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漂流
所屬系列/疫情中的圖畫心理:嚴文華團隊(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撰文/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周末
運營/王云汐
在嚴文華老師的帶領下,疫情中我們做了一系列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活動,借著繪畫、音樂、照片等方式零碎記錄著60多天“奇幻”的漂流。這場沒有根的漂流,隨著疫情變化更換著方向,漂向了未知,也讓我看見了漂流中的自己。
摸索·in My Place(主題“我的春天”、“禮物”,封控近10天)
我并不擅長文字的表達,也體驗到文字因各種原因受到的限制,但好在還有其他方式。倘若你在這里遇到了漂流中的我,也歡迎你跟著我的圖畫,進入我的漂流體驗里。
因一些意外,我開始了一段漂流,畫下有限視野中“emo的春天”。從畫面左到右來看,左側是自由流動的曲線,是我未進入封控觀察點時自由自在的狀態。而畫面的主體則是借窗看到觀察點外的世界,一排排建筑物擋住了前方的視線,以及有幸見證從上芽、花開、花落的樹。此時的我并沒有其他人那么豐富的媒材,但還好有兩張來之不易的白紙和1支彩色圓珠筆,幫助我進行一定程度的表達。窗戶是彩色的,對應了不同時期內心的活動:濃烈的黑色代表開始的狀態,在一個昏暗的夜晚,帶著幾分焦慮來到陌生的觀察點;紅色是處于應激狀態,在這里慢慢摸清規則,適應生活節奏;兩天后的情緒則是一抹平靜的綠色,也在平靜中找到了生活的平衡點;淡淡的黑色則表示逐漸步入忙碌的生活正軌;藍色則象征著不斷增加的確診量...... 窗戶的下方則是一些記不清使用過多少數量的口罩,可能這是我在無奈中能盡力確保自己安全的重要步驟,要認真且仔細地佩戴好口罩。最后,在畫面右側是穿防護服的一群人,有沒日沒夜檢測的醫護人員,為我們辛苦奔波的校醫,還有勤勤懇懇去前線工作的同學等等,無形之中他們的存在也給我帶來了一些安全感。

圖1 emo的春天
在“禮物”主題下,我畫了“呼吸”的狀態,取名為“自由地流動”。呼吸本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在疫情中戴口罩的人們自在呼吸顯得有些奢侈。一呼一吸的周圍是流動的空氣,還有我閉眼隨心所欲所畫下的點。呼吸也是正念練習中頗為重要的部分,通過覺察呼吸的感受可以增進當下的覺察,接納各種情緒的到來。因此,我也希望把這份禮物送給所有人,愿大家都能自由地呼吸,享受當前的生活,好好地自我關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圖2 自由地流動
安頓?·Cry Cry Cry(主題“安頓”,封控近20天)
上海的疫情愈加嚴重,漂流的走向“撲朔迷離”,早晨數著救護車開過的次數,夜晚看著窗外透進的光,凌晨3點聽著此起彼伏的鳥聲,希望找到一套適用的“生存法則”......

圖3 夜里的光
喜歡衣服包裹的感覺,溫暖而有力,這是物理上感受到的安頓,但心理并沒有實感。
所有的
堵在喉嚨里
浮上來
又被按下去

圖4 安頓?
扎營·Sitting Here in Silence(主題“疫情中的我”,封控近40天)
微弱的光源下映著椅子的殘影,椅子背對著,似乎也是我在這段期間自省的過程。看到了人性的暗面,也看到了令人失望的現象,還發現疫情下自己脆弱、自我懷疑的一面。我積極地向外尋找資源,但似乎都沒有什么收獲,最終大多事情都以“沒有什么感覺”收尾。而那些發出的信號,也不會收到回應,可能這對于部分非封控狀態下且生活舒適的人來說,很難理解和感同身受,也逐漸不想向外表達了,開始更在意和自己對話的過程。而處于明亮光線下的椅子,正對著,像是一把咨詢室的椅子,以一個抱持、開放的狀態,迎接一些部分的到來。即使空間是有限的,但我也在此期間嘗試了一些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關懷的事,找回了一點“自我”。

圖5 Sitting in Silence on My Own
游離·Space Oddity(主題“情緒容器”,封控近60天)
釋放情緒的出口被堵著,大量的情緒堆積在一起,其中有太多復雜的感受,甚至也不易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出來。

圖6 游離
整體而言,畫面背景可大致分為兩部分,左下角由橙、綠渾濁而成,色調沉重,代表被污染的環境,已然不是一個安全的棲息地。另一部分是黃綠藍所構成的,色調明亮,是美好的新落腳點。左上角畫的是一個有堅硬防護、可自由穿行的飛行器。飛行器遠離了地球,麻木地游離在宇宙中,停留在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在合適的時候重返家園。它想有一個自在而寧靜的空間,帶著“space oddity”的聲音,遠離嘈雜,遠離人群。
駕駛艙內下著零星的小雨,雨是藍色、冰冷的,也是悲傷的。疫情似乎把人從高處推下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底,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間來回掙扎。當下的欲望已經很容易滿足,是吃飽一頓飯,是洗上一次熱水澡……看似是快樂的,但好像走向了另一種“麻木”。
艙內還容納了其他的情緒。紅色象征著生命,以憤怒為核心,也混雜了不滿。在疫情期間個人邊界被反復、得寸進尺般地破壞,做過嘗試但并沒有得到太多改善,還需要在有限的空間里忍受多方矛盾的涌現。下方的感嘆號則是鋪天蓋地的訊息。將紅色覆蓋著的是灰色,代表了無助,疫情之下有太多的無可奈何,一部分是自己體驗到孤立無援的感受,沒有被理解卻還需要承受無端的指責,另一部分是在此期間從四面不斷傳來的各種聲音。散落在周圍的紫色代表了焦慮與不安,是未曾停止的異常,是被不斷攪動的生活,也是很多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底部紅顏六色的線條則代表了不同群體的手,象征著感恩和溫暖。在這場防疫中,醫護人員、基層組織、志愿者們、物流保障者等等,穿梭在人群里,走在第一線。而上海也接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熱心支援。
當我寫到這兒時,我發現似乎疫情讓我體驗到更多負面的、更少的正向部分。可能是源于我過早地卷入再次嚴峻的疫情,在“風暴中心”待了太久,逃出漩渦又被吸入。所以此時我想以一種游離的方式,和疫情保持一點距離。游離也是一種漂泊感,在這段期間我未曾歸屬于哪里,只有我和我在一起的時候才是舒適的。繼續游離罷,等愿意時再讓思緒溫柔而堅定的回來......
結語
已經“漂”了60多天,大抵也會是我2022年特別的回憶,我并不知道還會漂多久,但我相信終將會有安穩回歸大地的那一天。
用心靈的語言表達自己
點評/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嚴文華
這位作畫者有著非常特殊的經歷:早在上海封控之前,就作為高篩人員進入了封控觀察點。而當她隔離結束的時候,又遇到了上海整體的靜默期,回到宿舍的歷程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這些圖畫、裝置作品和文字更像是她的心路歷程“日記”。每一個作品都對應著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作畫者的經歷非常獨特,沒有經歷過這些的人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但透過她的作品似乎離她的感受靠得更近了一些。
一方面是充滿了不確定的外在環境,另一方面要是她必須在有限時間里面完成的畢業論文,她的內在經歷著巨大的煎熬和壓力。我在她的作品當中看到了非常多的迷茫、艱難、不確定,但我同時也看到了她努力在做安頓心身的事情:作畫者感受到春天的到來,觀察著窗外,樹的發芽和花開花落。在我們做線上活動的時候,盡管她能夠用的媒材非常少,但她仍然參與到我們的活動當中,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不論她的狀況如何,她始終有可貴的感恩情緒,在從最初隔離點中對“沒日沒夜檢測的醫護人員,辛苦奔波的校醫,勤勤懇懇去前線工作的同學”,一直到最后一幅畫當中對“醫護人員、基層組織、志愿者們、物流保障者”的感謝。
不論她處于怎樣的情境中,始終沒有忘記作為心理學人的本色:她由呼吸聯想到正念、自我關照。在被轉運到一個陌生環境時,她用一張椅子來代表了咨詢室的椅子,借這樣的線索,用咨詢師的角色提醒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抱持和開放,從而讓自己有恢復了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即使在隔離期間,她也堅持做和心理咨詢有關的事情。這些事情幫助她建立和世界的聯系。
最能體現心理學人色彩的,是作畫者力圖理解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么,想把所有的情緒進行梳理,想要厘清、容納和消化它們,這需要她自己成為容器。盡管畫最后一幅畫的時候,作畫者仍然沒有很穩定地安頓下來,但是她已經建造了一個飛行器,象征著她擁有了自己情緒容器,雖然環境并不理想,但她擁有心理上的自由度。整體的圖畫顏色上鮮艷多彩,代表了作畫內在更豐富和積極的感受。
在她仍然身處其中時,她已在反思回顧,試圖理解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么,這需要清明和勇氣。作畫者擁有這種清醒和勇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