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東方麗人的“戰袍”,在她手上生出新時代的華美


馮凡榕,海派旗袍藝術家。擅長中國非遺古法旗袍、海派改良旗袍,致力于傳統手工藝的復興和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創新,用作品實現愛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
01 心有旗袍夢
旗袍,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的絢爛呈現之一,也承載著無數女性對美好的渴望。這自形成之初就展現了萬千風情的傳統華服,也在幼時的馮凡榕心里種下了美的種子。

民國女作家張愛玲是旗袍的忠實愛好者,不僅收集有各式各樣的旗袍,還會自己進行設計。同樣生于上海的馮凡榕,就是深受張愛玲和海派旗袍文化的影響,在小時候就誕生了非常具體的夢想:“希望把中國的織繡面料、刺繡工藝,還有絲綢、珠寶,能夠結合在一件服飾上面。”雖然大學專業與服裝無關,畢業幾年之后,她還是被這經年的夢想所吸引,毅然走上追尋理想旗袍的道路。

為了掌握旗袍的制作技術和不為外人所知的工藝,馮凡榕的足跡可謂遍布上海,她去所有做旗袍的地方考察、學習,拜師東華大學校長、教授、非遺旗袍帶頭人郭麗瑩等大師級人物,鉆研裁縫、織繡、緙絲等工藝、非遺,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手藝。長久的努力回報了馮凡榕,她的第一件作品就得到了客戶的高度可,制袍之路由此開始。

02 傳承古法,面向當代
受師承及環境的影響,馮凡榕更長于中國非遺古法旗袍及海派改良旗袍。

古法旗袍不同于改良旗袍,使用的是一片式剪裁工藝,不收腰身,用特殊工藝做出胸和腰的形狀,凸顯女性圓潤溫和的氣質,做工精良因而耗時十分長久,其制作工藝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馮凡榕秉持著“用匠人精神傳遞文化”的理念,深入鉆研古法旗袍工藝,如今已是有所成就。她的得意之作當屬《金玉滿堂》——復刻大都會博物館里的古董旗袍,為了完成這件旗袍,她足足研究了兩年多,將古典的美帶到了現世。

海派文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改良海派旗袍同樣也體現了這樣的特點。西式剪裁、時裝元素等的加入,使得海派旗袍天生就帶有“摩登”的氣息。馮凡榕在這樣的“摩登”之上,又加入了當代的審美。她選取較為寬松的款式,將華服工藝與許多跨界元素相交織,創造出諸多新形制的款式,適應時代、適應每一位女性,展現當代中國的時尚。

03 跨界華服,自成一派
馮凡榕把自己的跨界歸納為四個方面:時尚美學、古典傳承、非遺織繡、刺繡工藝。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環境孕育了差異化的服裝文化,馮凡榕取不同地域的精華,將潮繡、蘇繡、彝繡、珠繡等充滿特色的民族工藝與海派改良工藝結合,同時取法海外,研習意大利服裝版型和法繡等極具異域特色的技法,追求合體與時尚的同時給旗袍加入了許多的新鮮感。

熱情和勤勉幫助馮凡榕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她成功實現了“繡中繡”,即將珠寶、刺繡、織繡結合在一件作品里,呈現出“畫中之畫”、“繡中之繡”的效果。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追求:“用國內最頂尖的工藝、最奢華的面料、最好的設計師、最好的師傅,用匠心結合國內外工藝之美,去體現時尚和古典。”

馮凡榕做一件旗袍,最快也要兩三個月的時間,她不接受催促,不敷衍了事,用最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件華服,只是希望,這承載了中國傳統服飾美的女性服飾,能重新走進中國人的生活。



04 以工藝帶動公益
旗袍是屬于女性的美,馮凡榕在努力讓這份美閃耀的同時,也不忘關注女性主體性的構建。她利用手中資源創建了華福匯文化館,取中華的華,幸福的福,匯聚百川的匯,讓工藝之美走進生活,也助力貧困婦女、殘疾兒童等弱勢群體,讓處境艱難的女性在手工藝的世界里實現自我、回饋社會,“借手工之美,照見本心”。

05 藝術成就
2021年2月,《攀登絲路》在“攀登”作品評選中獲創意獎;
2021年3月,《打籽繡藝術創意家居系列》在工藝美術百匠工坊“新秀”作品展中榮獲銀獎;
2021年4月,上海星銳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獲明日之星榮譽稱號;
2021年4月,《繡中繡》紅色經典系列在“長三角工藝美術精品展暨時尚生活用品博覽會”中榮獲長三角工藝美術服裝服飾類金獎;
2021年5月,非遺織繡《繡中繡》紅色經典藝術系列被認定為第五批上海市工藝美術精品獎。
注:以上內容均為“十里玉見”版權內容,如需轉載,可聯系我們。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