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夢·申城美|上海京劇院嚴慶谷:老戲煥新意,丑中見大美

作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京劇院的當家丑角,嚴慶谷在近兩年又多了一個身份,當起了“制作人”。
修煉悟空戲三十年
“今年小丑挑梁的展演,是以小丑為主題的小戲和大戲,整體做一個展現。”9月28日,在上海京劇院的休息室,嚴慶谷與同事聊起新戲,神情自若。
今年初,上海劇協和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為嚴慶谷舉辦了“小丑挑大梁——嚴慶谷京劇表演藝術研討會”,同時宣布2017“小丑挑梁”——京劇丑角藝術展演正式啟動。這場展演跨度近一年,由大型武丑喜劇《佛手橘》和8個妙趣橫生的折子戲以及兩場“胡扯——嚴慶谷諧趣演唱會”組成。
“4月28日,展演的第一場戲拉開序幕,這出戲有將近半個多世紀沒有上演。7月,我們又演了一場玩笑戲。”他說,得益于整體的營銷計劃,兩場戲的上座率不錯,都在九成以上。
而剛剛過去的2016年,對嚴慶谷來說,同樣意義非凡。

這一年,他帶領團隊策劃了“大圣來也——鄭派悟空戲系列展演”,并且啟用了制作人制度。元旦當日以《齊天大圣》開場,5月中旬《五百年后孫悟空》上演,9月《真假美猴王》重現唐僧西行之路上的“勵志”故事,年尾以鄭派悟空戲的代表折子《鬧天宮》《借扇》《金刀陣》結束展演。6場演出的平均上座率均超過95%,每場票房收入達10萬元。特別是元旦的首場演出,上海逸夫舞臺甚至出現了加座的盛況。
2016年為期一年的“悟空戲”演出,嚴慶谷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高潮,這個猴年,他修煉鄭派悟空戲已經整整三十年。“傳統戲曲藝術的成長是相當難的,(演員)不會因為某部戲、某個角色就一夜成名,需要日積月累的功夫。”
悟空戲分南派和北派,北派猴王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等,而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則是南派猴王的代表人物。鄭派悟空戲自成風格,威武大氣,無論身法、手法、步法乃至唱念、扮相都與眾不同,是京劇南派武戲中極有特色的一支。而鄭派的第三代弟子,如今活躍在京劇舞臺上的,只有嚴慶谷一人。
“鄭老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也是京劇院的元老之一。其實鄭老特別忌諱別人說‘猴’這個字,他強調孫悟空不是普通的猴,是齊天大圣,是斗戰勝佛,所以他給孫悟空賦予了精神力量。鄭老本身就會武功,身材偉岸,他在戲里也使用了武術的一些拳掌法,非常獨特。”
練功是生活的一部分
嚴慶谷并非出生在藝術世家,與戲曲結緣,源于母親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愛。

1981年,上海一所傳統藝校招生,母親建議他去報考,加之自身腰腿條件不錯,11歲的他當即被錄取。“家里的教育一直是這樣,京劇是國粹,門檻比較高,我在學校對文藝也比較愛好,所以聽母親的話。其實,那會兒對京劇還沒有多深的理解,只在電視里看過,覺著熱鬧。”
進了藝校,嚴慶谷起初被分在老生課堂,一個學期后,老師再根據嗓音條件與扮相,將他分到丑角組。入了丑行,他遇到了自己的啟蒙老師——表演藝術家閻世喜。閻世喜出身于富連成科班世字科,其父親為武旦大家閻嵐秋。此后,他成為丑角表演藝術家張春華的入室弟子。
啟蒙之時,老師便時常教導他,比起美丑,丑角需要追求喜劇的品格。“我們忌諱一個人扮相和談吐臟,這是最忌諱的,老師經常提醒我們,一戳一站都要規范,要丑中見美。”
剛進學校半年不到,在一次練功中,嚴慶谷的手骨折了。“第一次經歷這樣的挫折,當時是翻跳板,剛進去練習協調性,并不會太多技巧。大家輪流跳,有一位同學練過體操,能夠騰空翻,我覺得很羨慕,自己也想找找騰空的感覺,結果轉的力量不夠,手撐地,當時就感覺手不對了。”此后,他靜養了一個多月,因為打著石膏,手不能彎曲,每天他便將中藥熏熱,再使勁掰,“心理很著急,想快點好,跟同學一起練功。不能練功就看著,練習發聲”。

傳統戲曲演員,從來沒有捷徑,日復一日的練功占據了生活的全部。而學習丑角,還必須練習特有的“矮子功”,表演時蹲著走路要走得像正常人一樣。為了練好這門技藝,嚴慶谷的膝蓋曾經長達兩年無法正常下蹲,至今膝蓋仍留有舊傷,一塊骨頭突出。
“從小到大,可以說,傷痛是伴隨我們成長。”嚴慶谷說,盡管如此,自己從未想過放棄,每次回家,家人對他學藝始終非常支持。“你是專業演員,練功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都要吃飯睡覺一樣。”
老戲曲需要新創意
“梨園界有一句話,無丑不成戲。然而,近些年,丑角行當卻被邊緣化得厲害。”說到這里,嚴慶谷眉頭微蹙。市場刺激著傳統戲曲團隊,“藝校學生學習丑角的不多,似乎都不愿意選擇陪襯的這個行當”。
多年來戲曲久振不興,也令他和同行們反復思考。時代浮躁,年輕演員無法沉下心練功,文化政策以及演員自覺性,這些或許都是理由。但他認為,這個時代需要智慧,需要創意,京劇也一樣。

“京劇院一年要完成的演出量,已經達到了飽和,但上座率和票房都不理想,經常中間位置的區域沒有觀眾,演員需要和觀眾交流,可往往我們看不到人,長此以往,對演員的職業自信心打擊會很大。”嚴慶谷說,近兩年自己多了一個“制作人”的身份,除了管好臺上的演出,臺下的事兒他也一并管理。他想讓大家找回行當的自信,他也是這樣做的。
近兩年的生活,除了練功排演之外,他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推廣宣傳上。他和他的團隊對京劇受眾群體做了分析,去到一些企業和國際學校宣傳新戲,并在上海圖書館、中華藝術宮的公益性文教場所舉辦講座普及。他還在上海虹橋機場玩了一場京劇快閃,并拍攝了一部題為《王者歸來》的主題微電影。辦戲劇展覽,開工作坊,請大家猜臉譜,猜人物,目的只有一個,讓大家多了解京劇,爭取到有消費力的京劇觀眾。
盡管在傳統戲曲行業,制作人制度并不成熟,但他認為,不能再像以往一樣按部就班,理念亟需更新。“我們每年投入的財力人力都很大,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戲嘗試了很多,可效果很小,遵照劇團的一般做法,在劇院門口貼海報、網上發演出信息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推廣,往往出票只有五成,完成一場演出劇院是倒貼錢的。”嚴慶谷直言,年輕人對京劇有誤解,近距離接觸戲曲很重要。而他所做的,就是多制造這樣的機會,展示傳統戲曲的美。“來幾聲叫好,和演員互動,這是只有進劇院聽戲,才會有的感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