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火炮上艦后又尋求岸艦導彈,美海軍陸戰隊謀求“以陸制海”
美國海軍和空軍的實力毋庸置疑,其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武裝直升機數量也是罕逢敵手,由此雖然使美軍擁有了“召之即來”的近距空中支援能力,卻也使其在某些專業裝備方面放松了研發要求,甚至盲目從序列中刪除,前者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身管壓制火炮和野戰防空系統,后者則包括岸防火炮和岸艦導彈。

在美國陸軍提出“多域戰”概念后,美國海軍陸戰隊積極響應,不但驗證了將火箭炮裝上登陸艦甲板進行對地攻擊的可行性,還有意探尋“以陸制海”的可能性。與陸軍考慮為“遠程精確火力項目”(LRPF)增加打擊水面目標能力使其成為一型“近程反艦戰術彈道導彈”不同,陸戰隊決定尋求直接裝備岸基反艦導彈的可能性,這也是該類裝備首次出現在美軍的研發意向中。
據美國媒體報道,陸戰隊已于11月4日在政府管理的“聯邦商機”(FedBizOps)網站上公開發布了面向國防工業企業的信息征詢書(RFI),指出“海軍陸戰隊目前沒有相應的組織、訓練和裝備,能夠滿足未來以復雜地形、技術擴散和信息對抗為特征的作戰環境需要,也無法在屏蔽自身活動足跡的同時利用對方的信號特征,還必須面對對手不斷升級的海上拒止能力”,“21世紀的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MAGTF)必須具備實施多域作戰的能力,并將上述能力整合為海上力量和大規模聯合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形成“多域戰”概念的理論支撐之一“陸戰隊作戰概念”(MOC)在其表述中將海上控制定義為MAGTF未來的核心任務之一,認為“陸戰隊必須通過開展反水面戰和快速近海攻擊,對奪取區域制海權提供支持”。
根據RFI中提出的需求,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意向武器為“可快速采購的岸基導彈,能夠在沿海區域部署,能夠對至少80英里(約130千米)外的水面艦艇目標實施精確動能打擊”。該武器必須“具備高機動性和任務適應性,能夠與美國及伙伴國的火力打擊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和監視偵察系統進行整合”,整套武器包括發射單元、指揮控制中心和“擁有超視距目標截獲能力的探測跟蹤系統”。
分析人士指出,美軍自冷戰結束后就已基本停止了野戰防空系統的研發工作,岸艦火炮和導彈系統的研發更是在二戰結束后就倉促終止了。由此造成的惡果是地面部隊對于航空支援平臺的高度依賴,也使部隊在面臨高強度對抗環境時準備不足。美國海軍在“分布式殺傷”概念下研發“遠程反艦導彈”并重啟反艦型“戰斧”導彈,都是恢復相關作戰能力的積極信號。在這方面,陸軍和陸戰隊顯然落后較多,需要急起直追。為滿足陸戰隊的迫切需要,美軍很可能選擇采購他國的現有裝備(如瑞典薩博公司制造的RBS-15G岸艦導彈或挪威康斯博格公司制造的NSM岸艦導彈)作為應急手段,未來可能重新研發符合自身需要的新型國產裝備。
(原標題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尋求裝備岸艦導彈的可能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