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誰在買“導彈維修工程師”資格證?
你要考個“導彈維修工程師”證書嗎,或者是“警察管理師”證書?這種職業資格聽著高大上,卻明顯哪里不對了。
當下職場里五花八門、名目繁多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如何產生的?江蘇英才職業技能鑒定有限責任公司提供了一種答案:2間辦公室,20多人辦公,開發1730個職業資格考試項目,對外宣稱已發證128萬張,如果按平均每張1000元計算,收入近13億元。

南京一市民從英才公司花錢購買的“資格證書”。江蘇省人社廳供圖
在英才公司的運作下,職業技能鑒定成為一筆徹底的生意。該公司收取的考證費大都在1000元以上,有的高達上萬元。客戶只要交錢,甚至無需參加任何培訓和考試,就可以拿到蓋有印章的資格證書。而且,這家公司為了擴寬市場,還自行向壁虛造一堆職業名稱,例如“導彈維修工程師”“部隊政治工作師”“警察管理師”“禁毒師”,令人大開眼界,可謂證書界的“克萊登大學”。
在國家推進“放管服”改革進程中,減少部分非必要的準入類職業資格成為大勢所趨,例如網絡廣告經紀人、注冊電子貿易師、美甲師等職業資格認定先后取消。有關部門曾表示,企業是用人的主體,怎么評價使用人才,企業最清楚,因此積極推動企業等用人單位自主鑒定職業人才。
隨著新興經濟的發展,新職業不斷涌現。但是,多數新職業基于既有職業技能的升級和組合,并非憑空產生的。何況,除了少數事關公共利益與安全的職業需要嚴格準入門檻,大部分職業的從業者能力鑒定,完全可以通過市場檢驗實現“優勝劣汰”。如果設置標準過高、門類瑣碎的職業資格認定,反而不利于激發市場活力。
當然,國家取消職業資格認定,社會上仍有職業技能評價的需求,一些第三方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應運而生。按理說,只要合理合法,滿足市場需求,提供的職業技能鑒定具有權威性、客觀性,就不必否認這類機構的存在意義。但是,類似英才公司這類把販賣證書當成生意,并無真實職業技能鑒定能力的機構,則有欺騙用人市場和求職者的嫌疑。
話說回來,那些愿意花錢購買一張子虛烏有的證書的人,難道完全不明白英才公司的套路嗎?恐怕不能一概而論。除了部分不明就里的上當者,也有人可能明知證書是假的,卻為了給自己求職“添磚加瓦”,或者僅僅是為了吹牛和炫耀,就愿意出錢買一張。
“證書文化”的存在,或許是這類機構得以大肆營利的社會心理根源。在升學、就業甚至創業過程中,如果沒有證書,給人感覺就少了一點底氣。尤其是在就業競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證書為求職者提供了更多心理支撐。不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社會求職者,不在簡歷里羅列幾張證書好像就“技不如人”,就會產生焦慮與不安。
另一方面,部分用人單位也沿襲舊思路,把證書視為評價選用人才的指標。有的單位缺乏考察人才真實職業技能的能力,或者不愿意投入資源進行這樣的考察,堅持“以證取人”。實際上,這樣的用人思路看似節約了成本,實際上難以搭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損害了企業長遠的競爭力。
針對社會上出現的販賣虛假證書的現象,人社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法進行打擊,堅決捍衛求職者合法權益,維護勞動就業市場秩序。與此同時,社會也要樹立一種正確的人才觀,勞動者努力錘煉自身職業能力,而不是把一張證書視為“傍身之物”;用人單位則要更加注意考察求職者的實際工作水平,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鑒定人才、萃取“真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