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黃家林談外祖父趙元任:好玩兒的大師
在趙元任的外孫黃家林眼中,趙元任是一位語言學大師,同時也是作曲家、翻譯家、科普先行者,他終生追尋真理,追求寧靜、淡泊、與世無爭的生活,是最能接受新科學、新觀念、新工具的人文學者。在他充滿探索精神的一生中,涉及了包括數學、哲學、物理學、心理學、天文學、音樂、語言學、戲劇、攝影在內的諸多領域,他總是用好奇的心態從事研究。
作為中南大學教授、工程師,黃家林從事過諸多嚴謹的專業研究工作,并非文史相關,參與整理出版趙元任的影集則是受母親趙新那的影響。母子二人合作整理完成的影集《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收錄數百張由趙元任拍攝的珍貴照片,一方面記錄趙元任先生治學的一生,一方面也為當時的中國和世界留下了生動的視覺記錄。關于影集名字的由來,黃家林表示曾與陳來先生討論過,他認為好(hǎo)玩是別人看著,好(hào)玩是自己喜歡,因此任何一種讀法都可以。

《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趙元任攝,趙新那、黃家林整理,商務印書館,2022年4月
黃家林教授于6月7日應邀在中南大學做了題為《好玩兒的大師——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講座,講座由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彬召集和主持,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開展。講座中,黃家林教授圍繞趙元任先生以及現代以來與其有關的人和事進行了講述。以下內容整理自黃家林教授的報告。

黃家林先生講座現場
趙元任與照相機
趙元任從小對新鮮玩意兒感興趣。他到美國留學后,很快就跟同學一起買了一部照相機,從此迷上了攝影,與照相機相伴一生。趙元任先生以拍照的方式,留下了近一個世紀的數千張影像資料,記錄下他治學的一生,也為中國歷史留下了生動的視覺記錄。抗戰時期,趙元任夫婦決定將照片日記寄到美國托同學保管,此舉使得大量珍貴史料得以保存。

1911年趙元任在康奈爾大學校園
1910年趙元任參加清華游美學務處第二批留學美國的公費留學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1934年3月,胡適從竺可楨那里得到了第二批公費留美學生名錄榜,請章希呂先生抄錄后,希望能作為教育史料保存下來。黃家林先生先是向聽眾展示1959年3月趙元任在臺灣參加清華第二批留美學生(1910年招考)同學會的照片,照片包括趙元任、陳伯莊、胡適、程遠帆、周象賢、楊錫仁六人;后又展示了清華第一批(1909年招考)和第二批留美學生在臺灣聚會的照片,梅貽琦、胡適也在其中。黃家林先生為照片中的人物標注了對應的考試批次和名次,這讓聽眾對當年的歷史和人物有了更加準確深刻的認識。
趙元任的日記
捐贈給清華大學的趙元任書稿清單包括日記、食譜、論文、零散資料、書和錄音帶。趙元任從1906年開始寫日記,除了因生病或戰爭等原因中斷了少數幾天外,一直堅持到去世前不到一個月。他的日記里既記有很多有趣的記事,也有不少流水賬(尤其是后期的日記)。趙元任的日記原件(約8箱)保存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Bancroft Library,該圖書館可以提供給讀者查閱,但是不能借出。

捐贈給清華大學的趙元任書稿清單
趙元任第一次寫日記在1906年4月15日,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日記中經常會有一些他自創的符號和音符。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飛機失事當天趙元任也寫了日記,他在當天新聞報紙上的報道上標注:(其中一名遇難者)“是徐志摩?。。 ?span style="color:#999999;">(見下圖)。他一生中最后一篇日記是在1982年1月26日寫的,該篇日記最后一句話是“起遲,上午睡一覺,下午又睡一覺?!?/p>
趙元任日記
趙元任與中國科學社
從現在國內公開發行的資料來看,都認為中國科學社是在1915年10月25日成立的。其實根據趙元任的日記,在1914年6月10日(星期三),由胡達、周仁、趙元任、秉志、章元善、過探先、楊銓(楊杏佛)、金邦正、任鴻雋等9人為發起人在任鴻雋的房間里開會,決定在美國康乃爾大學創辦科學社(后改名為中國科學社)。這群年輕人,他們認為祖國之所以孱弱,莫過于科學不發達,所以請朱少屏在上海負責出版《科學》月刊,旨在“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

1914年,中國科學社的部分成員在美國合影
1914年8月11日,趙元任在日記里寫道:“晚上召開‘科學會’董事會,我主持。擬出會議章程,選出董事,任鴻雋被選為董事長,我被選為秘書,秉志,會計。余下兩位董事為胡明復和周仁?!秉S家林先生認為,從這時起,中國科學社就正式成立了。191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社的部分成員于美國紐約州綺色佳合影。后來,蔡元培先生為《科學》創刊題詞,趙元任先生為《科學》創刊號創作鋼琴曲。
黃家林先生展示了從1915年到1918年《科學》(創刊號)的特目,其中包括用數、永動機、催眠術解惑、音樂等板塊,從特目可以看出趙元任的投稿數量之多和興趣范圍之廣。

趙元任收藏的《科學》雜志合訂本四卷

講座現場
關于趙元任的投稿,黃家林先生分享了一則有趣的故事。1915年9月,趙元任轉學到哈佛大學,當時楊杏佛是編輯部長,他在康奈爾主持編輯工作,常向趙元任索稿。曾寫有一首打油詩寄給與趙同在哈佛的胡明復:
《寄胡明復》
自從老胡去,這城天氣涼。
新屋有風閣,清福過帝王。
境閑心不閑,手忙腳更忙。
為我告“夫子”,《科學》要文章。
(注:“夫子”是趙元任的綽號)
趙元任見詩也回他一首:
《寄楊杏佛》
自從老胡來,此地暖如湯。
《科學》稿已去,“夫子”不敢當。
才完就要做,忙似閻羅王。
幸有“辟克匿”,那時波土頓肯白里奇的社友還可大大的樂一場!
(注:“辟克匿”:Picnic,野餐;肯白里奇:Cambridge,劍橋)
趙元任說長沙話
在陪羅素坐船從南京到長沙的途中,趙元任跟同行的湖南方面的贊助人楊端六學說長沙話。10月26日晚,趙元任用學了不到一個星期的長沙話給羅素的講演做翻譯。會后,一個聽眾上來問趙元任:“您是哪個縣的人?”,以為趙元任是個官話講得不好的湖南人。
趙元任與地球背面的人通話
1939年6月21日是趙元任夫婦難忘的一個日子。據趙回憶,6月20日Harold Smith先生邀請他們夫婦兩人到檀香山北邊Kokohali看他自己組裝的一個業余電臺。Smith 已約好將于21日與趙元任的朋友、廣西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李所長對話。趙說,看見 Smith 組裝的又大又粗糙的一堆玩意兒,Smith搬搬這個開關,動動那個按鈕,便開始呼喚: “Hello! this is K6OQE, hello! this is K6OQE.”
但多次呼喚也沒有聽到李先生的回音。正當Smith 先生開始收拾東西準備回家的時候,忽然聽到來自昆明的電臺里似乎在呼叫: “Calling Mr. Chao Yuen Ren, Calling Mr. Chao Yuen Ren.” “This is Tsing Hua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station, Kunming calling Mr. Chao Yuen Ren.”趙元任覺得呼喚人的聲音熟悉,他與夫人從呼喚人的口音斷定是清華大學物理系任之恭的聲音。于是趙元任向對方通告了自己的姓名,雙方都覺得十分驚訝。
后來趙元任在Family of Chaos書稿中也提及這次通話,他說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與地球背面的人直接對話是個了不起的經歷:“talking with people in the antipodes is a great experience.”而任之恭在他的回憶錄中也記錄了這次不可思議的空中談話,不過將時間錯記成了8月。
趙元任與炒雞蛋
二戰期間,美國大陸的食品供應比較緊張。楊步偉看到美國人把很多很好的食材都扔掉了,覺得太浪費,很可惜,于是在一些朋友的鼓動下,寫了一本怎樣利用各種食材和配料做中國菜的書,書名叫“How To Cook and Eat in Chinese”。但美國人做事很叫真,凡事都講究量化,教美國人做菜,不能說放一勺鹽,必須說放多少克鹽,美國人才聽得懂,學得會。為了寫這本書,楊步偉買了一套量具,把書里所有的菜至少做了一遍,把各種食材和配料的用量記錄下來,書里還對各道菜的吃法和文化背景進行了介紹,才最終寫成了這本書。這本食譜由胡適和賽珍珠作序,出版后,楊步偉還多次應邀在電臺介紹她寫的食譜。
楊步偉用中文寫的這本書,然后由親朋好友翻譯成英文,而趙元任堅持要經過他的過目和修改后才能發表。可經過他的修改后,這本書的英文就帶上了學究式的趙氏風格,以“炒雞蛋”這道簡簡單單的菜為例,把鍋鏟寫成了“一個帶把子的金屬薄平板”,使人看上去忍俊不禁。

講座中
黃家林先生向聽眾展示了趙元任“炒雞蛋”的手稿:
炒雞蛋(Stirred Eggs)
(以下為楊步偉說)
炒雞蛋這份兒菜可以說是用最普通的材料、用最普通的做菜方法、每天都吃的最普通的菜。學做炒雞蛋可以說是做菜技術的ABC。由于這是我丈夫唯一能做好的菜,而他還說要么就不做,要么他就做的好,那我就讓他說說炒雞蛋是怎么做的。
(以下為趙元任說)
取6個平均大小的新鮮雞子兒(因為這是我炒雞子兒時一次炒的最多的數目),
3 克食鹽(或者以4克臺面用鹽代替)
SOc.c.新鮮油(大約相當于4平調羹的油)
1根大約30cm長的中國蔥(如果沒有中國蔥可以用大蔥代替),直徑約7mm(這個配料是任選的)
打碎有殼或沒脫殼的雞子兒的方法就是用一個敲打另一個,隨便什么順序都行(注:由于將兩個雞子兒碰撞時,只會有一個碎,因此需要取第7個蛋用來打碎第6個蛋。如果第7個先碎而不是第6個,也是常有的事情。一個辦法就是用第7個蛋,把第6個蛋放回去,另一種做法就是,把數數字的過程推后,等第5個雞子兒被打碎之后,再碎的那個雞子兒就叫做第6個),但一定不要忘記擱一個碗在下面接蛋殼里掉出來的東西。用一雙筷子又快又使勁地打這碗里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打雞子兒”動作,這一動作當然不只是就做一次,而是要反復多次。
檢查這道菜是不是做得好,觀察吃這菜的人。如果他發出雙唇音鼻音,帶有慢慢降音的聲調,意思就是菜好,如果他反復地發出 yum 的音節,就是說這道非常好——Y.R.C.注。
(以下為楊步偉說)
炒雞蛋實際上很容易做。 做比講怎么做容易得多。當不速之客來時,上這道菜非常方便。記住,只有用豬油或其它動物油做這道菜才合適。所以要趁熱吃,不吃剩的。
楊步偉在《雜記趙家》一書中曾提到,1944年胡適到哈佛大學講學半年,幾乎每天都要到趙家至少吃一餐飯。胡適有個嗜好,喜歡吃大塊的肉,可二戰期間計劃供應的牛肉根本不夠他吃的。楊步偉每天做紅燒馬肉給胡適吃,還把多買的馬肉做成肉松,讓胡適帶回去下酒,胡適吃后直呼好吃。
之后,黃家林先生向聽眾分享了一則趣事:有一天,趙家請胡適到哈佛大學的教工食堂吃馬排,胡適吃完之后說:“別的倒還好,就是馬肉有點酸。”楊步偉大笑說:“你在家里吃了好幾個星期的馬肉,怎么沒聽你說馬肉酸?”胡適想了半天說:“還是中國菜好吃,而且趙太太做的更好?!?/p>
“炒雞蛋”的相關圖片
趙元任的部分證件原件
黃家林先生向聽眾展示了趙元任先生的部分證件原件。二戰期間,別的人都是從國外往國內走,而趙元任是從國內往國外走。但實際上,趙元任在美國為國內賑災募捐,做了很多事情??箲饎倮?,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表彰趙元任在抗戰時期的勛績,特頒發了勝利勛章一枚。后來,國民政府派趙元任為中國參加聯合國教育文化會議,并頒發代表狀。


趙元任的證書
講座之后,湖南大學湯志輝老師首先就趙元任先生日記出版的計劃發言提問。黃家林先生認為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沒有相關背景和語境的人很難看懂;母親趙新那曾經花一年時間整理了趙元任一年的日記,大概只整理出70-80%。有很多日記是用英文寫的,翻譯難度很大,目前沒有出版計劃。黃家林先生還分享了他與外祖父的兩次會面經歷,分別是在1973年和1981年。1973年,趙元任夫婦在闊別35年后回國探親訪問,黃家林先生一家先到廣州接應,未果,后來又趕到北京才得以見面。1981年,89歲高齡的趙元任由趙如蘭、趙新那、趙小中三個女兒陪同再次回鄉探親。
線上聽眾對《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影集出版前后的故事頗感興趣。黃家林先生說,影集整理最先是由母親趙新那開始的,后來看到母親白內障,需要戴著四百度的眼睛,拿上放大鏡和手電筒才能勉強工作。趙新那女士“玩命”式的決心影響到黃家林先生,兩人一起用照片把事件串起來,共同講述影集背后的故事。黃家林先生表示,照片整理前后花費了近十年時間,除了目前的學術篇,之后還會有“風光篇”、“家庭篇”及“伯克利歲月篇”三本影集陸續問世。黃家林先生特別講到,辨認圖片的艱難,尤其是二十年代之后,照片上幾乎沒有記錄任何信息。趙元任先生曾將一張教堂的照片錯寫成了“巴黎”。黃家林先生表示,他看到這張照片左下角有用瓦做成的屋頂,而瓦是中國特有的,于是進行了大量的圖片對比和資料查找工作,最后確定圖片所在地是“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
中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潔在線上對黃家林先生一家向圖書館、檔案館所捐贈黃培云院士相關書籍資料表示感謝,并談到當時上過趙新那老師的課,希望能獲得趙新那老師目前還遺留的物件和資料;還說起《黃培云口述自傳》所記載的“吃柜子”典故。黃家林先生則表示,放冰棍的兩個廣口保溫瓶和碗柜,應該還在。
現場有同學問及看起來比較特殊的家庭對黃家林先生是否有影響。黃家林先生分享了自己兒時對航空知識的興趣,回憶起父親黃培云為其借閱相關書籍的經歷。但當年因為海外關系的緣故,大學不能報考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同時,由于父親的工作需要保密,所受到的家庭影響主要集中于小事,父親當年所工作的內容很多并不知曉。
最后由易彬教授做總結發言。一是感佩趙新那女士和黃培云院士作為理工科學者耗費七八年的時間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趙元任年譜》,而黃家林先生作為工程師,又花了大量時間精力協助母親整理趙元任先生遺留的照片和文字。這無論對其家庭還是學界都是一種薪火相傳的精神財富。第二,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我們大多聚焦于文字,但近年來學界逐漸認識到圖片的重要性,看圖識人的工作正在逐步應用之中。從這個意義來說,《好玩兒的大師——趙元任影記之學術篇》乃是一種出版典范,印刷精美,圖片豐富,而且每一張照片都有關于人物和背景的說明。這些生動可感、信息豐富的圖片打開了我們認識趙元任先生和現代中國提供了新的路徑。第三,新的相關研究工作確是充滿難度,但還值得期待。將要出版的另外三本趙元任影記自不待言,趙元任先生的日記,目前可能沒有條件出版,將來說不定也有機會影印出版。這些出版物無疑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前景和可能。

黃家林先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