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桿高2米的“巨型稻”創制成功,袁隆平點贊:好材料,有潛力

“我們現在大面積生產的常規稻和雜交稻都是半矮桿,大概90厘米到1米,(但)這是新高桿,或者是超高桿,是個好材料,有潛力!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生物學產量高。”10月16日,袁隆平站在長沙縣金井鎮的一處“巨型稻”雜交新材料——“巨豐3號”的水稻田邊評價道。
當日,“巨型稻”研發課題組所在單位——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宣布,該所研究員夏新界領銜的水稻育種團隊歷經十余年,創制出超高產優質新種質“巨型稻”。
經檢測,“巨型稻”雜交品種米質達到優質稻三級標準,也突破了雜交稻育種中“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關。

巨型稻已在多區進行了6年生產性試驗
據亞熱帶生態所介紹,“巨型稻”是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獲得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新種質材料。
巨型稻株高2.0米以上,株形高大,集散適中,葉挺色深,光合效率高,單位面積生物量比現有水稻品種高出50%(可達40噸/公頃以上),平均有效分蘗40個,單穂最高實粒數可達500粒。
值得注意的是,經農業部食品質量檢驗試中心(武漢)檢測,“巨型稻”雜交品種米質達到優質稻三級標準,突破了雜交稻育種中“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關。
16日下午,夏新界告訴澎湃新聞,有關巨型稻的基因研究仍在進行中,還沒有準確的信息,“如果順利的話,兩到三年可以找到哪些基因在起關鍵作用”。
此外,他表示,巨型稻的培育手段“百分之百不涉及轉基因”。
從2011年起,該所在湖南(常德西湖農場、益陽大通湖農場、長沙縣金井鎮、瀏陽北盛鎮、邵陽隆回縣)、廣東(惠州)和海南(三亞水稻南繁種植基地)等多地試種。
經農業部植物新品種測試中心DNA指紋檢測,以及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紋圖譜檢測,“巨型稻”已被確認是一種水稻新種質材料,初步構建該兩個株系的指紋圖譜,并向國家農業部提交了“巨型稻”品種權申請。目前,該項研究已獲得10多項自主國家專利和國際專利。
16日中午,夏新界的研究助理王曼玲向澎湃新聞介紹,水稻的產量取決于生物量和收獲指數兩大性狀。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挖掘,現有水稻種質的生物量和收獲指數都已經接近上限。因此,選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種質已成為水稻育種的主流方向。

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
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的進一步成熟是“巨型稻”長沙試種基地的特色,同時也符合農業部對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的建設規劃。
2017年9月,農業部組織編制了《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7~2020年)》,倡導“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的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
2017年,亞熱帶生態所與戰略伙伴企業湘豐集團在長沙農業環境研究站(簡稱“長沙站”)聯合建立“巨型稻”試驗研究與推廣應用示范綜合基地,總面積達200余畝,采用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
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與現有常用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稻谷產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生長周期縮短15-20天,個體重量提高20%以上,產量提高1.5倍以上,全部產品實現綠色、優質化,畝均純收入超過萬元。“巨大的個子,分蘗力強,適合稀植,為水產與蛙類動物提供足夠的蔭涼與棲地。有利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從而大大增加農田的產出。”課題組有關負責人介紹道。
“目前,我們的栽培技術仍要摸索,特別是種養結合的模式還要進一步成熟,做到穩產高產。”夏新界告訴澎湃新聞。
資料顯示,夏新界曾于2007年應中國科學院邀請,從世界最大農業生物技術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資深科學家崗位上辭職回國工作,在中國、美國、加拿大有近30年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科研經歷,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育種、分子標記,基因組圖譜(QTL)、動植物基因轉化與物種攺良、分子生物學技術研發與應用、基因工程蛋白的高效表達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