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因基因要上市,給自己做好“基因檢測”了么?
文:向善財經
基因檢測,又被戲稱為“科學算命”。自2013年萌芽起步,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賽道曾掀起一陣波瀾,但最終行業還是陷入了沉寂,不少基因檢測企業隨著歷史浪潮逐漸平息,黯然離場。

近日,一則消息再次喚起了我們對該行業的關注。美因基因2022年6月10日-15日招股,擬全球發售1196.18萬股新股,其中香港公開發售占10%,國際發售占90%,另有15%超額配股權,股份將于2022年6月22日開始在港交所買賣。
據天眼查專業版APP顯示,美因基因是一家基因檢測技術研發商,專注于為健康管理、醫療臨床、科研等體系提供基因檢測服務,已開發出腫瘤早期篩查、藥物敏感基因檢測等產品,并且經歷了多輪融資。此次美因基因上市,能否真正讓基因檢測成為待采金礦?

細探基因檢測產業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基因檢測也同樣發展迅速。尤其是疫情爆發之后,由于疾病檢測需求爆發式增長,基因檢測新成立的企業快速增加。但事實上,目前國內的消費者基因檢測仍然處于草莽時期。
從市場來看,基因檢測魚龍混雜,亂象叢生。在項目上五花八門,天賦基因檢測、腫瘤基因檢測、減肥基因檢測等項目層出不窮。在價格上不同企業不同項目也差異巨大,少的幾百元,貴的幾萬元,而且由于信息不透明,消費者很難了解產品價值,導致部分基因檢測企業夸大營銷。
從技術來看,消費基因檢測并未真正成熟,在科學性、準確性方面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行業標準,不同公司使用的方法和數據庫不同,結果也會存在差異。雖然價格不斷下降,但基因檢測仍然不能保證百分百的準確性,而且適用范圍有限。是否有用,有多大用,也取決于消費者的期待。
從監管來看,監管有些滯后于基因檢測行業發展,在監管和規范的政策制定方面客觀上存在不足。比如在腫瘤基因檢測領域,此前曾存在篡改基因檢測結果騙取醫保基金的行為。
今年1月28日,阿斯利康中國官網發布公告稱,2021年8月,阿斯利康在內部合規檢查中發現,深圳市有少數員工存在篡改或參與篡改患者檢測報告的行為,涉嫌騙取醫保基金。
很多用戶并不了解基因檢測行業,聽到基因檢測四個字就以為充滿科技含量。實際上,消費級基因檢測只是一項入門技術,為C端消費者提供的只是最基礎的檢測服務,實現商業化的淺層應用。若是繼續深入產業結構,對于基因檢測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企業屬性相差甚大。
基因檢測產業鏈上游企業為設備、耗材及試劑等提供商,中游為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基因檢測企業,下游則是醫院、體檢機構等打通基因檢測與消費者的相關渠道。
在產業鏈上游,科技才是真正的護城河,主要以Illumina、ThermoFisher(賽默飛)和華大智造等設備廠商為主。基因檢測技術更新迭代快速,主要由少數幾個巨頭壟斷,目前我國基因檢測技術整體仍落后于發達國家。
對于中游的美因基因等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企業來說,過去幾年,在資本助推下,基因檢測行業野蠻生長,基因檢測公司向上游購買測序儀,可以通過下游渠道向消費者提供測序服務。因此,科技含量較低,門檻也較低,同質化競爭嚴重。
比如,美因基因的研發費用遠低于銷售費用。
我們注意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該公司的研發成本分別為680萬元、440萬元、440萬元;2020及2021年上半年該部分支出分別為160萬元、370萬元,遠低于銷售費用率。相較之下,美因基因在研發上的投入遠低于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同行。
而且,美因基因等中游企業不管是面對上游設備廠商還是下游的渠道,議價能力都比較弱,更容易受制于人。在上游多采用“刀架+刀片”的商業模式,測序儀和基因檢測試劑往往捆綁銷售。在下游主要由醫院等機構組成,基因檢測企業面對渠道同樣缺乏議價優勢。
所幸的是,美因基因還可以抱美年大健康的大腿。根據美因基因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與關聯方交易所得收入分別占同期收入的47.4%、51.1%、57.9%及54.3%,美因基因近半銷售額來自美年集團。
據風險披露,美因基因很大一部分收入來源于關聯方,可預見的未來,很大一部分收入仍將持續來源于關聯方,或將無法按有利于美因基因的條款解決與有關關聯方的潛在沖突。
數據的背后,似乎說明美因基因對外業務拓展能力不足。事實上,美因基因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美年大健康。但美因基因在下游獲客渠道上仍存在兩個嚴重問題。
一個是美因基因未來能否長期依賴美年大健康。
2018年,美年大健康曾增資3.88億元并獲得美因基因33.42%的股權,彼時美年大健康曾經最多持有美因基因50.56%的股權,是公司第一大股東。2020年到2021年3月,美年大健康數次轉出美因基因股權。到了2021年3月份,公司股東美年大健康曾擬2.04億元轉讓美因基因7.55%股權。雙方正不斷疏遠。
另一個是美年大健康僅僅只是線下渠道優勢,在線上渠道上美因基因仍然需要學會自立。
目前美因基因的消費級癌癥篩查用戶規模似乎并不理想。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僅有11.9萬人次,而消費級基因檢測用戶為107萬人次。
美因基因真正的護城河是什么?
如今美因基因即將上市,但對于投資者來說,或許其并非一個足夠優質的投資標的。
選股要選行業龍頭股,這是投資的基本常識。美因基因雖然在中游的市場份額位于首位,且已經實現盈利,但美因基因算不得基因檢測行業的龍頭。
龍頭企業是產業鏈中最核心的企業,具備較強的行業話語權,在行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因基因顯然和這些描述并不相符。不管是市場份額還是盈利能力似乎都依賴于關聯方美年大健康的支持。
行業發展一般分為草莽初生,行業整合和寡頭壟斷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發展中,行業龍頭的成長性都是超越行業的,增速可以超越行業增速。這是因為龍頭企業,占有更多的行業資源。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消費級基因市場規模為6850萬美元,2016年到202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31%,2020年到2025年則為45%。而根據美因基因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公司營收年復合增長率僅為1.95%。
美因基因的增速遠不及行業增速,在產業鏈中處于明顯弱勢地位,雖然也在增長,但增速較慢,隨著行業發展,未來與真正龍頭的差距也將越來越大。
而且在盈利方面,美因基因也有吃到了核酸檢測紅利的原因。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20年及2021年,美因基因新冠病毒相關檢測服務的收入分別為7390萬、4150萬,毛利分別為5080萬、2430萬,毛利率分別為68.7%、58.7%??梢钥闯銎湫鹿诓《鞠嚓P檢測服務所得收入逐漸減少,因為政府管制下,核酸檢測平均單價不斷降低。
龍頭企業未必是行業內最大的企業,一定是行業內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企業。比如銀行業的龍頭是招商銀行,而不是所謂的五大行。美因基因缺乏技術壁壘,渠道上依賴關聯方,市場份額雖是行業第一,但未來發展堪憂。
那么美因基因等中游企業真正的壁壘是什么?在向善財經看來或許是服務,通過創造最佳的消費者體驗及高消費者滿意度實現較高的客戶粘性。
另外,還有控制成本的能力。對于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來說,需要對檢測平臺及檢測設備大量投資,還需要在營銷推廣活動上花費大量資源,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有關成本,從長遠來看無法實現盈利。得益于關聯方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在營銷推廣等銷售費用支出上相對競爭者處于優勢。
不過,未來基因檢測行業面臨更艱巨的挑戰,過度宣傳、質量存疑、用藥指導缺乏臨床意義、適用范圍有限等諸多問題仍有待解決。另外,數據安全也是一個威脅,基因樣本數據泄露,未來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基因檢測在消費者基因隱私數據方面的過度使用引起了更多的倫理、法律及社會問題,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減少使用基因檢測,降低市場對基因檢測產品的接受度并減低市場需求,這些都是美因基因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