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朱蕾:規范化肺功能檢查需普及,40歲后可定期做
“我胸悶透不過氣,是不是心臟有問題?”“我有哮喘史,除了服藥還要做哪些檢查?”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昂芏嘤泻粑膊?、心血管疾病的病人,除常規體檢外,應加做一個肺功能檢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主任朱蕾教授指出,很多患者對這項檢查的意義不了解,甚至有些抵觸。

事實上,肺功能檢查對于呼吸道疾病的早期診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只有三甲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可以做正規檢查,還無法推廣到基層;即使是一些三甲醫院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肺功能檢查結果的準確性與病友本人的配合、技師的操作是否規范、解讀醫生的理論知識是否扎實密切相關。
為此,中山醫院呼吸科結合臨床實際需求,完成了全國唯一符合現代要求的肺功能操作錄像,指導技師操作,并用于患者檢查前的宣教。對提高患者配合度、縮短檢查時間、簡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均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已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
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
在中山醫院的肺功能檢查的候診室,循環播放著醫院自制的肺功能操作錄像,在這里每年完成各類肺功能檢查達到6萬余例,醫務人員的操作效率、患者的配合程度及安全性顯著提高,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朱蕾教授指出,如今大家越來越重視體檢,但對肺功能檢查卻不太了解和重視。有的人感覺呼吸困難,做了各種檢查都查不出確切病因,其實很冤枉。事實上,肺功能檢查,在診斷和鑒別診斷中有特殊的價值。
《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將肺功能檢查和骨密度檢測項目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內容。肺功能檢查是評價患者呼吸功能的常用方法,在多種慢性呼吸系統疾?。ㄈ缏宰枞苑尾?、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病等)的診斷、治療和隨訪,手術耐受性評估,職業病研究,勞動能力鑒定,高原旅行評估及流行病學調查等方面均有重要價值。
通過對患者正常呼吸、用力呼氣或吸氣等動作的評估,以及氣體成分分析,可明確其是否存在通氣、換氣功能障礙,障礙的類型與程度,判斷呼吸功能損害是否可逆及損害的部位和性質。結合拓展項目,如動脈血氣分析、氣道激發試驗、呼出氣一氧化氮、誘導痰、脈沖震蕩技術、運動心肺功能、動靜脈分流測定、呼吸肌力、中樞興奮性等,可全面評價患者的呼吸功能。
近年來,我國呼吸系統疾病逐漸增多,如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而肺功能檢查的臨床應用,能夠盡早地發現和協助診斷病因,便于及時進行規范性治療,使患者經濟負擔和身體負擔都減輕。
“就拿慢阻肺來說,由于肺臟的代償能力極強,一般情況下,等到慢阻肺患者出現氣急癥狀,其肺功能常已經下降40%-50%,所以,我們提倡早預防早治療,在慢阻肺的診斷當中,肺功能檢查目前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在早期診斷中,需要加大普及肺功能檢查的力度。”
朱蕾教授說,“有些慢阻肺患者可能處于疾病早期,并不知道自己患病,這時可以做個自我評估,如果走四層樓比其他人走得慢或吃力,就要引起重視,來做個肺功能檢查。另外,有長期吸煙史(包括被動吸藥)或在家里長期用木材燒飯的女性,以及有慢性氣道疾病如哮喘或慢阻肺的病人,也建議在體檢中選擇這一檢查項目?!?/p>
另外,肺功能檢查還有利于非典型哮喘的診斷。非典型哮喘患者一般經過胸部CT等無法準確的診斷,經過常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對患者的精神和身體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肺功能檢查能夠協助判別非典型哮喘與其他病情相似的疾病,有利于患者針對性地進行治療,促進療效的提高。
此外,肺功能檢查還能幫助外科醫生合理地選擇手術和麻醉方式,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并能夠對手術治療的并發癥和危險性進行評定。
“中山標準”規范肺功能檢查
“肺功能檢查對于呼吸道疾病的早期診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拿慢阻肺來說,我們提倡在社區就進行慢阻肺的篩查,希望慢阻肺能夠像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一樣,在還未發現癥狀的初期就能夠開始干預和治療。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只有三甲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可以做正規檢查,無法推廣到基層?!敝炖俳淌谡f。
“肺功能檢查和心電超聲、X光檢查、心電圖等直觀的檢查不同。肺功能檢查的準確性和患者的配合度、技師操作的規范性以及醫生對繁雜數據、圖形的解讀功底密切相關。對于醫生來說,要有很強的呼吸生理學理論知識,才能對疾病有準確的判斷,這也是為什么這項檢測目前還未在基層開展的主要原因?!敝炖俳淌谶M一步解釋。
為此,中山醫院呼吸科每年針對全國的呼吸科醫生、肺功能檢查技術人員開展肺功能臨床應用與規范化培訓學習班, 注重呼吸生理、肺功能理論知識的講解和肺功能操作技術的掌握,強調科學性和實用性。培訓班還采取在線網絡直播的形式,惠及更多的醫務工作者。
中山醫院呼吸科于20世紀50年代率先在國內開展臨床肺功能檢查,建立了肺功能實驗室,自行研制了肺功能儀,出版了國內首部肺功能專著,制定了華東地區肺功能預計公式。隨著肺功能檢查的普及,其操作標準和診斷規范逐漸成為核心問題。中山醫院呼吸科通過總結數十年經驗,創立了一系列“中山標準”:驗證和修訂了1988年肺功能診斷標準,首次換算出“一秒率”的正常值,并在國內推廣;2014年出版《臨床肺功能》(第二版),并發表了正常預計值公式、操作指南和診斷指南。
朱蕾教授為呼吸科主任,創立并逐漸完善了以呼吸生理為基礎,以呼吸支持技術和綜合治療為核心的呼吸危重癥診治理論體系,代表作有《臨床呼吸生理學》、《臨床肺功能》、《機械通氣》、《體液代謝的平衡與紊亂》、《圍術期重癥監測與治療》等專著,其中前三部入選醫學界呼吸頻道“呼吸科必備17本專業書籍”,機械通氣再版四次,11次印刷。朱蕾教授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等發表的關于肺功能預計值公式的校準、肺功能診斷對策、常規肺功能測定操作標準和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專業論著等也獲得業界的高度認可。
朱蕾教授說,肺功能檢查不需要空腹,當天就能得出初步結果;復雜情況需專門人員核實、解讀,第二天發出正式報告。平時如果出現慢性呼吸道的各種疾病癥狀,不要急于用藥,先通過肺功能檢查等來明確診斷。檢查時要配合工作人員的指示,多數情況下,需要盡自己的最大力氣呼氣和吸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