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老社區更新樣本背后:建立多元參與機制,維護需社區共治
原來這里書報亭、彩票亭混雜,環境臟亂差,亂停車嚴重,三個月的改造后,上海市長寧區金鐘路平塘路路口如今成了帶木椅的小廣場(以下稱“金和平廣場”),色彩亮麗,空間井然有序。
有別于“大拆大建”這樣的“外科手術”,類似的小小改造,則像“微創手術”一般,范圍不大,但效果卻很明顯,可以激活一片區域的活力。發展進入新時期,上海正迎來越來越多這樣的微更新。

2016年,上海市規土局推出“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至今已有22個試點項目在全市展開,今年暑期完成改造的金和平廣場,正是其中最新的典范之作。
但在試點之外,值得審視的還有很多問題。如果要大面積鋪開,城市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設計力量支撐?改造后的運維誰來負責?在金和平廣場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副教授華霞虹看來,這甚至比改造本身更重要。
“沒有內在機制都是不長久的。”上海市嘉定區文廣局原局長、社區運營商“社鄰家”創始人閆加偉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如何建立起多元參與的機制,是上海城市微更新亟須破解的難題。

北新涇之變
位于上海市長寧區的北新涇社區雖然歷史悠久,早在南宋就已見記載,但如今相對市中心,資源并不算豐富,轄內多是建造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老小區。
“北新涇既有條件比不上歷史街區,又不是新社區,又老又小,”華霞虹說,雖然這里生活氛圍良好,但是缺乏物理空間,加之人行道停車嚴重,上下學高峰期路口總是一片混亂。
改造是一個不小的難題。華霞虹和8位同濟學生花了兩周時間調研,梳理北新涇整體空間的變遷,金鐘路沿街功能,特別是各類人群對空間現狀的意見和改造需求,最終定下“留得住腳步,留得下記憶”的方案。
在金鐘路平塘路路口東南角,團隊縮小了超市門前的臺階,留出了更多的步行空間。小廣場整體抬升了30厘米,隔離人行道,杜絕了亂停車。新增的6把長凳是迎著中學放學時的人流方向擺放的,采用木質,冬季也不會影響坐感。
類似的設計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在路口西北角,搭建起英文字母的圍欄,隔出愜意的小廣場,看似簡單,但解決了亂停車的問題,將空間還給了行人,而這個需求是得到調研問卷驗證的。

這些細節也顯示出,微更新不僅僅是簡單的美化,而是在有限的經費內,通過對物理空間的專業改造,準確地解決問題,如調整交通秩序,完善社區功能等,從而塑造社區活力。
事實上,從主干道到路口、圍墻,再到社區內部的廣場、樓道,近兩年類似的改造,在北新涇已有約20處,多處也入選了上海市規土局“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從而得到專業設計力量支持。
在新涇一村,健身花園前不久剛剛完成了改造,重新劃分了區域,用彩色瀝青鋪設環形步道,開辟籃球場,四周安置了更多的長椅,既不影響鍛煉者,又提供了更多休息座位。
居民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改造后最顯著的變化是,健身花園從以前老年人鍛煉的場所,變成了所有居民都愛來的地方,這促進了社區內部不同人群的交流。
來自社區的設計師
目前,上海社區的微更新仍在起步階段。
上海市規土局總規劃師許健介紹,2016年上海市規土局推出“社區空間微更新計劃”以來,已有22個試點項目在全市展開。規土局也為設計師了解社區痛點,社區尋找合適的設計師、施工團隊專門搭建了平臺。
“城市中量大面廣的社區空間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開展社區層面的公共空間重構,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激發微社區活力,是提升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許健說。
正是通過規土局搭建的平臺,華霞虹參與到了北新涇社區的改造中。她居住在北新涇附近,孩子曾在西延安中學讀書,四年里每天都要經過金鐘路平塘路路口。

“如果我不是社區一員,可能就不會參與了,”她說,微更新雖然工程量不大,但是設計建設其實很繁瑣,工作邊界亦不清晰,需要和各個部門、居民、商家溝通、協商,要求設計師非常了解社區。
譬如,金和平廣場改造中,原本坡道兩邊都設計有欄板,但因為一家商家反映擋住了光線,方案就需要緊急調整。無法全封閉的施工,如何保障施工進度和人員安全,也是一個難題。
甚至時間不巧,華霞虹也無法來主持這個項目。她平時在同濟教書,工作繁忙,只有在暑假,才有時間可以天天來工地,解決各種各樣突發的問題。
“這個事情也有很多機緣巧合,”華霞虹坦言,微更新項目設計費不高,卻需要大量投入,對專業設計師吸引力其實并不高,因此現在很多項目都依賴于設計師對社區的情懷,“基本上是公益的設計。”
細節美學時代到來之后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市里支持,街道主導下,各方積極配合,金和平廣場最終花了兩個多月時間,順利完成了改造。

試點工作顯現的效果,也正在體現出來。”以前推進艱難的工作變得水到渠成,從我們提合作,推實行,轉變為社區和公益組織主動聯系我們,談需求、求共建。“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上海論壇“上,許健在演講時說。
他舉例,徐匯區長橋街道體育花苑中心綠地在看到其他試點項目之后,主動聯系規土局,在規土局推薦下聘請了設計師,并采用規土局建議的“設計師負責制”,保障了時間進度和建設質量方面。
“城市細節美學時代已經來臨,”上海市嘉定區文廣局原局長閆加偉說,他同樣注意到了微更新帶來的變化。閆加偉今年從文廣局長位置上辭職,投身于社會創新實踐。

但在閆加偉看來,目前微更新主要由政府推動,這種自上而下的機制,尚面臨許多問題。“頂層設計上,要注重建立多元參與的機制。”他認為,微更新需要更多專業的社會動員機構參與。
“政府投錢,不是長久之計。投了之后沒底了,壞了怎么辦?”閆加偉認為,只有社區內部建立起自治機制,才能保證后續的運維,“大家一起商量出來的方案,大家才會覺得是我弄的,一起保護它。”
他介紹,像臺灣地區有專職的社區規劃師,對設計專業要求不高,有的是學廣告的,學美術的,甚至學社工但對設計感興趣,經過培訓后都可以上崗。“怎么在這些居民里面,發現熱心者,鼓勵他們參與,怎樣通過規則,形成共同觀點,找到領袖,幫助他提升能力,服務社區,都是很專業的事。”

在金和平廣場完成改造后,華霞虹最擔心的,也是衛生包干、綠化維護等后續的運維,“這實際上是需要居民自治的。”
也因為此,在改造完成后的金鐘路平塘路西北角,華霞虹策劃了“金和平誕生記”的展覽,希望周邊居民和參觀者都能更好了解,良好的城市空間,是不同社區群體攜手付出創建的。
“這樣的空間要長久造福社區,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珍惜和持續維護。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社區的主人,也是我們城市的一道風景。”華霞虹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