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雪龍”號直航恩科斯堡島,開啟中國第五個南極科考站建設
11月8日,我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從上海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與過去將中山站作為抵達南極首站不同,此次“雪龍”號將一路向南,直奔位于羅斯海西岸的恩科斯堡島,開啟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之后的中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的建設,這也將是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3個常年考察站。

第五個考察站所在的羅斯海區域,是南極大陸所有邊緣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中恩科斯堡島環境條件惡劣。
就地理環境而言,恩科斯堡島地勢西高東低,西側有一個南北走向的山梁,東側為平地和丘陵地,有3個常年積水的淡水湖泊。建站區北側的海岸上,有一個帶狀約1公里長的阿德雷企鵝聚居地。新考察站位于羅斯海區域沿岸,鄰近南極最大的羅斯冰架,面向太平洋扇區,是南極地區巖石圈、冰凍圈、生物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單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區域,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域。
就科考價值而言,這里是南大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仍然保持著自然演替狀態,是研究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影響與反饋的理想場所。此外,這個區域的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與漁業資源潛力密切相關。

在南極已有4個考察站的背景下,建設新的考察站,意在進一步完善我國南極考察站網,拓展我國南極考察活動范圍,填補我國南極重點區域空白,提升我國在國際南極事務中的作用。
據了解,新建考察站的功能,將具備在本區域開展地質、氣象、隕石、海洋、生物、大氣、冰川、地震、地磁、遙感、空間物理等科學調查的保障條件;具備考察項目運行、指揮、緊急救援等功能,滿足度夏、越冬的管理、科考、后勤支撐人員的長期生活工作醫療的需求,具備數據傳送,遠程實時監控和衛星通訊等功能。同時,具備供電、供水、供暖、交通功能,保障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作業的功能,以及配有人員應急避難設施。

專家介紹,就我國已有的南極考察站而言,在西南極,長城站區域生態系統活躍,更適合開展亞南極生態監測和研究;在東南極,中山站區域是觀測研究南極冰蓋演化過程、南極冰架海洋相互作用的理想之地,也是開展高空物理、地質學、地球物理等學科工作的優良位置;地處南極冰蓋地區的兩個度夏科學考察站——昆侖站和泰山站,則匯聚了冰芯科學、大氣科學和天文科學等學科的前沿領域。
“羅斯海區域的新站建成,將填補我國南極地區的考察空白,將支撐我國在羅斯海以及南太平洋的海洋環境調查和保護工作。”楊惠根說。
楊惠根表示,作為一個常年科考站,新建考察站與我國南極已有的兩個常年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一起,將覆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以及南太平洋等南大洋各個扇區,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為人類認知、保護和利用南極作出更大貢獻。

長城站
長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
長城站占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現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云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
中山站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東南極大陸伊麗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維斯托登半島上。
中山站設有實驗室,配備有相應的分析儀器設備,可供科學考察人員對現場資料和樣品進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氣象觀測場、固體潮觀測室、地震地磁絕對值觀測室、高空大氣物理觀測室等均配備有相應的科學觀測設備和儀器。中國南極考察隊員在中山站全年進行的常規觀測項目有氣象、電離層、高層大氣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昆侖站
昆侖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
由于選址在冰天雪地中,雪層會不斷積累,因此該考察站考慮了年積雪速度,設計壽命為10年。
泰山站
我國南極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位于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里,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
泰山站規模跟昆侖站大體相當。它是一個三層高架結構,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中國的一個燈籠的造型。
泰山是五岳之首,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命名為“泰山站”,蘊含堅實、穩固、莊嚴、國泰民安等寓意。
(原標題為《目標,南極!我國開建第五個南極考察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