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湯蓓佳:盲目購物傷害錢包,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編者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剁手季,消費者被許多雙無形的手推著產生大量購買。
“我們以為購物能帶來愉悅,事實上那只是因為期待新鮮事物刺激大腦產生了多巴胺。超過50%的人表示購物帶來的喜悅不會持續超過一天?!绷憷畛珜д?、GoZeroWaste創辦人湯蓓佳11月9日在國際非營利環保組織綠色倡議舉辦的“怎樣做一份反購物清單”論壇上指出。
盲目購物傷害錢包,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傷害的還是消費者自身利益。
實踐零垃圾生活14個月,湯蓓佳表示她的改變不僅體現在生活垃圾的減少,更在于內心的變化,理清自己的真實需求,學會拒絕和減少。環保生活的本質不是要選擇犧牲自己方便他人,而是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
湯蓓佳的親身試驗告訴大家,不剁手也可以很快樂,關鍵是尋找體驗去代替購買行為。
“物品永遠都是物品,只有人才能夠給你情感,給你快樂和給你愛。”

以下為演講實錄,根據錄音整理:
大家好,我叫Elsa。這周末我們又會迎來一年一度的剁手節,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內容聚焦在如果我們不買東西,生活會變成怎么樣,或者說如果我們不買東西,還會像原來一樣快樂嗎?
我先問大家,你們衣柜里有還沒剪吊牌的衣服嗎?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有51%的人衣柜里有衣服是全新的,一次都沒有穿過,連吊牌都沒剪。
我以前的狀態是怎么樣呢?家里有一個很大的衣柜,里面全是我的衣服,然后每天上班前我會覺得非常抓狂,因為在滿滿一櫥的衣服里,我找不到一件可以穿去上班。這是一件很詭異的事情,大家一方面覺得自己沒衣服,另一方面又在不停地買,買回來可能穿的幾率又很小,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自己好像不太想買,因為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的調查數據顯示,有46%的人表示買的東西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圍。這是一件非??膳碌氖虑?,你明明知道這件東西無論從價格或是需求上,自己沒有辦法承受。

再來看這個數據也特別高:72%的中國人會因為看到別人在朋友圈里曬了一件東西,或看到某個大V發了一篇軟文,就忍不住要點進去,然后去買東西。大家有過這樣的體驗嗎?明明今天沒什么購物欲望,但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一篇推文,可能是某個微信大V發了一篇好物推薦——你不可錯過的什么,點進去之后你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打開了淘寶,對嗎?
很多時候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我們在被別人推著去買東西,這說明了購物行為并不是我們最真實的需求。大家可能會說,可是購物讓我快樂,花錢讓我快樂,我每天等著快遞小哥的時候心情是最愉悅的,比等男朋友的心情還要愉悅,但其實這種愉悅來自于什么?
這種興奮感其實是期待新鮮事物帶來的刺激,它會在我們大腦中產生多巴胺。所以你愉悅并不是因為快遞小哥來了,你開心也不是因為花了一筆錢,僅僅是因為你腦中在分泌多巴胺。那多巴胺帶來的快樂能持續多久?50%的人都表示這種購物帶來的快樂,狂歡后的喜悅不會超過一天。所以每天無意之中產生的消費看似好像很刺激,但這個刺激非常短暫,同時它是對自己的錢包有很大損害。那除了錢包還會損害什么呢?
大家都覺得衣櫥里有很多漂亮的衣服,但它們真有你想象的這么漂亮嗎?有看上去這樣光鮮亮麗嗎?
現在整個服裝業在全球是第二大污染產業,制造上消耗很多資源。除了資源消耗外,現在很多衣服都是用合成面料生產的,不是百分之百的天然面料。合成面料里就會有很多纖維,塑料纖維。有一個數據分享給大家,就是一雙尼龍襪子洗一次會產生十幾萬條合成纖維,這些合成纖維因為太小我們肉眼看不到,但當它通過下水道進入河流、進入到海洋,它會怎么樣?會被魚類吃掉,被魚類吃掉又會怎么樣呢?大魚吃小魚,我們吃大魚,所以這些塑料纖維最后會回到我們自己的身體里,包括在一些大廈的自來水、直飲水的水管里也已經發現了這些塑料纖維,所以其實我們不停地買買買,對于自己的環境,包括飲用水的安全也是有危害的。
再給大家看一個數據,除了這個衣服本身的危害,我們網購這件行為會造成很大的碳排放。比方說在北京有個買家,他下單買了一件衣服,賣家在廣州,這件衣服從廣州空運到北京的過程會產生2.9公斤的碳排放。所以去年雙11僅僅在衣服、鞋子、包包、配飾這幾個品類,一天時間里我們產生了25.8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我們要種258萬棵樹才能中和這樣的碳排放量,也就相當于我們一天買了1.5個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

今年國家預測雙11期間會產生15億件快遞,現在的快遞包裝基本都是一次性,用完就扔,這意味著我們會產生15億件一次性垃圾。另外還有很多數據,比方說中國一年用于快遞封箱的塑料膠帶可以環繞地球400多圈,因為它們都是塑料,沒辦法降解,就會成為垃圾。這些都是經過我們買而產生的垃圾,那如果要理性消費,如果不想買買買,可以怎么做呢?
給大家看兩個三角形,第一個三角形在零垃圾理念里經常被提及到,它是全球零垃圾運動的發起人貝亞?約翰遜(Bea Johnson),一位生活在美國的女士提出來的5R原則,五個單詞都以R打頭。第一個叫refuse要拒絕,第二個reduce減少,通過這兩個單詞我們可以去梳理哪些東西是真正需要的,然后可以拒絕一些。再來是現在有的東西有沒有可能重復使用(reuse)。
第四個R,recycle(回收)我特別提一下。大家會覺得衣服可回收,比如在上海設置了許多衣物回收箱,包括現在很多小區里有回收箱,非常方便,我們只要把衣服丟進去,內心好像就沒有那么內疚了。但剛剛看到一則新聞,H&M大家都知道,門店是可以回收衣服的對不對?他們每年有很多衣服是直接燒掉的。所以recycle永遠只是一個創可貼而并非解決方案,只是到了最后一步沒有別的辦法才會進行回收。所以我更希望倡導再往源頭走一步,當去購買、要去點購買鍵的時候想一想,這件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嗎?
另一個三角形大家可以看到,最上面的購買其實是最后一步,如果不想去到購買那一步我們可以怎么做?比方說最下面use what you have就是利用好大家手上現有的東西不要去買新的,然后可以去借別人的東西(borrow)、跟別人進行交換(swap)、買一些回收商店的東西(thrift),自己做一些DIY(make)。
很多人會問,你讓我不要買買買,好像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情,因為買讓我很快樂,你這樣是在剝奪我的快樂嗎?
但其實不剁手,我們也有不剁手的快樂,比方說我們在家進行一次斷舍離。當你對你的物品進行梳理和審視后,會發現自己需要的其實很少,你并不需要一整櫥的衣服來滿足每天的著裝需求。
今年夏天我接觸到一個很好玩的項目叫1331,它是一個膠囊衣櫥的idea,就是用13件衣服穿31天。我在7月份的時候開始執行這個計劃,發現衣柜從來沒有像這樣整潔,每天再也不糾結今天要穿什么,直接穿上就可以走。結果我用這13件衣服穿了整整三個月,通過這樣的實驗讓我知道我的需求真的不多,而且說一句很雞湯的話,你快不快樂跟你穿13件衣服還是穿一整櫥的衣服都沒有關系,大家可以體會到極簡生活的快樂。
我們剛說很多東西不需要買新的。在北京有很多二手交換活動,大家把一些自己用不到的東西拿去跟別人交換,包括衣服、鞋子、書、日用品等等。今年我很幸運換到了幾個自己特別想要的東西。以前生活不太環保的時候我用的是膠囊咖啡,是一次性的。后來我想改變這個生活習慣,就在一次二手交換上換來一個全新的摩卡壺,有了摩卡壺之后我想要有一個磨豆機,因為每次要出去咖啡店讓別人幫我磨會不方便,然后就在前兩周我又在一次活動上用一支口紅換來了一個磨豆機?,F在家里有很多我特別喜歡的東西其實都是帶著別人的故事來到了我身邊。
我現在會不會買東西呢,偶爾還是會買,但買的時候我會有自己的原則。首先這個東西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其次我是不是真的會使用它,還是我買回去就把它放在柜子里。第三,它是不是能給我的生活帶來價值。同時我也會用這三個標準對現有物品進行梳理,滿足了我就會把它留下,如果不滿足就會把它轉贈給其他人。
我們還可以用體驗來代替購買,這也是我過去一年中實踐最多的嘗試。以前我很喜歡送別人東西,我也很喜歡別人給我送東西,包括我跟我先生所有的紀念日,都是通過一個有形的物件給對方回憶,那現在我們更傾向于用一些體驗代替實物的購買,比如今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我們做了一系列的零垃圾野餐活動,讓大家能夠聚到一起,度過一個周末的下午,然后我們也會去農場進行一些簡單的農活,包括除草、挖地,還有運動和低碳旅行,這些都能夠給我們生活帶來快樂,但又不會讓我們不理性消費。
最后,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句話:“love people, use things, the opposite never works.”這是極簡主義的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它說的你應該怎么去看待你的物品和你身邊人的關系,因為物品永遠都是物品,只有人才能夠給你情感,給你快樂和給你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