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材插畫的可能:看這些插畫師的自薦“重繪”
“總有小伙伴說看我的畫會想起小學課本,那我也厚著臉皮來應征一下。”“毛遂自薦一下,如果人教社需要插畫師,可以找我畫插圖,我什么都可以畫,人物,場景,花鳥魚蟲走獸……”。
隨著人教版教材插畫事件而引起的廣泛關注,近日,一些插畫師直接開始“自薦”,在社交媒體上紛紛曬出為教材投稿的插圖作品。仔細翻看這些作品,其中不乏畫風精美、風格多樣,充滿天真童趣的作品,看似帶幾分“戲謔”的接力行為,呈現的是插畫圈中的這些專業人士對教材事件的關注與思考。《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采訪了幾位插畫師,不妨看他們的作品與言說。
“微博海選教材插圖”火出圈

“肚子杜杜”作品(本版圖片均來自社交媒體)
這項由“微博人文藝術”發起的“微博海選教材插圖 ”吸引了插畫設計領域從業者的廣泛參與,該話題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第二位,話題閱讀量超過3.6億,參與人數超過1000多人。參與者中既有畫家、設計師、插畫師,也有人文藝術、科普領域的機構參與,同時引發了航空、歷史、軍事等跨領域的參與。

博主“春羊”作品

博主“春羊”作品
其中微博名為 “春羊”的插畫師發出來的一組國風、唯美、富有中國元素風格的作品備受青睞,被認為“特別適合小學語文課本”。她用卡通人物、動物形象描繪了一系列古人的生活場景:踏春、采茶、逛街肆,雖然人物形象偏卡通,但是無論是人物服飾、著裝打扮、日用器具,還是畫中的茅草屋、桃花、柳樹、芭蕉等景致,都將我們帶到古人的生活場景,這種反差萌也令畫面充滿天真童趣。

博主“樸縝”作品
微博名為“樸縝”的博主發的是一組中國風城市系列繪卷,畫幅中城市的人文風貌與當地獨特的景色交織融合。作者認為這組作品可以試試上地理課本。作品配文稱“希望我的作品《東方幻月錄》可以為中國城市傳統和現代文化的發揚傳承做出一點貢獻。”

中國日報海外版簽約插畫師“吳和平Luo”為中國日報畫的插圖
微博名為 “吳和平Luo”的博主據其配文介紹為中國日報海外版簽約插畫師,“從2018年第一次為中國日報國圖,不知不覺已經繪制了50期插圖”。他發的是一組為中國日報畫的插圖,扁平化與線條結合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內容意象許多來自中國民間,表現手法又非常現代。
雖然也有出版行業專業人士表示,中國的教材自有它的一套審美結構,跟繪本創作還不大一樣,創作者不能隨意發揮,因為要照顧到藝術方面,又要兼顧教材內容的表達。但是從這一活動在網上引起的廣泛討論,呈現的是插畫圈中的這些專業人士對這一現象的關注與思考。
“教材插圖的風格可以多樣化”
“帶著作品集來應聘了,請考慮我們”……微博署名“局部氣候”的博主也發了這樣一段文字,并配發了作品配圖。他們的作品給人的感覺色彩鮮艷明快,非常跳脫。其中動植物的插畫造型卡通而不失形象的逼真。“局部氣候”的插畫師毛天驊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們是一家專注于趣味科普內容創作的機構,有一個30余人的科普團隊,與普通的科普作者不一樣,他們力圖用插畫的形式去圖解一些事物,受眾群體并不只是針對兒童。“看到這個活動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討論,我們就挑選了其中一些適合兒童閱讀的科普圖像發布在網上。”參與這個活動也是抱著重在參與的想法,“出版社如果真的找我們做教材插圖,我們還要做些相應的風格調整。”

“局部氣候”作品
“我覺得兒童插畫和科普插畫、廣告插畫它的領域還是很不一樣的,兒童繪本作者肯定要對孩子喜歡什么有特別明確的認知,然后再去創作。兒童讀物的插圖它的色塊感會比較強,顏色也會更鮮明單純,不會畫得特別復雜,這可能就是小孩子普遍更喜歡的東西。”毛天驊說,“我們畫的插圖還會有一個美術編輯,或是教研這樣的角色去把關這個東西是否適合小朋友閱讀。”

“局部氣候”作品
具體哪種插畫風格適合做兒童教材,毛天驊認為還是要視不同學科科目、題材而異。比如生物教材以及科學插畫為了追求科學和真實感會需要很寫實,古詩詞就更適合水墨或中國傳統的意境去表現。“我個人很喜歡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大鬧天宮》系列,我覺得它呈現出了中國特色的中國美學,很成功。我也很懷念小時候小學教材的插圖,就像《讓我們蕩起雙槳》那幅畫面上的小孩感覺特別結實、特別健康。”
“藝術是多元的,一幅插畫和繪畫創作一樣,是作者對語言的長期研習然后傾力呈現。”“我眼中最好的繪本第一文字有趣,不能俗套,然后圖畫畫得精彩。”“優秀的兒童繪本或漫畫,不要說孩子看了會喜歡,大人看到也喜歡……”這是幾位美術領域工作者眼中比較理想的兒童讀物的圖畫。
“給孩子們畫畫是件幸福的事”
坐標福建廈門的自由式插畫師“皇小小”也算微博人文藝術領域的大V,粉絲39萬。從畢業至今他在設計、插畫領域從事工作15年,剛畢業時從事兒童繪本、插畫創作,如今是自由插畫師。
“雖然人教社不大可能找我們這些自由式插畫師,但是還是表個態吧,很多插畫師也表示愿意免費供稿,如果可以公開征稿就好了,給孩子們畫畫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皇小小說。

自由式插畫師“皇小小”作品
他說自己過去什么風格都會去嘗試,這幾年會畫越來越多貼近生命經驗的題材。他畫歲時節令、畫中國傳統風物,很多都源自自己過往和現在的生活經驗,他說自己生活在這樣的文化土壤,很難跳出這樣的圈圈。“小時候是在農村生活,跟大自然相處,在中國農耕社會的環境中成長,父母長輩都特別重視節日節氣,清明節吃清明果,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我覺得這些對我現在的創作影響都蠻大的。”

自由式插畫師“皇小小”作品
他筆下的《二十四節氣之菜園子》令人過目難忘,這是每個中國人都熟悉又漸漸逝去的生活體驗。“節氣更多的是農耕時代的產物,現在城市里的人已經不太需要種地了,不太需要跟著節氣時令過日子。人們的生活作息已經脫離這種自然規律,就像疾馳的列車飛快轉到另一個方向去了。”“但我覺得節氣仍然可作為現代人生活的一個參考,成為為我們現代人所用的東西。”皇小小說。

自由式插畫師“皇小小”作品
皇小小還有個“標簽”是水墨畫家,他覺得用毛筆表達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特別合適。“它就像中國的詩詞,有好多婉轉,好多意境留白,不是那么絕對的,也不是純粹寫實的。”
皇小小覺得給孩子閱讀的東西,不論是內容上還是風格上都要更自由、更多元,給孩子非常豐富的選擇。“我覺得給孩子們畫畫是一件特別幸福和驕傲的事情,非常有意義,這不是商業價值可以衡量的,就像我們小時候看老藝術家們的作品,那些很好的動畫,連環畫,真的是一輩子都會記著。”皇小小說。
“我們有最好的民間”
“低稿費、高密度的工作在這個行業里頭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皇小小說,“創作好的插畫作品是非常需要時間的,很多時候決策者沒有意識到,漠視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他們就會很草率地做一些決策。”
76歲的繪本畫家蔡皋是皇小小非常喜歡的畫家,他說蔡皋老師在他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蔡皋花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桃花源的故事》,這個繪本出版之后,在日本進入了小學六年級的教材。
在創作《桃花源的故事》時,蔡皋說過,“我要畫出‘落英繽紛,芳草鮮美、漁人甚異之’這樣的語言是很難的,我有嘗試畫,廢掉的作品就撕掉,小路、茶亭、栽秧、那些老者,全部是我把生活暗藏在里面。”
蔡皋還說,“中國不缺好的畫家,我們不是有最好的民間嗎,為什么不把民間(畫)搞好一點。”“美是一種啟蒙,我希望一本書看完了,美的事情它會跳出來找到你,擁抱你。”這些或將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