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自作家魯敏的《尤利西斯》十六問,是搭配“布魯姆日”的絕佳沉浸式體驗
布魯姆日
今天是“布魯姆日”,這個源自紀念喬伊斯與《尤利西斯》的愛爾蘭節(jié)日,逐漸成為了全世界許多文學愛好者自發(fā)活動的慶祝日,今年恰逢《尤利西斯》出版100周年,愛爾蘭駐華大使館也將與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和譯林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2022年南京布盧姆日活動。
自1995年由蕭乾、文潔若合譯的首個中譯本問世開始,《尤利西斯》這部“天書”就開始了它在中文世界里的閱讀挑戰(zhàn)。此前,作家魯敏在讀完全本之后模仿該書第十七章的“要理問答”模式,寫了一份“初讀感想”。在她看來,喬伊斯在這本書中的結(jié)構(gòu)大法、文體試驗大法、無限延伸與狂放聯(lián)想大法,對當下寫作者與讀者都是絕佳體驗。今天我們再度分享這篇文章,感受沉浸式“布魯姆日”。

魯敏
小文仿《尤利西斯》第十七章的“要理問答”模式。請原諒這份隨意。戲仿與模擬,本就是《尤利西斯》的慣式手法,也算是某個角度的適配吧,最主要的,是想避讓開專業(yè)研究者評寫《尤利西斯》的煌煌大道。這只是一份來自路人讀者的初讀感想,除了參照書中譯序與附錄,未做任何功課。作此游戲小文,實乃不懼無知,不懼膚淺,也請看官多多包涵則個。
原題:《尤利西斯》十六問
刊于本報2021年10月28日
《新批評》???/p>
Q1
不是老早(金隄節(jié)譯本1987年出版。蕭文全譯本1994年出版)就有了嗎,以前為什么沒讀?
純粹就是給“天書”之說給嚇的,從沒打開過,總認為讀不動、讀不懂,一準浪費時間。估計許多讀者跟我是同等心理,先自就打著長揖、底氣不足地繞道而行。時間長了,就覺得,得,這輩子不想這事兒了。所以啊,《尤利西斯》這高頭講章、仰視得帽子掉地也不得見的定位,一代代的,真是無形中勸退了多少“聽勸”的呀。就昨天,我跟一友人談到此書,對方還在直笑,別讀啦,有用嗎,看看外面秋光不好嗎。

Q2
那怎的,又讀起來了?
說到底,還是一種中年人的倔強與賭氣,或者身為讀書人的某種自我價值維護吧,好歹也是二十世紀生人,它可是百年最佳英文小說之首啊,怎么著,這輩子真就閉著眼死也不碰?臨了不有點虧心嘛。
當時正好中秋國慶兩個假期在望,而譯林這個百年紀念珍藏版也著實富貴逼人,是朱贏椿老師設計的,紙質(zhì)富有手感,據(jù)說是某種按張論價的進口水紋紙,還收進了大師馬蒂斯專門為《尤利西斯》畫的插圖二十二幅,套函里還附贈有圣徒馬可獅子形象的黃銅書簽、取材于愛爾蘭國寶《凱爾經(jīng)》的彩色藏書票、都柏林漫游地圖、《喬伊斯的愛爾蘭音樂》CD等,三面書口滾金,滾金上還有立體雕花加喬伊斯簽名,放在暗室中都可以閃閃發(fā)亮了,絕對可以做傳家寶。不免是想著,都傳家寶了,將來也要能跟孫輩們含糊地說個一句半句的吧——我可不愿剪貼百度。那在它問世一百年的當兒,翻翻,也是個交待。
就坐下來開始讀了。心里半真不假的,覺得差不多翻幾頁就收手吧,意思到了就行。


詹姆斯·喬伊斯與《尤利西斯》百年珍藏版
Q3
那后來是到了什么意思?
大概讀到第四章吧,七八十頁那邊——布盧姆上街買羊腰子、給他還未起床的妻子送去她情郎約會的信件——我翻看了下總頁碼:1030,既是一種預感,同時也下了決心,我會讀完,我要讀完。這個決心里,也不排除文潔若、蕭乾的兩篇序言、人物表、喬伊斯大事記等附件的綜合影響。這些附件是高深的,夾帶無數(shù)史料,當然也仍在強調(diào)其難其澀,但我有了七八十頁的體驗在前,心里有數(shù),不怕了。后來我請教了譯林社責編王玨老師,問到《尤利西斯》正文的電腦統(tǒng)計字數(shù):55.8萬,注冊字數(shù):30萬??纯?,這的確不算太嚇人,完全在可以接受的范圍。
于是,打九月中旬始,不玩耍不刷屏,除了正常工作干活,只死磕這一本書,到十月上旬,一個月左右,讀完正文。不排除有一口氣讀完的趕時間成份,開了好些個夜車,包括上班我也背著(混合著受難與驕傲的心理,肩膀上死沉,帶著棱角在地鐵擠擠挨挨,而沒有人能猜到我包里裝了什么),因為下班后為錯開晚高峰,我會在單位呆到七點半樣子,整層樓安安靜靜,正合適。
Q4
一個月,聽起來讀得太快了呀,你精讀還是細讀?。?/p>
其實定定心讀,室內(nèi)油瓶倒也不扶,窗外鳥鳴照聽不誤,遠沒有想象中那樣耗時費力。蕭、文的譯筆平實通暢,注釋仔細極了(這個后面再談,實在太仔細了,以致令人苦惱)。當然遠遠不能說是講精讀,只是按部就班、順順溜溜讀了一遍。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疑似勘校上的差錯,也可能是我理解上的局限,待查——P804最后一行,“歸根結(jié)蒂,他干脆就是大家所說的偷你的思維那號人,他試著步這么說。”不知是否多了一個“步”字。

Q5
這也不說明什么,最多說你“看”了一遍這些字。且不羅嗦這些,閱讀體驗到底怎么樣?
太重了。這導致躺下來讀已不可能了,舉不動。把腰部墊起、斜擱在肚皮上是一個常態(tài),每一秒鐘都感到它結(jié)實實的份量。每一次翻動,尤其剛開始和快結(jié)束,因為左右頁碼相差太大,真是害怕側(cè)封會吃不消而斷開。當然這也是外行的無知,圓脊的設計科學結(jié)實,實無需擔心。昨天想想有點好奇,稱了一下,家里的彈簧稱不夠精準,帶到超市過了下電子秤,連著套函:239 4克。我后來問了下,通行版的要輕一些,但也有三斤多(1510克)。
除了拿著太重、前后看注比較麻煩,其實也不算多么特別的閱讀體驗。硬著頭皮讀的、比這讀不下去的書,多了去。何況它這里還有如此強大的注解,就像嚼碎了的喂養(yǎng),像給你駐著拐棍,像課堂上不斷敲著黑板要你注意。這自然談不上多么愉悅,但大家所恐懼的什么看得懂看不懂,其實并不存在。包括最難以把握的,用這十八個章節(jié)來呼應古希臘史詩《奧德賽》的平行結(jié)構(gòu),也在書后的附錄注解里有嚴謹周到的說明。包括二維碼附件包里,有人物關系與家族圖譜、喬伊斯自己制作兩張圖表、原貌原址的實地圖片等,只要你愿意,你大可以順著這些個脈絡路徑,把各種相關圖書與資料去對照著閱讀,真要到那個地步,你可能離喬伊斯的呼吸會更接近一些。
我現(xiàn)在這樣的讀法,顯然還在十萬八千里之外。我只是想以此試讀,告訴心存畏懼的讀友們:沒事,怎么樣讀,都可以。

紀錄片《The School of Life》作家系列
Q6
對了,它那些個挺嚇人的注釋,是怎么回事?
是啊,譯林社這個百年版才出來,就有朋友又談及這個“老問題”,說為什么不做腳注,那樣看起來多方便。確實,章末注不太友好,我看書時,一藍一金兩條布簽帶可真是用得足足的,一個夾正文處,一個夾到章末注解處,然后像紡織女工一樣,前后來回地翻飛折騰,又要前面翻頁,又要后面翻頁。注解量實在太大,比如第九章,正文33頁,注釋32頁,幾乎等量齊觀。比如篇幅最長的第十五章,注釋達到令人絕望的984條。
怎的注釋就這么多呢?又為何堅持放在章末?
蕭乾先生在序里特意有所說明。他自己本是最討厭加注,認為影響閱讀,他在三十年代還在報上批評過譯界前輩過度加注的問題。但由于他們二老在翻譯時參照了十幾個版本,不斷刷新喬學的新研究成果,參照各國新版修訂,孜孜不止,可謂窮目力所見、窮版本之盡、窮學界之力,這自然使得他們的這個譯本的注釋越來越結(jié)棍,終成汪洋大注,簡直一掉進去就要淹沒頭頂??赏瑫r,出于某種“不想打擾閱讀整體感”的想法,蕭、文二老在進行譯文整體授權(quán)時,一直堅持保留“章后注”的主張——追根究底者可以跑到整章后面,透透兒的看個全乎,要是不想被打擾,直接看前面正文便好。
事實上,據(jù)我所知,國外有許多小說就是不加注的,前幾天還跟瑞典漢學家陳安娜女士在一個課堂連線中提到此事,瑞典語小說(包括引進譯本)中就沒法加注,主要靠上下文來幫助理解,偶爾在正文里簡單提示。而據(jù)責編王玨老師介紹,各個國家的譯本處置不同,像她手里的幾個英文版,都是不帶注的,但也會專門出版注釋書,供研究者另購。目前中文的各個版本中,臺灣和大陸的果麥公司出過隨文而走的腳注本(是否為全注,待考),讀客圖書做過單獨成本的注釋冊,供需要時對照閱讀——感覺這比章末注也方便不到哪兒。
譯林社這些年不斷再版、重版,從1994版、1996版、2008版、2010版到這次的百年紀念版,都尊重譯者意見,一直采用章末注。但在百年版本里,譯林社做了一個兼顧的現(xiàn)代技術處置,前面提到的那個二維碼設置,還有一個注釋查詢?nèi)肟?,方便閱讀過程中隨時點開,進行跳躍性、即時性的查詢。也算兩全之策吧??蓱z我是直到讀完全書才知道有這么一個秘密接頭的二維碼入口,所以趕緊的,再把這個便利的查注通道分享一下。

《尤利西斯》初版一刷,巴黎:莎士比亞書店,1922年2月版
Q7
怎么,所有的注,真的那么重要?
重要的。
全然不看的話,你字字認識,并覺得字字平淡,像看了一大篇流水賬加夢境囈語的錄音筆轉(zhuǎn)文字記錄。就算逐字看完,腦里也幾乎是一片濃霧般的迷茫。
帶著注釋看的話,當然還是字字認識,但又實在不敢相認了,你對迷霧的認識,這才真正具體了,眼前所見所讀,何止是迷霧,也是一塊紅布,是變臉與障眼大法,是凹凸哈哈鏡,也是小孔成像的顛倒小人兒。哪怕只是一種食物,一個昵稱,一絲微風,一件內(nèi)衣,那可都不僅僅是它本身,后面可都拖曳著巨大的典故與出處——
講到這里,真是要緩緩長嘆一聲,要知道,喬伊斯先生可是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這么干的。1921年的一次談話中,他親口這樣說:“我在這本書里設置那么多迷津,它將迫使幾個世紀的教授學者們來爭論我的原意。這就是確保不朽的唯一途徑。”(理查德·艾爾曼《喬伊斯傳》)這里面也許有調(diào)侃的成分,但喬伊斯的不肯“好好的、像大家一樣”的寫,確實是他的強烈追求所在。
注釋里,出處最多的,恐怕得數(shù)以圣經(jīng)為主的宗教典故,沒有這一塊儲備,讀來會覺路障較多,其次可能得算大量大量的莎翁著作——這在第九章的圖書館那一場里最為登峰造級,簡直就是一場追究到頭發(fā)絲兒的學術研討會,尤其還融會貫通到每個人物(包括路人)的一舉一動與吃喝拉撒所用所度。我們也許可以拿紅學研究者的迷癥來類推和想象:書中人物如何彼此互動,出口爭吵,如何借詩寄懷,如何裝瘋賣醉,都密密麻麻地套上了紅樓夢中人的各種“信息點”,包括焦大罵過石頭獅子和板兒手里抓過的佛手或柚子。對,就這么毫無節(jié)制、細小不舍地加以覆射。

《尤利西斯》譯林社2021版插圖,馬蒂斯 畫
此外,就像一個隨意抖落袖中貨色的讀書狂魔,喬伊斯在書里還有大量對史上經(jīng)典的致敬式埋伏,《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古希臘悲劇》《但丁神曲》《魯濱遜漂流記》,歌德作品,莫扎特歌劇,左拉小說……實不可枚舉。更不要說當時當?shù)氐馁嫡Z俗語、民謠與野調(diào)、流行歌劇,尤其是具體到1904年6月16日那一天的“非虛構(gòu)時空元素”,諸如報紙新聞,商店主人姓名,餐館菜品,街頭廣告詞,貨品價格,賽馬信息,演出劇目等等,通過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們的不斷爬梳、鉤沉、推理,最終匯合成三步一崗、五步一防的密集注釋,像釘子一樣灑滿整個文本。
當然,還包括大量源自他本人著作《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與《都柏林人》的典故,他也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信筆寫來,好像默認大家都已熟讀他所有作品,并把人物關系與生活細節(jié)都記得一清二楚。
——確實像喬伊斯所期望的,對他的研究成了源源不竭的顯學,世界范圍內(nèi)會此起彼伏地召開學術大會,交流討論新的發(fā)現(xiàn)、勘誤與增刪,探討更合理或更離奇的引申與解釋。
當然研究者們也會發(fā)現(xiàn)喬伊斯的諸多小秘密。譬如,借著這部傳世之作,他還小小宣泄了一下私憤,對曾經(jīng)開罪過他的蘇黎世駐英國領館官員、英國駐瑞士的某位公使,把他們的名字分別套用在一位絞刑犯和絞刑吏身上——看到這樣的注釋,真還挺樂。
也有的注釋,委實叫人在無限景仰的同時感到怨念:花式語言的穿插使用!拉丁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希伯來語、希臘語、古蓋爾語、梵語、閃米特語、凱爾特語,這還只是我隨意摘下的一些語種,總體有多少種語言,這個待考。有些自然是必要,出于宗教背景或知識分子習慣,需要三兩種語言交叉并用,可有些呢,那就是喬伊斯的自信和任性了,像羽毛豐沛的年輕雄孔雀一樣,光彩四射得叫人眼花繚亂,不看瞎眼不作罷。尤其叫人“氣恨”的是大量語音與字母游戲,還有無數(shù)的諧音梗,簡直就像一個好勝斗狠的脫口秀表演術,會心者大笑,聽不懂的干瞪眼。
有一大堆同行或研究者對他這種頑皮到刁鉆,曲折到晦澀的風格表示過不滿,此處不引。表示崇拜與敬服的美譽則更多,此處亦不引。
相對來說,說得比較客觀(不是客氣、也不太夸張)的,我想得算心理學家榮格,二人有過短暫交往但并不熱烈,當時心理分析剛剛興盛,而《尤利西斯》也是開意識流之先河,理論上說,他們應當是學科理論與文學實踐的知音才是哇。榮格前后花了三年時間才讀通它(我懷疑是無注版本,或者起碼加注不全),并如此說“它太磨損神經(jīng)了,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寫作時心情是否暢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對它感到膩煩?!碑斎?,榮格也有他欣賞的章節(jié),第十八章,“真是心理學的精華。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會把一個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保ㄗg者序,P18)
還有當時一位經(jīng)手審理“進口淫穢書籍”案的美國法官,其評價也挺有意思,因工作之需,他需要十分完整和認真地通讀全書,最后他給出了這樣的審讀報告,除了“色情方面”的裁定,我覺得也代表一種普通讀者的觀感:“這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它既精彩又枯燥,既可以讀懂,然而又十分晦澀。有些地方讀來使人感到臟,然而它并不是為臟而臟……”(譯者序,P25)
Q8
那到底,寫了什么呀?
就寫了都柏林1904年6月16日的這天,從早8點到凌晨2點的這18個小時。主要人物算是三位人,非主要人物達八十多位。沒講什么故事,就是寫各種事情。比如買腰子、買醉、買春。比如葬禮、難產(chǎn)。比如義賣、自行車比賽、總督夫婦出行。比如下暴雨、打架、上廁所等等,龐雜無比。所以研究者才有這么一說:通過一天內(nèi)的單一事件展示了人類社會的縮影,以及這縮影中悲與喜、勇敢與怯懦、宏偉與沉悶的同在。

Q9
這聽起來……真覺得好看嗎?通常意義上的好看,或者你個人意義上的好看。說實話。
好看。兩者都有,綜合起來,好看部分,能占到一半。
比如第六章,馬車帶著眾人去往迪格納穆的葬禮,那幾節(jié)的白描十分平靜,然而是“無聲聽驚雷”,布盧姆不時聯(lián)想到他早夭的獨子魯?shù)弦约八赣H的自殺,對死亡的觸摸與沉思,像溪水一樣漫過平原,流淌到這章的每一個角落。
再比如第七章。這是一個群像章節(jié)。地點主要在布盧姆《自由人報》報社和《電訊晚報》報社兩處。這一章很給人以安撫感,讀來幾乎對喬伊斯充滿感激,我的意思是,他突然“好好地、像大家一樣寫”了。字里行間帶著簡潔而幽默般的哀憐,都有點兒契訶夫了。
他寫一位排字房老領班,這其實是個純粹過場的人物,當然,在喬伊斯心目中,并不存在主次或過場之分吧?!八@輩子想必親手排了許多五花八門的消息:訃告、酒店廣告、講演、離婚訴訟、打撈到溺死者。如今,快要走到生命盡頭了。我敢說,這是個處世穩(wěn)重、一絲不茍的人,銀行里多少總有些積蓄。老婆做得一手好菜,衣服洗得干凈。閨女在客廳踩著縫紉機。相貌平庸的簡,從不惹是生非。”他寫印刷機下面的撥紙器,“它就這樣吱的一聲來引起注意,差不多像個活人了。它竭盡全力來說著話。連那扇門也吱吱響著,在招呼人把它關上。每樣東西都用各自的方式說話。吱。”
第十三章三個海灘少女的開場也很有意思。美貌驚人、情竇初開的格蒂與布盧姆那隱秘而隔著一段公共距離的調(diào)情,正寫到濃處,突然因遠處的煙花表演而一個急剎,少女格蒂不得不站起來離開,她的跛腳之疾猛然暴露出來——這里喬伊斯是有意模仿十九世紀戀愛小說的浪漫多情與愁腸百結(jié)。
戲仿,正是喬伊斯“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的特擅之道,這對譯者挑戰(zhàn)極大。蕭乾序言里對此十分謙虛,但從讀者角度來看,還是能體驗到那種上天入地、古往今來的文體“蹦噠感”。比如從仿古體到游俠演義體,到半白半文到白話到街頭口語感的第十四章,眾人遇暴雨避于婦產(chǎn)院內(nèi),隨即展開閑聊,喬伊斯在這里先后模擬著笛福、斯特恩、狄更斯以及科學論文、傳教士說教體等等來談論人類生殖,非常考驗譯筆之力。

《尤利西斯》譯林社2021版插圖,馬蒂斯 畫
我個人最最喜歡的則數(shù)最末三大章。
第十六章,各自經(jīng)過漫長混亂但亦為平常的白天之后,兩位主人公開始彼此靠攏,在一家通宵開張的馬車夫棚坐下,粗獷的吹牛的街頭氣氛中,他們格格不入地彼此以眼神照會。這種相遇之感,寫得輕巧而觸動人心。
緊接著就來到了我認為是全書最頂端的第十七章,讀到這一章時,真的是充滿巨大的幸福感,就像長途跋涉之后,終于來到一處清冽甘甜的寬廣地帶,喬伊斯從容不迫地展現(xiàn)出他超拔于他所在世紀的高遠境界,我這說法未曾夸張,比這夸張的評語多了,來自蕭伯納、龐德、福克納、菲茨杰拉德等,尤其在此書初版一個世紀過去之后,作為2021年的讀者,愈加能體味到這種“取一瓢飲而得人類長河滋味”的廣譜性,以及“過去、此刻、未來”交融同在的勾連感。而最令我享受的,是喬伊斯對他這種境界的表達之道,如此親昵,如此慈悲,如此有意的饒舌,又是如此廣袤的懷抱。
斯蒂芬看到布盧姆升起爐火,不禁想起一生中所目睹的類似時刻,不同的人們?yōu)樗馉t火……關于不斷擴大化的宇宙冥想,關于微小顆粒以下的無限分割……關于種族,關于太空,關于瘟疫,關于恐怖與災難……關于月亮和婦女的相似,關于最理想生活的結(jié)構(gòu)性配給……通過286對(我一頁頁扒著,人肉清點而行)貌似機械、笨拙的要理問答,喬伊斯以私人化的調(diào)笑筆觸,人文內(nèi)核的靜遠幽思,兼之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的考究與精準,以諸種視聽感觀和時空拉伸,編織出整個第十七章的閃爍花紋,而花紋深處又夾雜著洞穿人類普遍經(jīng)驗中平庸宿命的黑色絲線。這一章寫得如此透徹,奔放坦蕩又透骨荒涼。這毫無保留不管不顧的交付,是喬伊斯獻給所有閱讀攀登者的巨大饋贈。
伴隨著那悲涼擁抱的余韻,最后來到第十八章,即榮格最為驚嘆的那一章,也是經(jīng)常被用來當作典型章節(jié)來“黑”喬伊斯的一章,因此章整整38頁沒有標點符號(中譯本中,折中性地在應有標點符號處加上了空格),且大部分人物只以“他”來指代,往往上句與下句之間,是兩個不同的男人——但我有點一廂情愿地認為,這一章不僅是喬伊斯敬獻給風流娘兒們摩莉的愛與欲,更是敬獻給所有感性動物(讀者和研究者)的友愛密碼。尤其對女性來說,這種美妙的混沌并不存在障礙,幾乎一讀就明白呀。這樣一個喜好勾搭、我行我素、多情又多汁的少婦,當她回憶往昔戀情、評點剛剛離開的情郎、展望未來可能的情人,其中還包括著對自己丈夫的親昵打趣——這個他與那個他,口吻不同,情境不同,荷爾蒙不同,并不是那么容易搞岔的。
整本書,也僅有這一章是女性機位,以女性為主體視角的,可是,絕對以一當十啊,如同十七道硬菜大湯之后的最濃甜品,以此羽毛壓泰山的收束,立時帶來一種味覺和體量上的美學平衡,實在叫人心滿意足,直到最后一個細節(jié),定格在布盧姆向摩莉求婚的時刻。多好哇,就像書里多次提及的那個小包袱:“大家都曉得的那個字眼兒,是什么來著?”

Q10
瞧,說得得意了,顯然也有過痛苦的階段吧?
有。第十五章。初讀還比較興奮,因為這是我蠻喜歡的舞臺劇戲仿,所有的描寫都像拿著個便攜攝像機,一一平移著放大,定格,進入特寫。再移動,再放大,定格,再特寫。以此把前面十四章的所有人物悉數(shù)安排上場,連癡子、太陽、鈴鐺、肥皂、留聲機、死者都不放過,哪怕有的只有一行兩行,亦是活靈活現(xiàn)、趣味十足。但當這種鏡頭語言長達185頁時,那種閱讀中的渙散與混亂感,著實令人疲憊。
我花費整整三天半在此一大章掙扎,越到后期,越是讀得昏昏沉沉,像早就吃飽了的人,還在機械地往嘴巴里塞著大魚大肉,而喬伊斯的筆力還沒有任何放松,他一絲不茍、萬物平等地指揮著眾位人物,身著奇裝異服不斷登場、下場、跑龍?zhí)住⑺W炱ぷ?、玩弄?quán)術、異想天開……大量出格的SM描寫與性別倒錯也在此章,但已然叫我提不起興致了。并且那三天脾氣還特別大,無緣無故就有點想發(fā)火,卻也沒法真撒蹄子丟開,這能怪誰,自己套的軛子自己拉的車子呀。
對,這是最痛苦的階段。但爬過這個大山坡,后來很快就迎來了那獎賞性的三章結(jié)尾。
Q11
啊,“色情”描寫,差點忘了,曾經(jīng)使它成為禁書以至連載時被焚毀、罰款,繼而無處出版并兩次鬧到法庭的那些指責,據(jù)說是十分露骨地夾雜大量排泄物,到底怎么樣?
我相信在當時,那是絕對令宗教界、讀者和審查機構(gòu)震驚、難堪和驚駭?shù)?。但?00年之后的我們而言,真的不算什么了。喬伊斯有時赤裸地明寫,有時假惺惺地用些隱語,而你最多只會想到,哦嗬,一百年前就這樣啦!
好玩的倒是,蕭、文二老并不會把隱語的性暗示也像別的隱語那樣統(tǒng)統(tǒng)注釋出來。也許他們相信,對色情信息的心領神會,應當是讀者的本能,無需注釋吧。因此,這當中有些小角落得靠你自己發(fā)現(xiàn)。
還有前面提到的那位法官先生,當時他除了自己通讀,還另外邀請了兩位互不認識的鑒定者,二位分別讀完以后,都認為:“不會引起色情動機的傾向。只覺得寫得很悲慘,書中男女人物的內(nèi)心生活都具有巨大的悲劇力量?!边@位法官最終得出結(jié)論,“我認為此書有些地方讀了令人作嘔,但并不淫穢。你可以不愿與喬伊斯所描繪的人物往來,避免與他們發(fā)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而拒絕讀此書——那是每個人的選擇。但當這樣一位真正的語言藝術家,來描繪一座歐洲城市中下階層生活的真實寫照時,難道法律竟然會禁止美國公民來看一看這幅圖畫嗎?”——也許這會叫今天的讀者失望吧,尤其是如果你抱著尋找或批判“色情”的天真想法。



《尤利西斯》蕭乾 文潔若譯本;金隄譯本;劉象愚譯本封面
Q12
作為寫作的人,看過此書有什么收益嗎?這種功利的問題還是要問一下的。
有,絕對有,但不太好總結(jié)。喬伊斯在本書中的結(jié)構(gòu)大法、文體試驗大法、無限延伸與狂放聯(lián)想大法,這對于日漸陷入現(xiàn)實主義、陷入當下寫作慣勢中的我“這一個”寫作者來說,是十分受益的,有種擊碎感,回歸文學童年的游戲意味,以及某種大荒大無感。這種沖洗、刷新、虛無,對我是極其必要的。正因為這個,我讀到七八十頁時,就立即知道:這是我此時此際需要的一種閱讀。
對別的寫作者我說不好。各人的寫作閱讀計劃不同,所在階段的弱點與需求不同,酌處。
Q13
那么建議更多的人讀嗎?尤其并非寫作者的純粹讀者。
這可不敢提建議。但我知道,許多閱讀者并不需要建議,他們可有主意得很。譯林社這套百年紀念版,出了通行版和珍藏版兩種,都賣得很好,前者已經(jīng)加印了。有的人會兩套一起抱回家,一個用來“不心疼”地讀,一個碼在書架上,用來喜滋滋地瞅。
假如你閱讀胃口好,體能強,有好奇心,并且對“20世紀最佳百部英文小說之首”(美國現(xiàn)代圖書館評選)的名號不大服氣的,可以試試。生也有涯,做一兩件傻氣、賭氣、豪氣的事,倒也無妨。再說,只是讀一本書而已。
Q14
那有什么閱讀建議?
這個倒是有,這也是我寫這些問答條目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尤利西斯》名頭太重,退者眾多,我想以一個路人讀者的最初級體驗,做一個祛魅性的吁告與示例:這就跟跑步一樣,不要過多準備,換上跑鞋出門就好了。
同理,打開它,讀就好了。別怵那許多注釋,有的只是在告訴你:原文系法語或意緒第語。這是當時那個酒館的招牌菜。這是上一章里提到的信件。這是舊約里的人名。等等。連蒙帶猜,再挑著讀一些后注就可以。若真想較真,就每一條都讀,我基本是逐條讀的(除了第十五章的后半部),但讀了也未見得就怎么樣,因為有許多說明都不在我的知識范圍,讀了也白讀。這種苦楚與心酸,就自己消化吧。
實在讀不下去就放慢推進(但不建議停下),甚至可以同期配一兩部Netflix劇集看看,以作節(jié)奏和心理上的自我撫慰。
讀了后面忘了前面是正常,我也是,因此不得不每看完一章就做筆錄小結(jié),到讀完之后我發(fā)現(xiàn),文潔若先生在附錄里也替我們做了這樣的工作,當然角度不同。即便如此,這不排除會繼續(xù)遺忘。沒關系,我想對我們這樣的初讀者而言,《尤利西斯》可不是要扯住你耳朵,非要你具體的記住什么。它所創(chuàng)造的,本來就是意識流,金色大河一般,不知所始,亦無所終。
實在不行,實在懶,只讀第十七章也行。我認為那是菁華所在,但我不敢保證,沒有前面十六章的艱辛鋪墊,滋味恐怕會略有清減。

《尤利西斯》插圖 By 理查德·漢密爾頓
Q15
未盡之言?
珍藏版里所附贈的CD還未及賞聽,看了曲目和背景介紹,其珍貴古樸,簡直又得掃庭更衣熏香了。轉(zhuǎn)念一想,一樣,哪天就隨意聽一下吧。一切美好莊嚴的事物都可以有一個輕松的開始。
到時先聽一下《奧赫里姆姑娘》,此曲主題為離別、死亡,正是愛爾蘭民歌的一貫主題,喬伊斯短篇名作《死者》也是基于此歌而作。喬伊斯留下來一把吉他,經(jīng)過修復可以使用,這個CD版本里愛爾蘭吉他大師菲力伴奏所用的,就是喬伊斯本人的那把吉他。
第二,聽《薩莉花園》。1904年8月,喬伊斯本人就曾在音樂廳獻唱此曲,他是一個男高音,天生一副好嗓子。如果不是致力寫作,他應當會成為一名歌唱家。其實從《尤利西斯》第十一章也可看出他與音樂之間的狂熱纏繞,居然生生地拉來一對男高音與男低音,此起彼伏地借歌抒懷,以一種身臨其境般的立體環(huán)繞聲,刻畫出布盧姆想象中情敵博伊蘭正與妻子幽會的通感場景。
Q16
還有什么話補充?
對了,想起一件事,2019年1月,因工作原因去拜望文潔若先生,當時她92歲,問她在忙什么,說在譯太宰治。我說合張影可以嗎,她說等一下,我得描下眉。然后拉我到蕭乾先生的大照片前,某種意義上,我們像是三個人合了張影。當時我可沒敢提《尤利西斯》。

現(xiàn)在想想,如果再有機會,好歹可以寒暄式(內(nèi)心鄭重)地說一句:文先生,我拜讀了一遍《尤利西斯》,雖然半解不解,但那過程中的厭棄、喜悅和虛無,都是真實而寶貴的。謝謝您——
從他們夫婦二人分別撰寫的譯序中可知,雙雙高齡(80歲、63歲)中接下譯林社李景端社長的邀約時,蕭老才剛剛動完兩個大手術,歷時一千五百多天起早貪黑的艱辛過程中,文潔若先生是更熱心且更加百折不撓的那一股力量?!皬囊痪盼逅哪晡逶挛覀兇钌匣?,她就一直在改造著我:從懶散到學著勤奮。譯《尤利西斯》是這個改造過程中的高峰?!保ㄊ捛g序,P27)首譯推出三年后,蕭老病故,此后若干版本的修訂、維護、校正,皆是文先生獨力所支……想想看,自《尤利西斯》1922年在巴黎莎士比亞書店初版問世,到我們而今拿在手上的這一本,經(jīng)過了怎樣的擱置、迭代,轉(zhuǎn)手與援手。那曲折的過程、長長的名單,真的是了不起。最終才落得我們可以這么輕巧地白白地讀它。
不談算別的好處,也不見得形式主義地特為去紀念“6月16日布盧姆日”,就這么想吧——此后,所有將要碰到的艱難或輕佻,那樣的時日里,好歹我們可以這樣提醒自己,還記得《尤利西斯》里那漫長繁瑣平庸的一日嗎,那可是全人類所有人的每一天吶。還痛苦嗎,還得意嗎。得。
稿件編輯、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配圖:歷史資料;題圖:紀錄片《The School of Life》作家系列
原標題:《來自作家魯敏的《尤利西斯》十六問,是搭配“布魯姆日”的絕佳沉浸式體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