。
一個不想表達,一個沒法傾聽,這樣的愛情必然充滿誤會與誤解。
所以當雙方第一次真正感知到對方的意圖和痛苦,也是這場錯愛土崩瓦解時。
事實上。
這種說法也得到導演驗證,“男女主有我自己的影子……是關于一段有毒的情感關系。”

△ 注意他的用詞“toxic”
“有毒”,導演說得很客氣了。
露骨點:
阿爾貝托·米爾戈是以一種不動聲色又絕對清醒的執拗,揭露出一個既普遍存在又往往被有意無意略過的觀察:
談情說愛,那可是要流血的。
03
有必要認識一下。
《吉巴羅》導演阿爾貝托·米爾戈。

阿爾貝托兼油畫家、插畫家、動畫師、特效師、雨果獎作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有“鬼才”之稱。
他的作品,辨識度拔群。
他永遠在捅視覺藝術的天花板。


△ 上:2019年動畫短片《證人》
下:2021年動畫短片《皆為愛》(獲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短片)
他一直癡迷于同一主題:
男女之間扭曲、不良的親密關系。

△ 阿爾貝托攜短片《證人》接受采訪,又一次用到形容詞“toxic”
《證人》用首尾相銜的結構點出那種情感模式:兩個人相互追逐卻不能互相理解,因而陷入無限循環又無法掙脫的怪圈。


2021奧斯卡最佳短片《皆為愛》。
英文名,The Windshield Wiper(指那種車載雨刷器),是對現代社會千奇百怪情感樣本的比喻。
雨刷每搖過一次,便刷出一幅雨簾;
雨刷搖來搖去,眼前看似同樣的大雨滂沱,但你若留意,這世間根本不存在一模一樣的兩場愛情(雨簾)。
個中滋味?
那是當事人才懂得破譯的密語。
愛是一個秘密社會

所以。
與其說阿爾貝托偏好某種不良情感,倒不如說,他熱衷于捕捉——那些按常理應該警鈴大作,當事人卻無知無覺、或因自身缺陷無力掙脫,最終深受其害的“盲點”。
之于《吉巴羅》。
就是他寫出了再親密的感情關系里,也有它無法言說的隔閡。
這既是自我和他人永恒的權益對立。
也是自我和真實自我之間難以克制的美化和欺騙。
河妖以為騎兵愛的是她的人,可騎兵愛的是她的金。
但河妖對騎兵的愛就完全不摻雜質么?
恐怕河妖自己都分不出,這愛里,有幾分是真正的吸引,幾分是自戀被擊碎的不甘,又有幾分,是不甘后用力過猛的自虐。


愛情,本質就是一場關于靈與性、利己或利他、毀滅還是自我毀滅的戰爭。
如何當一個幸存者?
古希臘神話早有預言:
記載中,只有兩個神能在塞壬的歌聲中活下來。
一個是英雄奧德修斯。
“他清楚凡人無法抗拒那致命歌聲,于是命令水手用蠟封住耳朵,并將自己用繩索綁在船只的桅桿上,方才安然渡過?!?/p>
另一位則是太陽神阿波羅之子的俄耳甫斯。
“善彈豎琴的他用自己的琴聲壓倒了塞壬的歌聲。”


△ 上:奧德修斯;下:俄耳甫斯
殊途同歸,都是主動地拒絕誘惑(愛),都是以神性湮滅人性(欲望)。
相比之下,《吉巴羅》的視角更接近我們凡人的宿命。
像飛蛾一樣幼稚,也像飛蛾一樣決然。
所以你問Sir——
最后的血海滔天意味什么?
既是痛徹心扉的復仇,也是甘愿用自己肉身獻祭的犧牲。
那《吉巴羅》具體是誰?
是河妖,是騎兵,也可能是你我。
而關于《吉巴羅》的主題,答案早在片頭和片尾不動聲色的上帝視角中昭然若揭。

看。
心在流血。
一定是愛剛剛經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本月豆瓣口碑第一,但我不想跟風吹》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