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互聯網公司越來越不把用戶體驗當回事?
用戶體驗曾被視為互聯網行業創新的內核之一,互聯網公司之間的競爭,除了正常商業、營銷、公關等方面的競爭外,用戶體驗屢屢被企業掛在口頭上,逢新產品發布或App更新,都會提到用戶體驗的升級,電商、游戲、新聞資訊、數字音樂、視頻網站等領域莫不如是。
用戶體驗的優勢一般表現在:
1.產品更好用;
2.產品設計更美觀;
3.產品功能更方便。
不過,用戶體驗又是一個無法直觀地用數據來檢驗的標準,有人會說A家用戶體驗好,有人會吐槽A家用戶體驗差。當整個互聯網行業都向上的時候,用戶體驗尚能被重視,但互聯網行業如今面臨的新變化是:考驗盈利能力和凈利潤,只有用戶量而沒有變現能力沒用。
當盈利能力成為互聯網公司的考核指標后,用戶體驗自然要靠邊站,實際上互聯網公司丟掉用戶體驗的速度也很快很快。
比如,某新聞客戶端產品,曾經日活過億,但如今為了盈利,其Feed流中廣告密度已增加到每5條就有一條是廣告,對于習慣“屏刷”新聞的用戶來說,廣告就是信息噪音,當廣告密度過于集中的時候,廣告所帶來的信息噪音已遠遠超過信息本身。廣告是新聞客戶端產品最重要的盈利點,在沒有其他變現手段的情況下,只能將“廣告密度”拉滿。上一款這樣做的產品是某貼吧產品,最終導致大量老用戶逃離。
比如,某電商平臺的PC版,如果用戶在沒登錄的情況下,甚至連搜索功能都無法使用,系統會頻繁地將網頁跳轉到登錄頁面,沒登錄的用戶只能被拒之門外,即使是手機端,系統也會頻繁地跳轉,或是功能被“閹割”,用戶能搜索到的內容有限。要知道該電商平臺的全球年活躍用戶數可是超過10億,有多少人和潛在用戶是在沒登錄的情況下去使用的呢?這些人平臺可能不打算要了。
很多人把在網上購物當成是逛街,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你去一家商場只看看不買東西,是不是就不能進去呢?如今在互聯網行業,并不歡迎“無名無姓”的游客,你只有登錄后,才是一個正常的“用戶”。
有一款新聞客戶端產品更是雞賊,即使用戶把“WiFi環境下自動播放視頻”按鈕給關閉,Feed流中的廣告小視頻依然正常播放,也就是說,你可以不看系統推薦的短視頻,但是系統廣告的短視頻你必須看,且不提供任何關閉手段,你是不是氣得想卸載它?
短視頻泛濫成災的今天,誰還不刷個短視頻呢,但問題在于,某短視頻App會頻繁且多次提醒用戶,是否允許讀取“通訊錄”,不斷地試圖調用用戶通訊錄關系,系統調用用戶通訊錄干什么?美其名曰向用戶做更好地推薦,然而,就算不抓用戶的通訊錄數據,在當前個性化推薦如此發達的情況下,系統向用戶推薦的信息已然非常精準,說白了,還是想把更多數據抓在自己手里,而所謂的精準個性化推薦,最終還是為了精準地向用戶推薦廣告,而不是內容本身。即刻上有位用戶的ID是,“這家公司今天倒閉了嗎?”
諸如上面這類用戶體驗急速下滑的情況在如今的互聯網行業屢見不鮮,在盈利能力的重壓之下,互聯網企業徹底撕掉了最后的遮羞布,用戶體驗早就被拋之腦后。那么,為什么互聯網企業現在敢于不顧用戶體驗呢?它們的底氣是什么?
1.用戶體驗所能體現出來的差異化并不重要。任何一款新的社交軟件推出來,其用戶體驗可能都比微信要好,為什么?因為功能更簡單,又是視頻號、又是游戲、又是小程序,微信系最占手機儲存空間的App,但很多人可能只想將它當成一款社交軟件而已,短視頻、游戲、購物,用戶自然有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大而全的微信能夠從方方面面幫助用戶,可大而全的同時則裹挾著臃腫。
聊天寶、多閃、馬桶MT推出之后只掀起了一小朵浪花便銷聲匿跡,其后,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也輪番推出多款社交App,可在微信面前依然不夠看,騰訊2022年Q1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躍賬戶數12.9億,同比增長3.8%。
一方面,頭部App的競爭格局幾乎定型,用戶體驗端所能表現出來的些許差異,并不能彌補用戶轉移的成本。
另一方面,新上線的App哪怕用戶體驗再好,依然要解決幾個現實問題:
第一,用戶量;
第二,留存率;
第三,用戶活躍度。
要想將上面三項數據做到當前主流App的地步,錢、人、團隊缺一不可,互聯網巨頭早就沒這種再造一個巨型App的心氣,中小型創業公司則受制于人力、財力等因素,也不敢再做高額投入,互聯網行業在投入方面的風向早就變成,“能砍則砍”,要錢更難。
2.很難再有一款產品的用戶體驗表現出明顯優勢?;ヂ摼W行業用戶體驗口碑較好的產品大多誕生于移動互聯網早期,豌豆莢在2012年左右爆紅,網易云音樂推出于2013年。做得越早,競爭壓力越低,產品所能體現出的用戶體驗也越明顯。到2022年,移動互聯網行業已然非常成熟。
一方面,移動互聯網行業的人才互相流動,員工跳來跳去,某家廠商的優勢很容易就被另外一家公司學會。
另一方面,產品經理的個人烙印消退,用戶體驗由集體思維產生,缺乏個人烙印的情況下,只可能會誕生中規中矩、大差不差的產品,而不會產生用戶體驗非常非常好的產品。
在群體競爭面前,很難有一款產品的用戶體驗比另外一款產品表現出明顯優勢。用戶體驗又沒有知識產權,其他App也很容易將一些用戶體驗上的優勢學去。網易云音樂與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在用戶體驗上的差距早就沒那么大。
無論是中小型創業公司,還是互聯網巨頭,做App的產業鏈非常成熟,所以,要從用戶體驗上大幅度去超越另一款頭部產品,幾無可能,對互聯網公司來說,高效的運營和廣告投放才是考慮的重點。
3.用戶體驗再強,還是要講究商業化能力?;ヂ摼W公司對于用戶體驗下滑的有恃無恐,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到商業化壓力的掣肘,比如,新聞客戶端的廣告密度問題,并非產品經理能夠決定,是否要將廣告密度值拉滿,產品經理同樣要考慮飯碗問題。
4.用戶量見頂,靠用戶體驗好吸引用戶的戰略失效。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在內,互聯網行業的整體增速放緩。信通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Q4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增速達12.9%,創下近期的新低。
除去營收增速放緩外,互聯網巨頭們的用戶量也出現見頂情況。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
從互聯網巨頭的財報來看,多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增速均處于新低。
過去用戶體驗能湊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用戶基數低,當前,多款App的用戶量都已經破億,面對如此龐大的用戶規模,僅僅靠著某幾項用戶體驗的優勢,很難再讓用戶遷移,而且,用戶體驗本身也在不停變化,比如,手機聽歌,現在用戶可能就關注一點,有沒有版權?沒有版權都是空談。
不講究用戶體驗的日子會怎樣?互聯網公司們試過了,其實不會怎樣,用戶量并未出現大幅度下滑,當用戶習慣已經成型,用戶便很少再換來換去,因為就算換到另外一個App,一開始可能會認為用戶體驗好,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可能還不如之前的App。
過去互聯網公司還講究夢想、臉面和好的用戶體驗,現在,只剩下兩個字:賺錢。
文/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網圈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