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和賈布看展|三木健APPLE+:設計首先是科學!
藝術展覽越來越多,怎么選擇?怎么看?怎么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推出的系列評展專欄,力求以獨立態度多角度深層次看展評展。策展人與特展研究者賈布的“和賈布看展”專欄,本期評述的是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的“三木健:APPLE+”,同時也特別邀請到專業嘉賓、建筑師范文兵參與。

展覽:三木健:APPLE+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
展期:2017.10.13-12.04
票價:80元/人
策展人:李應
推薦度:?????
優點:干貨滿滿
缺點:門口買票只收現金,而我早已經身無分文
觀展建議:
這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細看的展覽,預留2-3小時也不為過
展覽沒有認知門檻,也不需要什么專業知識
重點是現場要看得夠仔細,無論是設計方法論還是設計作品,三木健的設計線索像科學家一樣嚴謹和完整
專業嘉賓:范文兵
建筑師,上海交通大學建筑系副系主任,開設《創新能力培養》等課程
這是一個關于設計思維、設計創新、設計教育的現場課。除了可以看到三木健的精彩設計,也是一個對設計教育、設計學習特別有幫助的展覽。至少要在里面呆上2、3個小時仔細地看,但也一定要預先做一些功課才能看到其中的線索。
專業嘉賓:朱鑫意
平面設計師
當國內的平面設計師淪陷在“logo拉大再拉大”的泥潭無法自拔的時候,三木健給設計師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以嚴謹的設計推導路徑來展開設計,而不是專注于視覺美或不美。當然,三木先生的設計成果也是極美的。建議設計師去看這個展覽,同時更推薦甲方爸爸們和準備做甲方爸爸的人們,去看看這個展覽,提高審美,凈化心靈。藥效極強!
觀眾畫像速寫
人群:建筑系高校在讀生(若干)
特征1:因為就讀專業的原因,對建筑系及其相關領域的展覽有特定關注(“一般建筑展我們都會去看,像這個平面設計展跟我們也有很大關系,所以也很有興趣。”),也因此對滬上集中舉辦這些展覽的特定場館有所偏好(“經常去的有PSA,那里經常有建筑展,還喜歡去的有龍美和余德耀等。”)
特征2:對于學生族來說,單人票價50元是價格敏感度的臨界點(“我們學生一般是有半價優惠的,50元以下都可以接受,像現在有個展單人票200元的基本就不考慮了。”)
特征3:作為“半專業觀眾”,展覽衍生品中會關注藝術家的畫冊、作品集等出版物
賈布
“和賈布看展”發起人,特展研究專家,策展人,喜布文化創始人
很難想像,這樣的一個高品質的展覽,最初的源頭,不過是針對一群大(wu)一(zhi)新(shao)生(nian)的設計思維啟蒙課。從零基礎開始,用蘋果來復盤設計的生產過程,并展了以這套看似亂開腦洞、實則嚴謹科學的“蘋果思維”所設計出來的高品質作品。
作為一個脫胎于教育項目和書籍的展覽,“APPLE+”還帶有挺明顯的教科書氣息。把文本性內容轉換成體驗性的展覽,這本身就是展覽策劃上的一個難題,“APPLE+”的嘗試頗值得借鑒。
展覽來源:針對大一新生的設計啟蒙課
三木健是一位日本設計師,以平面設計為主要工作方向。2012年,他在任教的大阪藝術大學開始“蘋果課程”的嘗試,這是一個以培養大學設計專業一年級新生的設計思維為目標的課程。所謂蘋果課程,是以蘋果為起點,通過理解、觀察、想像、分解、編輯和可視化等6種方法,圍繞蘋果母題進行各種發散與探索,從而讓學生理解何為設計思維、設計創造、設計傳達以及設計學習。 這個過程中,三木健積累了大量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實物,并將之制作成了極具藝術感的教具。
“蘋果課程”推出后,立刻受到各方重視,一家瑞士出版社請三木健將教學內容編輯成書并出版了《APPLE》的英文版。隨后,位于東京的平面設計畫廊ggg將三木健的“蘋果課程”變成了展覽“APPLE+”。2016年,三木健因這個展覽的海報而獲得了龜川雄策獎。龜川雄策獎在日本的平面設計領域具有極高的地位,每年只評一個,評選對象是設計作品而非設計師。雖然獲獎的是這張大蘋果套小蘋果的視錯覺海報,但顯然,龜川雄策獎所認可的更是海報背后的一整套關于設計思維的方法論。

獲獎后,以第18屆龜川雄策獎紀念展的名義,“APPLE+”先后在東京G8美術館以及其它幾個日本城市巡展。
所以,這個展覽的來源路徑是:教育-出版-展覽。而展覽的內容則是三木健的大量教具和以文字形式輸出的理念,以及他的其它設計作品。
展覽內容:結構完整的腦洞
展覽結構分為三大塊,“APPLE+”的設計思維方法論(教學部分)及相關設計、三木健的商業設計應用案例,以及互動部分,這三個部分分別位于MoCA的一、二、三樓。
在設計思維部分,三木健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觀察一個蘋果?如果說觀察顏色和氣味是常見的思路,那么從長度和面積著手觀察一個蘋果就讓人腦洞大開了。

此外,用牙簽來畫蘋果、根據蘋果皮的形狀來涂鴉、找100個與蘋果相關的詞、以蘋果為主題的一筆畫……與蘋果設計思維相關的13個主題詞,各自拓展出一整套從開腦洞、到編輯、到最后以優美的方式進行可視化呈現的完整脈絡。


顯然,蘋果是三木健所指定的那個起點和載體,它可以置換成梨、水,或者杯子,所帶出的設計思維方法論是一樣的。
下圖這些非常具有形式感的“裝置”是三木健的教具。

其它從設計思維的方法論引申出來的設計,多說無益,直接上圖。

展陳設計:把觀眾上下樓的垃圾時間也用起來
展品基本來自三木健在日本的成熟展覽,但是在原來的展陳基礎上,又進行幾項非常值得稱道的改進。
關于設計思維方法論部分,13個主題詞,在日本是以展墻的形式展現的。在上海,則變成了13個展柜,觀眾的觀展行為從站立平視變成了傾身俯視。
這個展陳上的變化,首先是形式感上要比日本那一版顯得更加生動,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大客流時的觀眾擁堵問題。如果展品是單線布局,觀眾只能排隊(想像一下排隊打自助餐的場景),觀眾流動速度以走得最慢、看得最仔細的那個人為準,看得快的只能等看得慢的。把展品分散開來,每個展柜周圍可以容納更多觀眾,觀眾不必排隊,選擇也更加靈活。

不過有點搞笑的是,這些展柜都做成了箱蓋打開的箱子形狀。我知道你要巡展,展品要便于搬運還要能妥妥地塞進集裝箱,可你有必要這么實誠地表現出隨時合上箱蓋準備撤退的姿勢嗎?
展陳設計上另一個亮點是對MoCA一樓到二樓之間那條環形玻璃坡道的巧妙利用。通常,這個坡道只是走道,觀眾在盤旋而上時可以俯瞰一樓的展品。展覽用展品中提及的“一筆畫”創作方法,將坡道另一側的墻面變成了一個長長的一筆畫展墻,不僅把觀眾上下樓的“垃圾時間”整合成了看展的一部分,讓觀眾能更深入地了解了“一筆畫”的趣味。

衍生產品:一道綠色的蘋果甜點
整個展覽開發衍生品的種類比較多,品質感也把控得不錯。除了手機殼、T恤衫、膠帶等這些展覽衍生品的標配,商店里最重要的應該算是那本《APPLE》中文版的書了(展覽開幕式時也同時做了這本書的中文版首發儀式),這肯定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展覽畫冊,如前所述,某種意義上,說展覽是書的衍生品才對。

配合“APPLE+”,位于MoCA三樓的餐廳推出了一道綠色的蘋果甜點,外層是青蘋果皮制作一層糖霜,里面是奶酪和冰霜。事實上,配合展覽內容推出相關主題的菜式或甜點一直是MoCA餐廳的特色,2014年草間彌生的展覽時也曾推出過帶紅色波點的甜點。

宣傳推廣:零差評口碑
網絡上能搜索的內容多是新聞統發稿的各種變體,且發布時間集中,這說明展覽開完新聞發布會之后,就再沒有有計劃的推廣動作。在iMuseum、VART、在藝等幾個主流藝術和展覽類的平臺上,“APPLE+”幾乎保持了零差評的水平。而幾個與主辦方合作的票務渠道中則是零提問、零評論、零互動。
相較于展覽本身的品質,主辦方在宣傳推廣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停留在以前那種開完新聞發布會就聽天由命的思路上,對于展覽期間的自然傳播和口碑管理并沒有進行主動干預,滿臉都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粗放式自信(或者是粗放式疏忽)。
主辦機構:國企搶灘文創特展
展覽的主辦方是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這是一個擁有60年歷史的老牌國企,主要從事陳列展示、建筑裝飾等方面的業務。在博物館展陳領域,上美最著名的案例包括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玻璃博物館以及上海電影博物館等。
特展是上美新增的業務版塊,品牌名定為DNA,取Desigh and Art之意。“APPLE+”是DNA引進的第一個特展,并且已經與三木健設計事務所簽定了5年的合作協議。
特別提出主辦方的話題,是因為從2016年下半年以來,大量國企開始進入特展行業,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除了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還有上海貿促展覽展示有限公司、華茂國際展覽(上海)有限公司,以及淮海集團、衡山集團旗下的相關企業,都在這一兩年間涉足文創特展行業。
(END)

【和賈布看展】
和賈布看展每個月會挑選幾個展覽,邀請在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作為專業嘉賓,用他們在行業中豐富的知識積累與見解,為觀眾打開與展覽內容相關的知識之門。而作為展覽專家,賈布將從展覽結構、推廣策略、衍生商品、票務管理以及現場服務等多個方面作出專業判斷。每個展覽還會通過微博和微信公開招募幾名看展愛好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