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見過王之渙韋應物墓志嗎, 西安碑林展出大量唐代詩人墓志
在西安碑林930周年華誕之際,“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kxwhcb.com)獲悉,“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志特展”10月29日開始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開展,展出了張九齡、王之渙、韋應物等多位唐代著名詩人的墓志,這也是這些唐代知名詩人的墓志首次集中展出。
同時展出的還有摹寫《蘭亭序》的馮承素墓志、柳公權撰《韓復墓志》、賀知章撰《楊執一墓志》、白居易撰《會王李纁墓志》、韓愈撰《李虛中墓志》、韋應物撰并書《元蘋墓志》、李商隱撰并書《王翊元墓志》。

墓志在隋唐時期是一種重要的祔葬品,是古代墓葬發掘中較多見的遺物,通常用于記述墓主生平及表達親友對逝者的贊頌及悼念之情。
在西安碑林930周年華誕之際,“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志特展”10月29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館開展,展出了張九齡、王之渙、韋應物等多位唐代著名詩人的墓志。本次展覽是唐代著名詩人墓志的首次集中展示,不乏近年考古新發現墓志的首次亮相,多數西安碑林藏詩人墓志也為首次集中展出。展覽以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唐代詩人墓志為主,并選調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國內十余家文博單位珍藏的48種唐代詩人墓志及相關展品。
展覽分為五個單元:上官婉兒的詩歌藝術、墓志上的詩人影像、詩人筆端流露出的撰與寫、詩人盧綸的家族墓志、墓志上的唐代挽歌。展覽力求突破傳統做法,通過專題單元的方式,以文物為主線,以相關人物的詩歌等文學成就為隱線,選擇唐代墓志中與文學關系較為密切的個體文物,傳播墓志在唐代文學中的獨特作用,并通過文物給觀眾更直接的文學觀感。



據西安碑林博物館專家介紹,此次展覽基本涵括了唐代詩歌各時期的代表詩人及各種類別,有在武則天至中宗時期于內政與文壇上“稱量天下”的重要女性上官婉兒墓志,其墓葬中出土的11件陶質文物;有官至宰相的文壇領袖薛元超、白敏中墓志,有著名詩人張九齡、王之渙、韋應物的墓志,有得到柳宗元提攜的安南籍詩人廖有方墓志,有為摹寫王羲之《蘭亭序》的大書法家馮承素墓志;有由詩人所撰文書丹的墓志,著名者如權德輿所撰《韋渠牟墓志》、柳公權撰《韓復墓志》、賀知章撰《楊執一墓志》、白居易撰《會王李纁墓志》、韓愈撰《李虛中墓志》、韋應物撰并書《元蘋墓志》、李商隱撰并書《王翊元墓志》;有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邊塞詩人盧綸家族人物墓志;有晚唐時流行于山西長治、晉中等地的挽歌墓志等。透過這些墓志或可呈現詩人的生命軌跡,使其模糊的身影變得鮮活而清晰;或可展現詩人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和別具一格的書法面貌;或可了解詩人家族的文化秉承與社會網絡;或可反映挽歌這一通俗詩歌形式從上層社會向民間普及的獨特現象。

張九齡墓志
主辦方還設置了墓志拼圖、唐詩拼圖、拓本打印、留言墻等游客互動參與游戲項目,以增強社會教育活動,給觀眾更直接的文學觀感。
西安碑林作為一座專題收藏古代石刻的博物館,唐代墓志在藏品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主辦方策劃此次展覽,讓普通觀眾“走進唐代歷史、領略文學家的生活世界”,緬懷唐代詩人與詩歌的永恒與不朽。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藏品系列中紙質類文物數量多達四千多種,其中古籍善本不乏珍品,為了更好地展示西安碑林的收藏,在“桃花依舊”展中,選取了多種館藏古籍善本進行輔助展示,除了增加展覽的可觀性,同時也讓歷來少為人知的碑林館藏古籍活起來,使展覽的學術性和觀賞性進一步增強。

【展品的故事】唐德宗欲廢科舉 是流行歌曲《義陽子》惹的禍?
擅長詩文的獨孤申叔與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關系密切。此次展覽中,首次展出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唐代《獨孤申叔墓志》,一段塵封的歷史事件由此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那就是“唐德宗欲廢科舉”,獨孤申叔就是當事人之一。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終止于清末。說到科舉制度的歷史,許多文獻中都會提及唐德宗“欲廢科舉”之事。據《新唐書》記載:“魏國憲穆公主,始封義陽。下嫁王士平。主恣橫不法,帝幽之禁中;錮士平于第,久之,拜安州刺史,坐交中人貶賀州司戶參軍。門下客蔡南史、獨孤申叔為主作《團雪散雪辭》狀離曠意。帝聞,怒,捕南史等逐之,幾廢時士科。”故事大意是,唐德宗的女兒義陽刁蠻任性,下嫁給駙馬王士平后,小兩口反目成仇。德宗于是把公主接回宮中關起來,駙馬則被勒令呆在家中,各自閉門思過。但雙方始終都不肯讓步,一直僵持著,后來德宗只好安排王士平去外地任職。王士平的門下客蔡南史、獨孤申叔便把公主與駙馬不和的故事編成一首流行歌曲,取名《義陽子》,到處傳播。歌中還以”團雪散雪"的比喻來勸兩人好和好散。德宗聞訊后大怒,將蔡南史等人抓來問罪,并準奮廢除科舉。不過最終只是流放了蔡南史、獨孤申叔作罷。
“這個故事看似言之鑿鑿,實際上卻經不起推敲。首先,蔡南史、獨孤申叔此時還是王士平的門下客,尚未考取進士,德宗沒有理由將此事遷怒于科舉制度。”有專家認為,墓志中記載,獨孤申叔死于貞元十八年(802年),年僅27歲。雖然未說明死因,但既然葬于長安,可以肯定不是死于流放。
2002年,西安碑林博物館從長安縣民間征集到獨孤申叔的墓志,這方題為“故秘書省校書郎獨孤君墓志”是由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撰寫的,這篇志文在《全唐文》中也有收錄。另外,《全唐文》中還收錄有大文學家韓愈的《獨孤申叔哀辭》。如果獨孤申叔是戴罪之身,柳宗元、韓愈即使同他交情深厚,恐怕也不敢公開作文追悼。既然獨孤申叔遭流放一事乃子虛烏有,那么整個故事的真實性便會大打折扣。這樣一來,唐德宗“欲廢科舉”之說也就不能當真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