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藥含馬兜鈴酸致肝癌”論文引爭議,專家:警惕藥物肝損傷
10月18日,科學雜志旗下轉化醫學子刊《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封面故事的形式,發布一篇研究論文,通過病理標本測序的方法,證明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臺灣地區),肝癌的發生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一些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有造成肝癌的風險。

馬兜鈴酸與肝癌相關
這篇論文稱,來自美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的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中國臺灣、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及歐美的肝癌標本,對其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進行檢測。一共收集了1400 多例肝癌標本,根據標本是否存在馬兜鈴酸誘導基因突變進行分類。結果發現,亞洲人群的肝癌和馬兜鈴酸產生的突變高度相關,而其中又以中國臺灣及中國大陸最高。
臺灣的98 例肝癌病理樣本,78%具有馬兜鈴酸誘變的特征,大陸的89 例肝癌標本中,有47%符合馬兜鈴酸基因突發特征。而在歐美,這一數字分別是1.7% 和4.8%。
這一研究立即引發了醫學界的爭議,醫學知識分享網站“丁香園”的一篇文章提醒,關木通、廣防己、青木香、馬兜鈴、尋骨風、細辛、南木香、管南香、三管筒、朱砂蓮、天仙藤、通城虎、藤香、淮通、背蛇生、蝴蝶暗消、逼血雷、白金果欖、假大薯,上述草藥,都含有一種叫“馬兜鈴酸”的化學物質。研究表明,馬兜鈴酸能引發的基因突變數量高于煙草和紫外線,是目前已知能導致基因突發的最強遺傳毒物。
其實,國際醫學界早在十幾年前,已經對含有馬兜鈴酸藥物喊停。2001 年世界衛生組織中提出對馬兜鈴酸藥物的藥物警報。2002 年,美國FDA下令禁止使用一切含有馬兜鈴酸的草藥。隨后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也先后宣布停止進口及銷售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材。
2003 年,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取消關木通的藥物標準;2004 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取消了廣防己和青木香藥物標準。同時《中國藥典》從2005 年開始取消了記錄中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2012年,因其毒性強烈,所有的馬兜鈴酸類物質已被升級為1類致癌物。
“我們要客觀看待中草藥導致肝損傷問題,不能因此就把中醫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回避存在的問題。”茅益民教授看完相關報告后表示,這項研究屬于回顧性研究,不是前瞻性研究,選擇的樣本不是使用過馬兜鈴酸的患者,而是選擇能否做DNA測序的,樣本選擇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偏差。另外,研究中并未報道患者何時開始使用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多大劑量暴露,中藥有沒有濫用問題,中藥材在種植中有沒有重金屬污染,是否與高危人群有關?這些問題研究都沒有涉及。而且,肝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馬兜鈴酸誘發基因突變只是因素之一,因此只能說明馬兜鈴酸與肝癌發生相關,不能得出馬兜鈴酸與肝癌的直接因果關系。
是藥三分毒
其實,近年來關于中草藥導致肝損傷的報道很多,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俗語說“是藥三分毒”,不論是西藥還是中草藥,都可能增加肝臟代謝負擔,甚至引起肝臟毒性。茅益民表示,“這個研究提醒我們,對于含有馬兜鈴酸的藥物要非常謹慎,對于藥物肝損傷的問題不容忽視。”
他認為, 藥物引起的肝損傷是不明原因肝損傷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嚴重時可導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癥狀常常缺乏特異性,一旦出現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疲勞、乏力、惡心、嘔吐、皮膚鞏膜黃染等,需當心是肝損傷的信號。
藥物性肝損傷的嚴重程度也不一,輕者僅為輕微的肝酶水平輕度異常,重者可出現嚴重肝功能受損,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導致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尤其對慢性的患者,有時患者自覺的癥狀可能并不明顯或嚴重,但臨床上已有肝損傷證據或被發現時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
哪些藥物易致肝損傷?
茅益民說,目前臨床上已經證實了,一些藥物容易引起肝損傷,在服用時需要格外注意。
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如阿司匹林)、抗生素(如紅霉素)等是歐美國家引起肝損傷最常見的藥物。抗結核藥(如異煙肼)、抗腫瘤藥(如環磷酰胺)、神經系統疾病治療藥物(如卡馬西平)、精神系統疾病治療藥物(如奧氮平)、心腦血管治療藥物(如胺碘酮、氯吡格雷)、代謝性疾病治療藥物(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抗真菌類藥(如酮康唑)、免疫抑制劑、激素類藥(包括口服避孕藥)等都是目前已知的、引起肝損傷發生率較高的藥物。因此,在應用這些藥物時要注意監測,以早期發現肝損傷的信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肝損傷或更嚴重肝損傷的發生。
很多人認為,“多用幾種藥,疾病好得快。”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茅教授提醒,在中國藥物引起的肝損傷中,40%的病人都是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有些藥物單獨服用,對肝臟的危害不大,但同時服用,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因為藥物之間可能發生相互作用。這樣的致命組合也可同時存在于酒精與藥物、咖啡因/茶堿與藥物中。因此,吃藥的時候最好不要喝酒,飲酒后至少要等“酒散了”再考慮服藥。
茅益民說,中藥導致的肝損傷也不容忽視,占到至少20-30%。調查發現,愛用中藥的華南和西南地區,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率比其他地區更高。目前已知的能夠引起肝損傷的常用中藥包括:黃藥子、菊三七、蒼耳子、何首烏、雷公藤、蒼術、天花粉、桑寄生、麻黃、柴胡、番瀉葉、蜈蚣、合歡皮、丁香、川楝子、蓖麻子、罌粟、姜半夏、澤瀉、大黃、虎杖、防己、土荊芥、朱砂、斑蝥、穿山甲、烏頭等。
茅教授分析,中草藥本身成分非常復雜,有些成分本身可能就有肝臟毒性。考慮到中草藥各成分間、配伍的各種藥之間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確,中藥材在種植、運輸、儲存過程中存在農藥、重金屬污染等問題,而且,許多中藥的制作工藝也相對落后,這些都將增加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風險。因此,在服用中草藥尤其是長期、頻繁服用時,應密切監測其對肝臟的影響。
如何預防藥物性肝損傷?
雖說“是藥三分毒”,但是有病時又不得不用藥。如何有效預防藥物性肝損傷呢?茅益民說:“要整體權衡用藥的獲益和臨床風險,如果獲益很大,又不是高危人群,那么可以用藥。如果獲益小于風險,則要謹慎用藥。”
首先,治療原發疾病時,應在有經驗的醫生或臨床藥師的指導下用藥,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劑量用藥;除非必須,盡可能避免同時使用多種藥物;與醫生溝通,盡可能避免使用具有肝臟毒性的藥物,若必須服用有肝毒性的治療藥物,需定期監測肝功能。在用藥過程中,一旦出現非特異性癥狀,如乏力、納差、黃疸等,需及時與醫生溝通;一旦出現肝損傷,應同時去專業的肝病科醫生處就診,尋求最佳治療方案。
與健康成人相比,兒童的肝臟尚未發育完善,老年人的肝臟代謝功能下降,因此這兩類人群更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糖尿病患者,對某些藥物而言也更容易受到藥物性肝損傷的影響。
此外,流行病學調查還顯示,肥胖、過敏體質者、酗酒、腎功能不全者也更容易發生藥物性肝損傷。因此,這類人群在接受藥物治療時需要格外注意。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