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髀設|我在朝韓邊境設計了一個國家公園
今年夏天,我畢業于香港大學景觀系,我的畢業設計題目是《“兩國一制”——利用視域范圍對朝韓邊境進行景觀規劃》。畢設項目地點位于朝韓邊境東海岸的金剛山旅游風景區,設計策略是通過地理信息數據分析,對金剛山風景區進行景觀規劃管理,試圖用景觀彌合朝鮮半島人民情感的裂痕。

其實,畢設第一次評圖時,老師都很好奇,問我是否是韓國人,當我說既不是韓國人也不是朝鮮族時,他們都非常納悶,為什么我會選擇韓朝邊境的區域做畢業設計。
大二的那個寒假,我和父親一起跟團去韓國旅游,那是我第一次去韓國。父親當然對購物沒什么興趣,直到導游說要帶我們去朝韓非軍事區,他才來了興趣。在朝韓非軍事區,那些系在鐵絲網上的絲帶引起了我的興趣,厚厚的絲帶一層疊著一層,傳達著對親人的思念和統一的渴望,給這個冰冷的邊境區域,增加了一絲溫暖,這次旅行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來,選擇畢設題目時,我就想到了朝韓邊境區域,我告訴導師,在那里除了冰冷的政治和軍事外,我感受到了溫暖。導師就鼓勵我去朝鮮看看。
我帶著獵奇的心態來到了朝鮮。朝鮮對外人的感覺很神秘,而當你到達這片土地,感到的不是神秘,對我而言,是一種蕭索?;颐擅傻奶鞖馀c當地人的活動結合起來,就像1980年代中國報紙上的照片。
民族統一的象征——金剛山
在朝鮮的第二天,按照旅游計劃路線,我們來到了朝鮮板門店的朝韓非軍事管制區域。由于朝鮮的柏油路是自己國家生產的,基礎設施相對不那么好,開車大概四小時才到了目的地。導游喊醒了我們,開始講解朝韓邊境發生的事情。我對于政治故事沒什么興趣,直到導游講到一座山的時候,我一下子清醒了。
導游說,有一座橫跨朝韓邊境的名山——金剛山,在朝鮮半島有著很重要的文化地位?,F在,金剛山旅游風景區被朝韓非軍事區域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三分之一在韓國,三分之二在朝鮮。由于大部分自然風光和文化遺跡在朝鮮境內,金剛山對于韓國人來說很難涉足。金剛山在朝鮮半島人民心中有著很強的文化地位,該山成為了當地民族文化統一的象征。
在朝韓戰爭中,金剛山也是被各方爭取的軍事要地。戰爭期間,每一次邊境線的變化都和金剛山的地理位置有關。戰爭后,金剛山成為了兩地人民文化統一的橋梁。比如,金剛山曾作為宗教文化交流場地,吸引韓國宗教人士來此交流。
1989年著名的“黃牛外交”中,韓國現代集團創始人鄭周永趕著500頭黃牛,穿越三八線,來到朝鮮,一定程度緩和了朝韓戰爭結束后,雙邊政府的緊張與敵對狀態。1998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和鄭周永共同敲定聯合開發金剛山旅游資源,現代峨山公司與朝鮮亞太和平委員會達成協議,啟動金剛山旅游合作項目。協議中,韓國現代峨山集團被允許對金剛山景區進行開發,開發后允許韓國人來金剛山旅游。韓國人在1998年到2008年期間被允許跨越邊境,拜訪金剛山。

在我查閱的資料中,我看到很多韓國人(尤其是老人)踏上金剛山時,都擦拭著眼淚。而且每個人到達金剛山下船時,臉上都露出了微笑。這些淚水與微笑,與我之前在韓國非軍事區看到的絲帶一樣,充滿著溫暖。在經歷過歷史變遷的朝韓當地人看來,邊境的地理隔離并不能隔斷對南北統一的期待。
現在,金剛山的韓國區域成為了韓國政府劃定的人為管制線,山間散落著軍事設施。在朝鮮半島的日占時期,金剛山電氣鐵路大橋承載著貨物運輸和文化旅游的作用,見證了朝韓邊境繁盛時代。但如今已經荒廢,只剩下銹跡斑斑的鐵架。山地被開墾成農田,昔日的自然景色已不再,留下的只是戰爭的痕跡。
于是,我想通過設計重新定義邊境,讓邊境不再是層層鐵絲隔離網,而是成為連接人們民族文化認同的新空間。
動態的邊境線
由于金剛山跨越朝韓邊境的特殊地理位置,我對朝韓邊境在時間上以及空間上的變化進行了研究。理論上,朝韓邊境是一個四公里寬的區域,朝鮮和韓國各占去兩公里的區域。但是,從1953年7月27日簽訂停戰協議后,人們對該地區進行了人為干預,很多區域不再是所謂的四公里寬的非軍事區。
比如在漢江的入???,也就是朝韓邊境的西海岸,以前因漁業而繁盛,雖然在停戰協議中,要求雙邊政府保護該地區的漁業不受邊境的分割干擾,但還是由于緊張的政治氣氛,該地區的漁業被禁止,不再有漁民在此工作。
在中部的朝韓邊境區域,韓國政府在1993年焚燒了60公里寬的森林,以擴張領土和驅趕當地居民。
在東海岸的邊境線,金剛山景區在1910年由日本政府第一次開發,接待日本和當地游客。在停戰協議后,韓國人不得拜訪金剛山,直到1998年,在韓朝政府的友好時期,韓國人可以通過水陸與陸陸兩種交通到達金剛山景區。但是2008年,由于韓國游客跨越邊界,被朝鮮軍方開槍射擊致死,該景區再次停止了對韓國人的開放。所以,邊境的區域范圍并不是想象中一成不變的。
同時,通過數據計算,我對該地區的地形進行了分析,如下面的地形剖面圖所示,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河流區域的非軍事區,平原非軍事區和山地非軍事區。由于,山地軍事區有更大的開發價值,它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所以我的設計策略主要針對山地軍事區來展開。

金剛山的開發價值
我對金剛山國家公園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自然風光價值等諸多因素進行了研究。據資料記載,金剛山在古朝鮮時期,就是該地區文化的象征,在古代山水畫“金剛山圖”和“送友人”等詩句中,都印證了金剛山是朝鮮半島第一名山的文化地位。由于景色優美,占地面積廣,金剛山被大致的分割成了三個部分:1)海金剛,因優美的山地與海洋的自然風光而聞名;2)外金剛,地勢相對平坦,修建了大量基礎設施,比如日本殖民時期,修建了著名的金剛山電氣鐵路路線;3)內金剛,環境相對閉塞,是古建筑的聚集地,如寺廟等。

如今,海金剛主要是軍事景觀,偶爾會有丹頂鶴飛躍邊境,似乎在緩和邊境緊張的氛圍;在外金剛,依稀可見被廢棄的金剛山鐵路大橋、廢棄車站以及廢棄的居民住宅;在內金剛,一些朝鮮居民將森林轉換為農田,獲取更多經濟效應。

過去的繁盛與文化就這樣被撕裂了。能否利用景觀的手法,來解決這種文化和情感上的撕裂呢?我希望找到一種連接方式,讓雙邊居民都能欣賞到金剛山的風景,同時引導當地政府合理利用土地進行開發建設。
視線是連接的最好方式
我的導師認為,基于文化的切入點很有意思,她向我推薦了很多案例,最受啟發的是一個利用視覺網絡構建公園管理系統的案例。設計師從公園自身問題出發,利用視覺網絡,重新對園區進行規劃,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也對森林火災的控制、水蒸氣的收集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這個案例讓我想到當地人渴望了解金剛山另一邊的眼神時,我想設計不應該滿足于建造一個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構筑物,因為兩邊的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感情的交流與寄托。
我發現,打通視線通道也許能解決情感和文化上的撕裂感,也就是讓人們看到彼此。用景觀規劃的語言來說,就是創造一些相對的制高點,讓人們在這些制高點上,看到不同價值的景觀區域。而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就是利用地理信息數據進行分析,計算出可視的區域。

但是山不是禿的,上面生長著植被,人類活動留下的設施與建筑也構成了獨特的景色,而這些都是遮擋人們視線的遮擋物。所以,在設計中,對地標以上遮擋物的處理是必不可少的。
最終的景觀規劃中,我設計了不同的視線范圍。
在外金剛,預留了瞭望塔的區域來種植植被,很好的隱藏軍事設施,讓韓國人可以看到金剛山的自然景色。

在內金剛,對關鍵點前的遮擋物進行了處理,具體方式是重新種植不同高度的植被,來清理關鍵點前的遮擋物。植被的選擇依據當地人如何利用土地,比如,朝鮮人利用該地區的部分土地進行水稻及人參的種植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我的設計策略是找出該地區適宜水稻以及人參生長的區域,合理規劃土地,避免森林開墾過度,以保證該地區的生態系統。

在海金剛,我發現水稻有非常高的價值,因為該地區是丹頂鶴的棲息地,丹頂鶴不僅是韓國期盼“和平”的象征,也代表著該地區生態系統環境很好。所以,這里的水稻被認為無污染,品質高。但是丹頂鶴會吃水稻,也使得水稻的產值較低。所以,我的設計策略是用利用地理數據,找出丹頂鶴的棲息地,然后在丹頂鶴經常棲息的濕地中建立沙洲,增加屏障,阻隔丹頂鶴進入稻田的途徑。最終,平衡丹頂鶴與水稻產值之間的關系。在保護丹頂鶴棲息地的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邊境不是一條線
我的畢設獲得了由北京大學建筑與規劃設計學院、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和景觀學與美麗中國建設專業委員會主辦,由景觀中國網、《景觀設計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高校景觀設計畢業作品展——LA先鋒獎的模型與表達獎。除了獨特的選址和命題,評委還非常喜歡圖面表達出的東方藝術。在我看來,景觀建筑學科的表現手法與審美通常按照西方國家的標準。所以,我希望能在制圖中體現出東方文化的味道。我的大部分圖紙是畫出來的,也結合了中國山水畫大透視的表現方法和白描的展現形式。

其實,我的畢設很簡單,就是確定視線范圍,找出適宜場地,提出合理的規劃建議。而這些設計也將終究停留在圖紙上,朝韓政府并不會看到。但是,這個景觀規劃也許能讓人們重新了解朝韓邊境,邊境不是一條線,或一個軍事區域,而是承載著文化的連接空間,也是雙邊人們的情感寄托。而我能做的,就是為這種寄托尋找一片承載的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