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03-2022,王心凌復紅史
原創 搜索下載一條 一條
王心凌這一波的熱潮,是一根埋了很久的線。
2003年,艾回唱片的歌手王心凌出道,
2004年,她用《第一次愛的人》開啟了大陸市場,
2022年,沉寂多年的王心凌
在《乘風破浪》第三季唱跳2分鐘,
用《愛你》翻紅。
但起伏的不光有王心凌,
還有大時代的我們。
在經歷無數小作文,
以及很多個“周一見”之后,
吃瓜群眾膩了,領教夠了流量的無聊。
然后,會在內心期待一次真正擊中內心的感動。
周杰倫、崔健、葉倩文、
王心凌、羅大佑、孫燕姿,
一次又一次地刷爆朋友圈,
我們在懷念什么?
有沒有可能,我們再重來一次?
撰文:金 雯
責編:倪楚嬌


▲
《乘風破浪》中,王心凌用《愛你》翻紅,制造了這個夏天的甜心傳奇
《乘風破浪》第三季第一集給到王心凌的只有2分鐘。
芒果臺以及一眾業內人士都沒有預料到:王心凌居然可以火成那樣,甜心教主居然能夠吸引那么多中年粉。
大家都低估了唱跳甜心的號召力,這一波的懷舊已經醞釀了很久,需要有一個更為廣泛的出口去爆破。
很多年前,有一個叫縱貫線的樂隊,集結了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羅大佑,“從臺灣流行音樂30年的縱貫線上呼嘯威風著馳過”,一個隆重的大回顧,是70后80后將老未老的一次懷舊預演,2009年到2010年,35場巡回音樂會,也是華語音樂一個華麗的尾音。
推陳出新的時候,是不會懷舊的。只有找不到好東西了,才會翻箱倒柜地倒騰過去。
這種濃重的懷舊氛圍持續多年,在2019年沖上了一個小高峰。《樂隊的夏天》,一個被網友譽為“大型樂手猛男落淚的懷舊節目”,60后馬東盤起了年輕時候的樂隊朋友,觀眾跟著翻出了年輕時追過的校園民謠、小眾樂隊。
然后是芒果臺30+姐姐重新出道,講了很多人生勵志故事,連姐夫都拉出來披荊斬棘了。懷舊還剩什么?
港臺流行偶像是一堆尚未開掘的富礦,他們是商業化的產物,經過充分競爭,品控穩定,銷售數據被充分驗證過,擁有廣泛受眾。誰不是看TVB電視劇長大的,哪個人沒有聽過《瀟灑走一回》,誰還沒有一盤周杰倫的專輯?大家在玩勁舞團的時候,應該都敲過王心凌的《Da da da》。
王心凌出道是少男殺手,粉絲基數扎實,在臺灣娛樂業在內地市場所向披靡的十年,從一線城市,一直下沉到四五線城市。時代飛速變化,很多時代細節被遺忘了,以至于大家忽略了翻紅的草蛇灰線。


▲
2004年,王心凌推出專輯《愛你》
2005年,“呵呵”還是一種憨笑。《世界是平的》是那一年的暢銷書。中國的網民數量在這一年超過了一億,網吧遍布中國大街小巷。
2005年是“手機隨身聽”元年,手機具備了MP3功能。當時的百度有專門的音樂搜索頁面,搜索對應歌曲可以直接下載。也是因為強大的MP3搜索功能,百度搜索引擎用戶快速超過了谷歌。
2005年,也是王心凌發行第三張專輯《Honey》的那一年,從此她被稱為“甜心教主”。這一張專輯,大陸與臺灣同步宣傳發行。
內地的80后90后可以算是第一波流行文化擁躉,他們人數龐大,是建國以來的第三波嬰兒潮。
當年的暑期檔其實并不在院線,而是各大電視臺的偶像劇,2001年的《流星花園》到2011年的《我可能不會太愛你》,臺灣偶像劇在大陸紅過10年。
這十年橫跨80后、85后、90后、95后,是內地整整四個年齡段的集體回憶。小學生和大學生都在看同一部《流星花園》、《天國的嫁衣》、《微笑Pasta》。能夠擊中情緒點的精神產品沒有那么多,還沒有出現明確的圈層與代際劃分。
瓊瑤劇那一代的粉絲交流還停留于書信,2000年后,追星擁有了網絡這樣的載體,同輩圈層的共振也更為緊密。
王心凌那首《Da da da》耳熟能詳,大家并不是通過唱片,而是通過玩“勁舞團”這款游戲把它聽熟的,節奏感強的華語金曲給玩家帶來了超級刺激的打拍快感。大江南北,網吧的鍵盤都被勁舞團少年敲爛了,他們在游戲中聽歌,交友,消磨青春荷爾蒙。
而這一代勁舞團少年共同做過的事情便是:45度斜上方自拍,裝飾QQ空間以及空間內矯情至死的文字,他們的火星文,哈韓哈日作為青年亞文化現象被廣泛討論。
多年后,當甜心教主的《愛你》在芒果臺重新響起的時候,一個個微胖中年拿著鍋鏟從廚房飛奔出來,當年他們可能是玩勁舞團的,在QQ空間寫過矯情文字,看過《微笑PASTA》的。作為中國流行文化的初代擁躉,實力不容小覷。他們能給周董打榜,也一定能讓回憶殺來得更加猛烈。


▲
常年保持40公斤的王心凌能翻90公斤輪胎
圖源:王心凌微博
當年的中二少年,如今的微胖中年,貢獻了回憶殺的一個梗:我們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當年的偶像明星也是,為什么能夠保持專業在線的營業狀態?因為他們一直沒有下線。
甜心教主很明白,人會長大,不可能永遠可愛下去,也不可能永遠當少男殺手,路線太窄。蔡依林靠“72變”從小女生變成了女王,路線一下子寬廣了。王心凌的嘗試不可謂不努力,但外界評價一直是轉型不成功,仔細梳理會發現,也閃耀了,只是像火花,一下就湮滅了。
2009年的專輯《心電心》請來了凱莉·米洛的團隊來打造電子舞曲,嘗試性感路線,雖然反饋不好,但在實體唱片轉戰線這一波熱潮中,在油管上點擊破百萬。
2011年的專輯《黏黏?2; 》曾經蟬聯2周唱片冠軍,當然只是在中國臺灣。
2012年《愛不愛》嘗試苦情情歌,其中的《匿名的安慰》拿下過iTunes的冠軍。

▲
《敢要敢不要》由日本造型師飯嶼久美子幫王心凌打造四種造型
2015年,新專輯《敢要敢不要》,嘗試大女主路線。在MV中她穿婚紗拿漢堡,令娛記不解,她貢獻了當年的金句:“主要看氣質。”
2018年王心凌重新做回甜心教主,但是做一個更加有沉淀的甜心,發行第12張專輯《愛。心凌》,其中的《大眠》在那一年被反復翻唱,成了短視頻神曲。但即便歌曲很火,王心凌本人也并沒有回到之前的熱度。
大家已經在一個新時代,臺灣與內地日益變成兩套評價體系。內地屠榜歌曲屠的都是QQ音樂飆升榜,而不會是iTunes冠軍。唱片行業已經從衰落到破碎,內地娛樂業快速上揚,并引領華語娛樂。
2004年的《超級女聲》帶領華語樂壇進入了選秀時代。大家都在追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這樣的本土唱將,是一人一票投出來的新偶像。內娛強大的消費力帶動的生產力,出現了《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綜藝,可以快速本土化全世界的娛樂消費形態,以往從歐美開始,到日韓,再從港臺傳內地的流行傳遞格局被打破了。
臺灣娛樂業的先發優勢不再,此消彼長從制作成本上最顯而易見。
臺灣電視劇20萬人民幣左右的制作費用,在內地只能做網劇。在某個臺灣媒體采訪里,嘉賓說起內地制作費,單是贊助費這一項,即便故意少說了一個零,還是引發了臺灣媒體的嘩然:這么多!
一個對應的數字是:2007年,廣東省的GDP就已經超過了臺灣省。在《甄嬛傳》出品的2011年,內地的GDP是9.3%的增量。
所以,王心凌能翻紅,一定不是靠在臺灣地區發行一張專輯,而需要通過像《乘風破浪》第三季這樣有影響力的內地綜藝,并且成立工作室,與星筑未來這樣的MCN機構有戰略合作,才能完成“甜心教主”回歸的閉環。


▲
2021年小巨蛋演唱會,與伍佰合唱《我會好好的》
許正宏/攝影
但是跑得很快不一定能贏。
娛樂產業說到底還是一個內容產業。烈火烹油時期跟風抄襲可以吃點紅利,女明星梳個大背頭穿上oversize西服就到處發通稿說“攻氣逼人”,反差萌、真性情都被當做“人設”來打造。熱錢退去,觀眾回過神來,還是想要一點撼動內心的真東西。
現狀就是:有舞臺有觀眾,但是演員空缺。連大S離婚都能像連續劇一樣反復上熱搜。吃瓜群眾嗷嗷待哺。而且在猛烈吃完一段時間瓜之后,突然發現連瓜都沒剩幾個了。
很多人開始考古綜藝,翻出《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以前的明星是假,但沒有假到一眼即知的程度。甜心教主王心凌上節目,說自己不高,拍戲全程就只能看得到男主的胸毛。現在大概沒有哪個偶像敢這么說。然而,你也不能都怪流量明星不講人話,某種程度上,有什么樣的觀眾,就有什么樣的明星。
2021年,王心凌與伍佰在臺北小巨蛋同臺合唱《我會好好的》,土味搖滾的伍佰老師曾經為甜心教主寫過歌,講失戀后還是要好好的,有點不和諧,卻又如此親切。時間本身的流逝是感傷的,甚至人生走下坡路這件事是必然的,但有了時間這層濾鏡,也會生出很多感動。
距離兩人上次同臺時隔15年,大家都各自經歷太多,甚至誰會想到,需要戴著口罩去聽演唱會。王心凌謝謝伍佰幫她寫這些經典歌,伍佰說謝謝你把它唱得這么好聽。王心凌說伍佰還欠著她的歌,伍佰說會好好寫歌,但是,他覺得新歌沒人聽,他建議王心凌去賣“心靈(此處諧音梗)雞湯”,他可以寫主題歌。
王心凌沒有去賣“心靈雞湯”,但是,在2022年的夏天,她貢獻了最濃的一碗青春雞湯。

▲
5月27日晚,孫燕姿舉行線上演唱會
未來未知,這個夏天也注定是一鍋懷舊雞湯。
孫燕姿唱起《遇見》,封控隔離中的我們在彈幕上大喊:學生時光回來了。當《綠光》響起,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無憂歲月。
羅大佑在花蓮的草坪夜空下唱起《戀曲1990》,已經并不是他最好的狀態,但是,所有的缺陷都被一種叫做時代情懷的東西填平了。
我們淚流滿面,把手機豎屏投在幕布上,我們愛的已經并不完全是某個歌手,而是那個青春曾經參與過的年代。人生那么苦,甜一下又何妨。
只是青春感懷時刻背后,翻紅的邏輯依然沒有變化: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一時無法推陳出新,我們的回憶殺,以合適的卡位嵌入了娛樂產業。
題圖來源:王心凌微博
▼
原標題:《2003-2022,王心凌復紅史》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