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加油!媽媽》:破除焦慮,難
教育題材電視劇已從此前的爆款時代,進入相對平淡的階段,觀眾經由一眾教育題材電視劇的轟炸,已經漸漸熟悉這一題材的敘事范式。不只是中國,東亞社會的韓國、日本也是如此,比如韓劇《天空之城》《頂樓》都創下收視紀錄,但之后的《high class》《憂郁癥》的收視率就不冷不熱。
教育題材電視劇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孩子受教育階段的差異上。比如《小歡喜》是高中階段,《小別離》是初中階段,《小舍得》是小學階段,而這一回正在播出中的《加油!媽媽》則是幼升小,孩子們都還在讀幼兒園。值得一提的是,《加油!媽媽》翻拍自2015年的日劇《母親游戲:她們的階級》。

《加油!媽媽》海報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社會,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關注如出一轍,雖然教育體制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狗血出深度的《天空之城》,溫馨日常的《小歡喜》,還是《母親游戲》《加油!媽媽》,它們在敘事上分享著兩個共同點。
一個是“內卷”。孩子從幼兒園卷到高中,而孩子卷的背后是家長們在卷。不同的電視劇往往呈現了內卷方式的不同。《加油!媽媽》更多聚焦的是,當一個普通家境的孩子“誤入”一所貴族幼兒園后,他和他的媽媽是如何遭到眾人“排擠”的。

張雨綺飾演一名單親媽媽
劇中的這所幼兒園,是當地最好的,也是最貴的幼兒園,一個月單單保教費就要8000元,每月伙食費780元,再加上書費、校服以及特色課程費,平均下來每個月要10000元。幼兒園每月的收費,已經超出中國絕大多數普通家庭的能力。

幼兒園這學費真不便宜
女主角“張雨綺”(該劇為群像戲,以演員名字加雙引號代表角色名稱,避免閱讀混亂)是銀行的普通職員,也是一名單親媽媽,家境很普通,陰差陽錯下,兒子獲得就讀當地最好私立幼兒園的機會,“張雨綺”最終決定勒緊褲腰帶讓孩子來這里插班,因為這一屆畢業的幼兒有很大的機會進入當地最好的私立小學。
貴族幼兒園的家長,大多數非富即貴。比如“吳越”,是當地著名律所的高級合伙人,收入很高。“董潔”,曾經是名護士,丈夫是小有成就的醫生,公婆的家底也相當厚實。“海陸”雖是幼兒園里諸多媽媽里倒數第二貧困的(倒數第一是“張雨綺”),只是她早就吃透了幼兒園的規則——窮人會被瞧不起,所以她一直打腫臉充胖子,天天在幼兒園的媽媽面前偽裝成“富太太”,實際上每天都是幼兒園最后一個走的——害怕跟女兒坐公交會被別人瞧見。

吳越飾演的媽媽,是一名律所的高級合伙人。
誤打誤撞進入幼兒園的“張雨綺”,成為眾多媽媽的排擠對象——媽媽們看不慣她的窮,也擔憂多一個插班生會擠走其他孩子的升學名額。媽媽們明里暗里貶損、排擠“張雨綺”。比如其他媽媽建了一個不包含“張雨綺”的小群,在群里聊“張雨綺”未婚卻有孩子的八卦;當“張雨綺”請求“吳越”拉她進群時,“吳越”直言:拉你進群了,她們馬上會建立一個不包括你的新群。

家長之間搞小團體
排擠媽媽就算了,家長們甚至會讓孩子排擠“張雨綺”的兒子,讓孩子別跟他玩,污蔑他拿了別人的東西,嘲笑他沒有爸爸……類似的情節自然是讓觀眾看得血壓升高,也足以看出內卷機制下,很容易造成對弱者的傾軋——畢竟內卷是打著競爭旗號的內耗。

“張雨綺”的兒子也遭到排擠
教育題材電視劇的這類情節,很容易招致觀眾“販賣焦慮”的批評。它當然有現實的因子,但也有戲劇性的放大,如此才確保較高的劇情討論度。《加油!媽媽》傳遞了焦慮,也試圖去紓解焦慮,“張雨綺”母子面臨的每一個困境,虎媽“張雨綺”都一一懟了回去。
教育題材電視劇另外一個敘事特點是,想象并放大上流階層的不堪,以一個和解的結局,給予中產階層心靈上的按摩。
具體來說,就是教育題材電視劇主要是中產階層的視角,目標受眾也是他們;所以劇中如果出現上流階層(像韓國教育題材都熱衷于刻畫韓國上流社會1%人群),其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一定是各種慘兮兮;雖然中產家庭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焦頭爛額,但他們一定擁有比上流家庭更“優越”的地方,比如恩愛的夫妻關系,更聰明更善良的孩子,等等。
《加油!媽媽》亦然。你看“張雨綺”單親媽媽,特別辛苦,可她其實又比很多媽媽們幸福。比如她的孩子更獨立、更乖巧、更善良,比如幼師“李澤鋒”給予她更多私下的關照,比如她的教育理念更正確、她最終會打動幼兒園里的其他媽媽……

李澤鋒飾演一名幼師,與“張雨綺”或有感情戲。
與之相對的,所謂上流階層的媽媽們,表面光鮮,背地里就苦哈哈了。比如“董潔”,家里有個惡婆婆,丈夫啥也不管,每次婆婆指責“董潔”,他就戴上耳機看球賽;比如“吳越”,成天在其他媽媽面前炫耀大兒子,實際上大兒子學習壓力很大,成績不斷退步,如果按日劇的拍法,大兒子最終還會有精神方面的困擾,讀幼兒園的小兒子也有重蹈哥哥覆轍的傾向……

“董潔”天天遭婆婆擠兌,丈夫又從不管孩子的事兒。
雖然影視劇里上流階層的孩子,要么人品有問題,要么在壓力下精神有問題;上流階層的太太要么在封建制家庭里,要么丈夫出軌……但這一切也許只是中產階層的“精神勝利法”。
電視劇很聰明地迎合普通大眾的心理,給觀眾帶來隱隱的報復式的快感,但這種精神上的勝利往往就局限于電視劇的播出進程,現實中勝利主要還是屬于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吳越”家問題也不少
這么說,倒也不是說中產媽媽喊出的那些大道理沒有用,孩子的善良、聰明、懂事沒有意義,恰恰相反,這些都是破除內卷的有效辦法:別人壓榨孩子,我選擇讓孩子自由成長;別人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什么都重,我選擇先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大寫的人……
只是,現在的問題是:口頭上反內卷,行動上馬不停蹄地內卷;嘴上認同“張雨綺”的那些育兒理念,實際上卻像“吳越”“董潔”那樣行動……也不能怪家長們是口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人,畢竟誰也不敢拿自家的孩子的前途去賭,“我是為了你好”既是孩子們的緊箍咒,也是家長們的枷鎖。只要這種矛盾的心緒在,類似《加油!媽媽》的電視劇就會源源不斷生產出來。
作為大眾文化產品,這樣的電視劇有其市場;只是,電視劇如果試圖提供破解內卷的思想資源,它首先得有超越既定敘事范式的勇氣。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