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代浙商風云人物魯冠球逝世,享年72歲
10月25日,澎湃新聞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浙商代表人物魯冠球于當天上午逝世,享年72歲。1945年出生的魯冠球是第一代浙商群體中的“教父級”人物,被冠以民營企業家中的“常青樹”,生前為萬向集團董事長。

萬向集團創建于1969年,以汽車零部件制造和銷售為主業,是年營收超千億、利潤過百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萬向是國務院120家試點企業集團和國家520戶重點企業中唯一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是中國向世界名牌進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16家企業之一。
魯冠球曾被《福布斯》稱為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全球領袖”,為福特、通用等全球汽車巨頭提供零部件。新華社報道稱,不過從看生活習慣看,魯冠球還是中國農民:此前,一直住在1983年修建的農家小樓,廚房是老式的灶臺。每天早5點起床,晚11點睡覺。只要不出差,他便按時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飯。
他辦公室也多年未變,10多平方米。下了樓,有座涼亭。48年前,那是他起家的鐵匠鋪。
魯冠球具有超前的商業眼光。1999年,萬向集團便悄然成立電動汽車項目組,并定下“電池—電機—電控—電動汽車”的發展路線。
2002年,萬向電動汽車公司成立。2003年10月,萬向純電動汽車純電動動力總成系統項目列入國家863計劃。2004年,萬向研制出的電動客車Y9在杭州西湖沿線成功試運行。
在國內自主研發的基礎上,萬向也通過大量的國外相關并購來加快“整車夢”進程。
2012年,萬向斥資2.56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商A123除政府及軍工業務以外的所有資產,大幅提升了萬向集團動力電池產品的性能和技術。
2014年,萬向又以1.492億美元收購美國豪華電動汽車廠商菲斯科(Fisker)。其間,萬向還宣布與寶馬公司合作。
2016年,萬向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擁有杭州、上海、常州、底特律、波士頓、洛杉磯、慕尼黑、捷克等8個研發和制造基地,相關工程技術人員超過2600人,新能源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領域產值超80億元。
正是在這一年,魯冠球的“整車夢”迎來重要突破,電動汽車成為其“整車夢”的開端。
2016年12月15日,業內猜測多時的第六張新能源車乘用車生產資質終于塵埃落定:萬向集團年產5萬輛純電動車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準,中國最大的零部件集團終于升級為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制造企業。
魯冠球苦苦爭取多年的整車資質終于拿到了,他在萬向創業47周年的慶祝大會說:“我們選對了方向,也在正確的道路上。”
2017年1月22日,在杭州蕭山區舉行的萬向集團2016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魯冠球還宣布對萬向研究院總經理陳軍博士獎勵1900萬元,以表彰他為推動萬向新能源汽車產業發揮所做的貢獻。這是迄今為止該公司給個人頒發金額最高的大獎,或許是因為陳軍幫助他實現了多年的夙愿。
經過近20年的厚積,盡管離整車夢越來越近,但魯冠球一直很有危機意識,他說:“我們搞企業的,永遠都應該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沒有危機是最大的危機,沒有憂患是最大的憂患。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是我們時刻都要有的警惕。”
他提出:“現在的電動汽車是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狀態,幾乎每天都有新的企業加入進來。如果我們還是緩步,不僅多年布局的先機會消失殆盡,還可能被后來者絆倒。說得直白一點,我們原來是排頭兵,再不加速,我們就要落伍,甚至掉隊了。”
值此之際,魯冠球認為萬向已到速度制勝時,當下的萬向,要以“快”為先,加速占領前沿,進而穩固根基。而“萬向創新聚能城”計劃就顯示了魯冠球更大的“雄心”。
2015年,萬向集團啟動“萬向創新聚能城”建設。方案提出后,外界質疑聲不斷,但魯冠球父子沒有理會,進而宣布今后5-7年內,萬向計劃投資2000億元,推進8.42平方公里的萬向創新聚能城建設,包括新能源客車、乘用車、電池和零部件等項目,其中核心是電池,最終打造成一個可以容納9萬人的智能生態城市。
魯冠球的兒子、接班人魯偉鼎表示:“這是我們的判斷。下一階段的機會一定是給科學家、創新者、創業者和投資者四者集聚之后產生的顛覆者的。這不是要造一個開發區,也不是蓋多少廠房,這是要建一座城,一個創新的平臺。父親和我說過一句話‘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把錢‘散’給創業者,就會聚集更多的人才,搞出更有能量的東西。”他說,以后人們不用羨慕硅谷,未來這里也會像硅谷那樣成為世界最優秀的地方之一,能產生世界上頗有影響的創業項目團隊。
魯冠球簡歷:
1945年1月17日生于浙江省蕭山區寧圍鎮。
1969年7月,帶領6名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寧圍公社農機廠。
1985年被《半月談》評為全國十大新聞人物。
1990年1月成為中國鄉鎮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1994年,集團核心企業萬向錢潮股份公司上市。
2013年,登上中國富豪榜以235億排名第十四名。曾擔任中國鄉鎮企業協會會長,浙江省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會長。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2015年胡潤百富榜,魯冠球及其家族以650億元時隔九年重回前十,位列第十。
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潤百富榜發布,魯冠球以550億元財富,位列第18名。
2017年10月12日,2017年胡潤百富榜,魯冠球家族以491億元財富,位列第37位。
附:新華社2013年11月24日報道:
改革時代人物志:“弄潮兒”魯冠球
魯冠球出生在錢塘江邊,那里的江潮名聞天下。
要概括他在中國市場經濟幾十年的“搏擊”,人們常會想到兩句宋詞——“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會持久”
年近古稀的魯冠球,被《福布斯》稱為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全球領袖”,不過看生活習慣,他還是中國農民:
住在1983年修建的農家小樓,廚房是老式的灶臺。每天早5點起床,晚11點睡覺。只要不出差,他便按時回家和妻子一起吃晚飯。
辦公室也多年未變,10多平方米。下了樓,有座涼亭。44年前,那是他起家的鐵匠鋪。
工作服送去縫補,裁縫驚訝,萬向的“老大”就穿這個?
編制“中國百富榜”的胡潤和他對話,需雙重翻譯——先把蕭山土話譯成普通話,再譯成英文。
2000年后,蕭山地區整體農轉非,他的“身份”才從農民轉為城市居民。
但魯冠球身上,罕有小農意識。用村里人的話,這人從小“頭上長角”。
成績好卻初中輟學,進城學鍛工。精減回鄉,其他人“停產鬧革命”,不到20歲的他忙著修自行車、開糧食加工廠……經常被抓,他就白天挨批斗,晚上繼續生產。
他長于“嗅”出機會。1969年,國家批準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廠。24歲的魯冠球帶著人“投奔”到公社名下,戴上了“紅帽子”。1979年,又是一篇黨報社論《國民經濟要發展,交通運輸是關鍵》,讓他決定專攻萬向節這個不起眼的汽車零部件。
直至今天,他每天的閱讀量還在三四萬字。
“財散則人聚”是他的一句口頭禪。從1983年到1993年,他放棄的承包獎金超過300萬元。這些錢,要么修改承包條例變成集體所得,要么捐去建學校。
2009年,萬向員工最高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對新招聘大學生,萬向合同一簽十年。他說,“一定要周圍都好,你的企業才會好。大家都富裕了,你的富裕才會持久。”
鄉鎮企業的磨難與真知
魯冠球一直以萬向是鄉鎮企業而自豪。
在中國的鄉鎮企業中,萬向實現首個個人風險承包、首個上市、首個獲中國工業大獎、首個收購國外上市公司……
其實,戴著“鄉鎮企業”的帽子,路并不好走:
在“只講計劃”的年代,沒有錢,冬天去信用社借,別人在內屋烤火,他在外屋坐兩小時冷板凳也沒借成;沒有材料和燃料,他騎自行車過江去杭州城,從國有企業撿廢料和煤渣……
有些門檻,能靠技巧化解:進不了全國訂貨會,他在場外擺地攤,照樣刮起“魯旋風”;沒資格看文件,他用人托人、國營對國營的名義把400條考核標準“弄”到手,逐一整改,高分成為全國“唯三”的國家萬向節定點工廠。
有些時候,只能依靠等待。啟動股份制改造,4年后同意試點;申請上市,等了7年;成立財務公司,申報了9年……
“我不怕苦,最怕的是不被承認。”魯冠球說。但他認準一點:“質量面前人人平等。”
1980年,他從全國回收3萬多套次品,員工一人一袋,背去廢品收購站。企業一年利潤泡湯,大家心痛流淚,但質量意識從此深植。
地處錢塘江邊,萬向注冊的商標叫“錢潮”。有人告訴他,這兩個字的拼音首字母“QC”,正好是“質量控制”的英文縮寫。從此每個萬向節都印上“QC”標志,象征“質量就是生命”。
1984年,擁有世界上最多萬向節專利的美國舍勒公司代表在廣交會上“相中”萬向,要到廠里考察。那時錢塘江邊還樹著“外國人止步”的牌子。市委書記當即拍板,過江手續當天辦妥。
這次考察,美方決定下3萬套訂單。但定價低,萬向將虧損10萬美元。魯冠球最終同意,他說:“3萬套我們虧損,等到30萬套怎么還會虧?”
2000年,萬向并購舍勒。如今美國14個州,萬向擁有28個工廠。在美國站穩腳跟的國內效應是:既然能給通用和福特供貨,進入一汽二汽的配套體系順理成章。
2011年,美國前財長鮑爾森請魯冠球吃飯。鮑爾森說,在美國無論競爭對手還是合作伙伴都夸獎和尊重萬向,很少見。
魯冠球認為,萬向美國公司的軌跡和本土發展有相似之處,“萬向是鄉鎮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點點摸索,一定要穩健,客觀上你想冒也冒不了,只能慢慢地干。”
“慢慢干”的過程中,他給自己做情緒管理——晚上在院子散步,看月亮。“從月缺,看到月圓。”
這幾年,他每天練書法。辦公室過道,懸著“正氣”。家里窗前,貼著一小張豎排的“遇事不怒”。
他說,“做什么都要時機或者機遇,但認準了目標,就不能懈怠。”
“我是企業家,不是商人”
魯冠球認為自己不是商人,而是企業家。
“企業家要賺錢,但不做錢的奴隸。企業家注定是要創造、奉獻、犧牲的。”
有兩個產業,他天天“燒錢”,堅持了一二十年。
一個是農業,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投資,屢敗屢戰,最近幾年才產出利稅。他說,“為農民講話的人太少了”。
另一個是電動汽車。1999年到2013年,投入50億元,回報“沒看到”。
中國學術界把電動汽車作為前沿技術研究時,他已確立產業目標,且框定“純電動”。
2003年,科技部一位副部長到杭州考察“863”項目,意外發現萬向的電動汽車電池實驗室和中試生產線,感慨說“你們是真在做”。魯冠球趁機開口,“那把我們列進去吧”。業內人士笑稱,萬向是“自費跑進 863 ”。
萬向電動汽車“掌舵者”陳軍是汽車專業的博士,受不住“燒錢”的煎熬,分出人手去嘗試其他“利在眼前”的方向。魯冠球發現后,堅決叫停。
“新技術和產業的磨合中,只要方向正確,總有回報。如果方向不正確,浪費錢是小事,時間追不回來。”博士被說服。
魯冠球有壓力,“所以企業其他地方一定要賺錢,否則要做的事都是一句空話。”
但他很明確,“我希望萬向成為一家受世界尊敬的企業。萬向以后就是為清潔能源奉獻一切。
2013年10月,工信部發布新一批電動汽車生產“牌照”,萬向上榜,市場的曙光終于照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