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漫步·重構|消失的戲院和我們的記憶
我們怎樣能算對某地有了真正的記憶?是在其中居住過,還是在案前研究過其前世今生,或者,只要我們哪怕一次兩次踏足、路過,就算是有了記憶?這些不同類型的記憶中,誰又是真的恒久不變呢?
對于虹口的武進路、乍浦路一帶,湯惟杰老師的記憶顯然既來自兒時生活于斯的印象,也來自常年對于上海電影事業的研究。在行走中,湯老師的手指向那些數十年來(甚至更久)幸運地留存下來的珍貴建筑,或者是一塊充滿懊悔的舊址紀念碑,而他的語言帶我們潛入百年之前。跟隨湯老師的腳步(或者說手指),我用中畫幅拍下那些建筑的黑白影像,這些對比強烈的照片甚至有可能真的來自過去。
兩天之后,我約上朋友,再次踏上這條路線,從尾到頭,逆向走了一遍。帶著更為靈巧的135相機和彩色膠卷,我的眼睛里全是那些隨機的東西,柵欄里的煙頭,竹竿上的衣服,被遺棄的玩具,與已經掛牌的歷史保護建筑相比,它們無疑稍縱即逝,然而它們似乎又比建筑更長久——這些日常生活的跡象今天出現在這里,明天則在那里,它們或許不像百余年的建筑物那般固定在特定的一點,卻也是必然會出現的,這種日常性,難道不是更普遍的一種背景嗎?



















城市漫步·重構|消失的戲院和我們的記憶
時間:2017年10月25日(周三)晚19:00-21:00
地點:那行零度空間(上海市鎮寧路465弄161號愚園里C座101室)
嘉賓:
湯惟杰,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現居虹口
周仰,攝影師,童年時常在虹口一帶活動
以及部分參與了“城市漫步:虹口戲院”的漫步者
報名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復制鏈接地址(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9404570775700)至瀏覽器打開:

繼2016年澎湃新聞·市政廳與瑞象館共同發起“城市漫步:發現與表述”系列工作坊活動之后,2017年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繼續召集對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經驗有獨到感受和見解的“在地者”、“創作者”與“觀察者”一起“再生產”。
我們需要追溯地方歷史,感受空間經驗如何影響人,并重新建構地方和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
50年前就開始生活在這里的人,與30年前開始生活在這里的人,與現在剛剛開始生活在這里的人,對同一條路,同一爿店,也會有不同的私人經驗和身體記憶。曾經這里有一條河,這里有坡,這里是戲院,這里是二手書市……如今不一定還在,但我們還有開放的感官和理性的頭腦,雙腳能量地,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雙手可以創作。
這些關于地方的個體經驗,構成了一個場所的精神。通過這些不同于書本的生動經驗,我們可以把一個地方的故事講得飽滿,讓人意識到,這個地方是經過時間積淀的,是有獨到價值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