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著瞧 | 班夫山地電影節來襲,都柏林文學旅行又有新花樣
Melissa 綜合編譯
第42屆班夫山地電影節于今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82部紀錄片和獨立電影將在為期一周的展映單元中亮相。它們將參與角逐包括“最佳山地短片”、“最佳山地長片”、“卓越創意”在內的五個獎項。
同期登場的,還有班夫山地書展、在班夫中心營地內舉行的高山藝術攝影展,以及一個位于硫磺山1000米海拔、由電影節組委會和運動服裝品牌Lululemon共同籌建的“快閃”瑜伽館。
1975年,登山探險家約翰·阿姆特(John Amatt)、席克·斯各特(Chic Scott)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旅游勝地班夫國家公園,發起了以登山為主題的班夫山地電影節。時至今日,班夫山地電影節憑借遍及各地的巡回展映活動及龐大的擁躉群體,已經發展為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獨立影展之一,有“戶外奧斯卡”的美譽。
近幾年,班夫山地電影節的展映規模、活動形式越發新穎多變。最明顯的變化,在于選片類型由早期的山岳文化、極地探險、環境保護,逐漸向人類學、人文及生活方式領域延伸,且電影節期間舉辦的活動,除常規的紀錄片講座、論壇、有向導帶隊的徒步、登山、漂流、攀巖等戶外體驗項目之外,亦增設了一系列面向文化游客群體的項目,如書展、設計展、攝影展等。

今年的電影節嘉賓陣容相當引人注目。金冰鎬獎項終身成就獎得主、83歲高齡的著名登山家克里斯·波寧頓爵士(Chris Bonington),攜尚未公映的個人傳記電影《波寧頓:登山者》在開幕首日亮相。知名獨木舟探險家、《國家地理》攝影師埃里克·波默(Erik Boomer)則帶來了他與另外兩名知名探險者莎拉·邁克奈爾·朗德利(Sarah McNair-Landry)、本·斯托克貝利(Ben Stookesberry)穿越格陵蘭島的紀錄影像《走進雙子冰川》。另有2016年金冰鎬獎得主尼克·勃洛克(Nick Bullock)、人類學家康斯坦夏·魯蒂(Constanza Ceruti)、野生植物學家道格拉斯·查威特(Douglas Chadwick)等四十位專家學者參與電影節期間的互動活動。

位于美國加州福爾索姆小鎮上的約翰尼·卡什小徑本周竣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這條為跑者、騎行者、健行者度身定做的戶外路線由柏油馬路、土路、地下隧道以及木造、石造橋梁組成,全長超過4公里,串聯福爾索姆老城區與美利堅河公園(American River Parkway),擁有俯瞰美利堅河支流及納多瑪湖的動人美景。
小徑的前半部分早于2014年完成。當時一起率先亮相的,還有位于橫跨福爾索姆湖的約翰尼·卡什之橋。這座木造拱橋的設計以福爾索姆監獄東門的瞭望臺為靈感來源,著名鄉村音樂人卡什曾于1968年在此舉辦演唱會,發行live專輯《福爾索姆監獄藍調》,并留下了一張以監獄為背景的經典照片。
約翰尼·卡什小徑的后半段深入迪格及莎朗·威廉姆斯牛仔公園(Digger and Sharon Williams Rodeo Park)。也是在這里,政府斥資逾三百萬美金對園內現有散步道進行延伸,同時還在沿線布置了一系列與公共藝術、音樂、演出配套的大型廣場,以及一個占地1.2公頃的黑衣人主題公園。

說到散步,恐怕沒有一個城市比都柏林更能喚起書蟲的癮。都柏林城中最具人氣的步行路線以Duke酒吧為起點,途經三一學院、O'Neill's 酒吧和古老的新教大教堂,旅行者可以在兩小時不到的時間里,信步走過王爾德、喬伊斯、葉芝、蕭伯納、貝克特等人的舊居,他們生前愛去的戲院、咖啡館、酒館之間,由此進入眾多文學巨擘的生活中。
近期,在非營利藝術機構Sing London的提案下,散落在都柏林街角及公園里的十個文學家雕像得以“發聲”,與訪客們在電話里暢談詩歌、戲劇、愛情與人生。這個項目名叫“會談話的雕像”(Talking Statues),初衷是以智能手機為媒介,邀請英國及愛爾蘭知名演員、作家基于名作家的生平軼事或創作傳統進行再創作,最后攢成一系列或搞笑或懸念迭出的段子,借著一通神秘來電,送給感興趣的旅行者。
值得一提的是,給王爾德“獻聲”的是大熱英劇《神探夏洛克》中莫里亞蒂教授的表演者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他會朗誦一段由布克獎得主、愛爾蘭知名作家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創作的“王爾德獨白”。
依照設定,旅行者需要親自來到每位文學家的雕塑前,以手機掃碼的方式接收來電,傾聽大師們“穿越”至現世的聲音。

搬去風景秀麗的地方長住,同時獲得一筆金額可觀的安家費,聽起來像是一種新型騙術,事實上卻是兩個意大利古鎮為了解決人口流失的問題推行的新政。
位于古里亞大區、毗鄰熱那亞的博爾米達(Bormida)在今年5月發布招募住戶的通告,當地政府稱將給任何一個愿意搬到這里生活的住戶提供2000歐元(合人民幣15000元)的“歡迎費”。本周,位于意大利南部普利亞大區的坎德拉小鎮(Candela)鎮長也發布類似聲明,稱將根據新入住者的家庭規模,提供不同程度的現金獎勵,金額最高可達2000歐元。
在1960年代,坎德拉擁有“小那不勒斯”美譽,小鎮居民數量一度達8000人以上,街上滿是游客和叫賣的商人。而今,這里只剩2700余人,年輕人傾向于前往大城市或海外就業,人口老齡化嚴重,故引起了政府的擔憂。
不過,坎德拉招募住戶的方式比博爾米達要審慎得多,新住戶若想獲得政府津貼,必須在當地就業,并且年收入不得少于7500歐元。鎮長尼古拉·加特(Nicola Gatta)在接受CNN采訪時稱,設定這樣的條款,主要目的是為了杜絕投機客假借移居的名義騙取政府津貼。
目前,坎德拉已經確認的現金獎勵計劃主要包括幾種:單身人士800歐元,夫婦二人1200人,三人至四人家庭為1500至1800歐元不等,超過四人的大家庭則可獲得2000歐元。除此之外,政府還考慮在稅收減免優惠,以及提供小額的育兒補助的可行性。
更多前沿旅行內容和互動,請關注本欄目微信公眾號Travelplus_China,或者搜索“私家地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