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鄉村記憶:一周城市生活
村莊是否依舊浪漫?
在城市人的眼中,村莊幾乎像是一種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山野、清泉、綠樹,躲在云霧背后的野寺與席地而臥的悠閑牛羊、淳樸的村民以及可被傳頌的田園牧歌式的怡然生活。
真的如此嗎?
地處秦嶺北麓陜西戶縣縣城正南的直峪口村背靠秦嶺,在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的集體經濟繁榮后,它的經濟狀況一度衰落,成為中國千千萬萬個無名村莊一樣的存在,很少有人提到它的名字,關于它的記憶也一并隨著村莊的衰落而變得鮮有人提起。
本期回顧,我們將目光投向陜西戶縣直峪口村,藝術家王名峰和他的朋友們在這里發起了一個有關鄉村口述史的項目,記錄這個村莊的過往點滴以及圍繞著這些過往有關中國鄉村的細微脈絡。
(本期主持:明星辰)
近期回顧
直峪口村往事
2021年10月,藝術家王名峰在陜西直峪口村建立雕塑工作室,他所租用的場地曾是這個村莊最引以為傲的“大白粉廠”——生產用于建筑材料的滑石粉、膩子粉等,在上世紀80年代,曾是整個村莊最令人艷羨的所在,即便是運送石粉的周邊工作,也能在一個月賺上超過兩千塊。
除了有關工廠的美好記憶外,這個村莊還出了一位著名農民畫畫家王景龍。這位因家貧而被舅舅收養的果農,在49歲參加了戶縣農民畫培訓班后開始嘗試畫畫——培訓班也是曾經“大白粉廠”舊址所在地。
王景龍筆下那些不受任何束縛和藩籬的畫作,呈現出一派稚拙而粗狂的氣質,畫中人物也并非傳統意義上在節慶時分歡歌曼舞的樸實農民,在一片喧囂熱鬧的氣氛里,人物時常詭異卻也合理地長出了蛇身或魚身。
他的畫作在當時很快引起了藝術界尤其是國外藝術界的關注。1993年,王景龍特邀到達美國訪問,作品在斯坦福大學、格林大學、墨西根展覽館進行了巡回展覽,在學術界引起轟動一時的“王景龍現象”,他也一度被中外學者譽為“東方的畢加索”“東方的馬蒂斯”和“畫壇怪杰”。

圖左為王景龍

《元宵節》,王景龍,戶縣農民畫,1985年

《鷹嘴崖》,王景龍,戶縣農民畫,1991年
當時,村中常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以及村民也分辨不出到底是哪個國家的收藏者,他們順著坡路向上,一路拐進王景龍在村中的院落,將他的畫作悉數買下,然后飄然而去。
王名峰關于直峪口村的田野調查,便是透過“大白粉廠”和王景龍兩條交錯而參差的線展開。對于他來說,自2015年開始在農村建立工作室后,便長期與村民接觸,而“1978年—2022年鄉村思想史:直峪口村口述史項目”的開啟,則是因為在他的視野里,農村的問題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王名峰所觀察到的當代農村,是一個既逐漸脫離宗親關系卻又無法完全融入“陌生人社會”式城市社交圈的存在,“比如在村子里一個賣饅頭的,他不能像是在城市里,打開門誰都不認識誰,大家僅僅憑著貨物或者產品的好壞從而決定買不買你的饅頭,這種方式其實相對公平;在村子里賣饅頭,常常會受到宗親親疏關系的影響,很多人買不買饅頭,可能只在于與你關系的遠近?!?/p>
多年來,一直不斷創辦與參與藝術節的經驗,讓王名峰對于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只是在個體上提問或呈現”的方式感到厭倦。
“我們一直在問,當代藝術是什么?
當代藝術不是一個時間概念。
它是一個現實概念。
它是對‘你的藝術在敘述什么’的提問?!?/p>
他期望能夠將社會學的工作方法借助到藝術項目里,從而剝離掉一些藝術作品“好像是在說什么,但實際上又沒有說什么”的混沌狀態,用更直接的方式讓藝術關照現實。

藝術家王名峰

王名峰作品,《南山腳下那朵黑色連衣裙》公共裝置,2018年,西安
直峪口村的村民則比王名峰更加直接,他們不在意什么是藝術,更不關心藝術到底應該如何關照現實,當有人對他們的日常與回憶感到好奇后,這似乎激發了他們想要表達與被理解的深切渴望。
從今年5月開始,就在曾經的直峪口村大白粉廠,這里也曾經是直峪口村農民畫培訓班、村內戲臺以及村小學曾經的所在地,一個又一個村民被邀請進入,他們坐了下來,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則閑散放松,大多數人在對鏡頭的緊張時分過去后,開始了關于他/她自己以及整個村莊某個隱秘角落里所藏匿的歷史里最為個人的回顧。


王名峰在直峪口村藝術工作室
有關王景龍的許多回憶被不斷刷新著。
王景龍的大兒子王秋季記得父親從美國巡訪回來后,將一堆花花綠綠的美元鈔票藏在了房屋門口正待返修的建筑材料中,工人們掀起那堆塵土飛揚的土料后,看到一疊疊整齊的藍綠色花紙感到新鮮而好奇,不知道它到底是用來做什么的?
王景龍的兒媳則是在畫家公公影響下開始嘗試創作“戶縣農民畫”,但很快因為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停下畫筆,她會前往城市中的不同地方好奇地參觀對于她來說頗為陌生的畫展,卻越看越怕,越看越不敢再畫,她曾因大膽評價王景龍及諸多戶縣農民畫“不過如此”而意氣飛揚,但如今卻時常猶豫是否可以再次撿起畫筆。
大家口中的“黑蛋”從小就怕王景龍,因為他生著長長的大胡子,遠遠看見孩子們便將他們一把搶到懷中,然后用自己的胡子去扎孩子們的臉蛋,他坐在那里頗為落寞地回憶道“從前那種對他恨與怕,到了現在,好像轉換成了一種愛?!?/p>
關中方言里的“愛”字在他的口中顯得赤誠而坦蕩,有一種錯失后的追懷感?!昂诘啊边€記得自己父親與眾相親們在1990年代初期,第一次用貨車遙遙地將膩子粉送到全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經歷。
到達上海后,他們的貨車浩浩蕩蕩地開在南京路上,路遇一位警察,攔下他們詢問:車里裝的什么,要去哪里?老鄉告訴警察后,這位警察便一路帶領他們去往了建筑材料交易市場?!昂诘啊被貞涍@位警察時非常懇切地講到,“真是一個好人?!?/p>
在當天賣掉貨物后,十幾歲的他在當時上海最大的百貨商場里,讓父親為他買下一輛600元的山地自行車。上世紀90年代的山地車珍貴又少見,這讓他一度覺得快樂又驕傲。在他帶著那輛嶄新的自行車回來不久后,車子被鄉人借走試騎,一猛子扎進了村口大坡下的深溝里,導致右邊車閘壞掉。即使到現在,再說起這段往事,他的口氣里都滿是惋惜。
……

正在口述的村民之一:王景龍的大兒子王秋季

正在口述的村民之一:王景龍的兒媳

與村民口述并行的村民雕塑計劃



王景龍舊居及門板上的畫作
如此林林總總的回憶,它是關于直峪口村人的歷史,也是有關中國鄉村的歷史,它們曾如此鮮活地存在著,但卻也慢慢地被忘卻,然后在一片沉寂中,等待著另一次被提起。
這樣的提起于當地村民、駐地的藝術家乃至我們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
它并未及時地顯現出來,在無數個看起來相似的中國村莊中,它平凡但也特別,包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歷史與落魄過往,凝視這些鄉村的吉光片羽,就像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再次回顧自己的他鄉童年。
這個有關直峪口村的藝術項目除了王名峰正在做的村民口述史外,口述期間記錄村民的即時雕塑計劃、村內山神野廟的田野記錄、村中古廟的中草藥圖譜考……圍繞著直峪口村的田野調查與記錄在不斷展開著,它們試圖用不同的切口與角度深入這個關中平原里看似平凡又落寞的小村莊,在時代的洪流里如何遠走又駐足,然后在一片無言夕陽中靜靜地佇立。



直峪口村



村內古寺新興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并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文/明星辰,獨立撰稿人、“直峪口村口述史項目”被邀駐地者之一。本文圖片除王景龍畫作、王名峰作品來自網絡資源,其他皆由作者拍攝)
本周主題推薦
書|《鄉土中國》

該書是費孝通先生的社會學名著,根據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講義整理寫成,收文14篇,是作者在社區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探討中國社會結構的著作。
書|《小鎮喧囂》

基層迎檢、開發紛爭、征收稅費、產業調整、征地“種房”、維權爭利……“喧囂”一詞,釋盡鄉鎮日常政治種種人事與結構交織碰撞的眾聲嘈雜。該書以后現代敘事策略,圍繞基層政權、村級組織和農民在復雜的鄉村權力場域中博弈共生的過程和狀況,深度闡釋了21世紀初中國中部地區某鄉鎮“鄉域政治”的運作實踐與支配邏輯。
書|《禮物的流動》

該書為閻云翔根據其博士論文而改寫的專著,主要關注了人類學領域中一個十分經典的研究問題,即禮物交換。作者在黑龍江省一個農村生活了七年,并為撰寫本書又兩度回訪。通過參與觀察、深描等人類學方法,關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禮物交換及其文化意義。閻云翔在更新了傳統人類學關于該問題的經典解釋理論的同時,也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中“非制度化”的特點,并探討了農村社會的社會結構。
書|《私人生活的變革》

該書以東北的下岬村為調查對象,分別從縱觀下岬村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變化、農村青年擇偶過程的變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各種細節、家庭財產分割過程中三種相互關聯的習俗沿革以及在彩禮上體現出來的巨大變化等,討論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個人的出現與發展和國家在私人生活的轉型以及個人主體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書|《跨越邊界的社區》

“浙江村”20世紀80年代起在漸次于北京天安門以南5公里的南苑地區匯聚成形。近40年來,其經濟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特殊面貌、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演變,已成為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體制、權力與政策的鮮活樣本。作者借同鄉之便,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耗時6年對“浙江村”進行實地調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寫作手法,細致呈現了“浙江村”這一流動群體的落地、發展和變化中的諸多細節。
線下活動推薦
廣州·嘉年華|入村出城

詳情請關注 夾山改梁 Jasagala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非常態:實驗性復制——RISO主題展

詳情請關注 未來社微信公眾號
杭州·茶書會|小滿茶書會——壟頭麥小滿,湖山閑茶時

詳情請關注 子蘇說茶微信公眾號
杭州·放映|法國電影展映

詳情請關注 露水電影微信公眾號
杭州·夏令營|綠野仙蹤——自然戲劇實驗

詳情請關注 BonBon藝術療愈微信公眾號
杭州·分享|歲月有聲——臺灣流行音樂五十年

詳情請關注 爵士黃樓微信公眾號
成都·展覽|致幻

詳情請關注 幻社Photism微信公眾號
西安·展覽|重回現場:陜西攝影群體“麥客”主題展

詳情請關注 關藝社微信公眾號
西安·展覽|重復 刪除——殷朋朋個展

詳情請關注 西安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西安·活動|文化潮流觀察第一季·小眾文化潮

詳情請關注 西安歐亞文化傳媒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線上分享|潑先生15年后,要么重置,要么關閉?

詳情請關注 活水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在水一方:國際移民大潮中的女性

詳情請關注 何香凝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納什維爾之氣:美國腹地的中醫

詳情請關注 歷史上的醫學微信公眾號
線上論壇|為共同的挑戰而設計:第二屆同濟創新設計智造(中德)高峰論壇

詳情請關注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傳統與創新——從亨利·茂飛到中國現代建筑

詳情請關注 Harvard CAMLab微信公眾號
線上講座|張寄冀:Effect of Cause and Cause of Effect (因之果與果之因)

詳情請關注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2022中央美院畢業季·本科畢業展

詳情請關注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靜覓——一次記錄春天的VR虛擬線上展

詳情請關注 mlsArt微信公眾號
線上展覽|王萌+于淼 虛擬展《印象上海》

詳情請關注 王萌加于淼微信公眾號
線上直播|歷史拂照下的個體歸處——《生與死間的花序》新書分享會

詳情請關注 碼字人指南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